海上训练救护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2011-12-10洪范宗苏秋玲
洪范宗,苏秋玲
海上训练救护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洪范宗,苏秋玲
分析海上救护存在的困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索海上训练救护的对策,提出了通过海上训练救护系统设计实现海上搜寻定位、报警、信号处理方面进行海上训练救护改进的对策,对制定合适的海上训练救护体系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海上训练;救护;困难;对策
1 引言
军事训练历来是提高战斗力的基本手段,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美海军在原有远洋海军战略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调整,作战重点从大洋向近海作战、濒海攻击转移,海战场作战区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国内和国际复杂的形势,多样化军事行动将成为我军的重要任务[1]。海军担任着协同陆军、空军进行袭击与反袭击、登陆与反登陆和保卫海军基地、港口和沿海及海上交通运输、渔业生产、资源开发等重要任务。随着部队的武器装备发展,战法创新,海军迫切需要以任务为向导、贴近实战的海上军事训练。完成好海上训练的救护任务,为训练中海军战士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是海军卫勤机构重要的历史使命。
2 海上救护存在的困难
2.1 组织救护难
由于海战环境的特殊,其致伤具有诸多与陆战伤不同的特点[2-3],主要有:(1)伤员出现突然、集中、大量;(2)易诱发战场精神病和战斗应激症;(3)烧伤、炸伤发生比例高,溺水、浸泡、水下冲击伤发生严重;(4)高新技术武器的应用易造成新的致伤机制和战伤效应。受一线救护艇条件限制,人员配置上难以根据伤病的不同派遣足够的专业医疗救护人员,大多只能立足于本级救护-战士之间实现自救互救。
2.2 海上搜寻捞救难
搜寻是搜救过程中最昂贵、最危险、最复杂的一部分[4]。确定搜寻范围,找到所有可能在幸存者的位置是计划搜寻的第一步。由于海况复杂、海上气候多变,提高搜寻的目标定位精度主要在于漂移的方向和速率的估算,一般采用风压差和总流压差叠加计算出漂移的方向和速度,但是发现险情后仅仅依靠人工难以实现足够的运算速度和较高的准确性。
2.3 海上换乘难
海上换乘是指在舰船间或舰船与水上飞机、直升机之间进行的伤病员在海上平台或后送运输工具之间的转换。目前,海上伤病员换乘的方法主要有舷靠换乘、钢缆传送换乘和中介工具换乘3种。舷靠换乘、钢缆传送换乘受海况影响较大,海况不好时较大的位移会使得换乘的危险性较高。中介工具换乘一般采用直升机,但是受海上船舰规模、直升机数量、技术水平等影响较难实现。
2.4 伤后立刻手术难
战士伤后严重进行手术治疗,特别是一些严重烧伤、爆炸伤的手术治疗是提高战士存活率、减少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但是,手术治疗要求必须有技术精湛的医疗人员、充足的药品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这些条件的及时配备在海面上实现较困难。
3 海上救护的现状
为应对未来海战的复杂形式,通过资金投入,各国逐步配备了完善的海上医疗保障平台,如美国的“仁慈”号,俄罗斯的“沃比”号,德国的“柏林”号,我国的“和平方舟”号等,通过海上医疗立体装备体系建立及舰艇军医的继续医学教育解决了海上救护的诸多难题。
近年来,海上救护面临的是更好地实现求救搜救、保证及时救护的难题。为此,世界各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搜救救护改进措施。美国海军研制出一种“舰员落水报警系统”,舰员佩带具无线电求救信号发射功能的终端与安装在舰上的报警接收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以便及时救护。美国海军研制出“伤情检测服”,战士受伤后衣服上光纤会被立即切断,依据光纤切断及辨音器判断伤情,并将病情信号发送至救护中心指挥控制系统。英国海军研制的 “Sea-Marshall人员寻找器”,由微型人员定位信标、接收器和测向仪等组成能完成距离为1.5~5 km范围的定位寻找。英国也研制了一种LifeTag人员落水报警系统,除落水示警外,当触发器与基站距离超过30 ft(914.4 cm)时,其信号无法被基站接收到时系统也会发出警报。如果船员遇到危险(如着火、进水或受伤等),也可以手动按住红色按键3 s以上发出警报求救。在自动化、信息化改进中,海军医学研究所的专家也运用自动控制、远程通信等先进技术研制了新型搜索定位装置。在海上人员执行任务落水后,会自动打开随身携带的搜索定位装置,向外发射求救信号传递到距离落水人员较近的海上救生船或地面搜索定位接收机,经处理后,准确地在电子海图上标示失事舰员的具体位置。
4 海上训练救护对策
针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海战特点,海军后勤逐步建立了良好的海上医疗救护体系。然而,我国处于和平时期,海上实战较少,主要还是采取一些军事训练增强战斗力,没有专门针对海军训练中救护的体系构建。作为贴近实战的海上训练,参与的战士面临着与海战同样严峻的形势,需要的是比实际海战更为严谨的救护体系来防止非战斗减员。
根据现今海上救护存在的困难,在此提出了海上训练救护系统,并提出具体改进方向为制定合适的海上训练救护提供参考:
(1)建立精确、高效的搜寻定位系统。根据定位方式的不同,定位技术一般可以分为基于终端的定位技术、基于网络的定位技术以及基于卫星的定位技术[5]。目前,技术上实现移动定位的方案有2大类:基于移动网络的定位技术方案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辅助的定位技术方案。移动网络技术方案需要向移动通信公司查询电话信号位置,再获取经纬度数据显示于电子地图上,其定位精度需要依赖移动通信公司采用的定位技术,但是设计实现较为简单。GPS导航卫星的覆盖区域之大是任何地面导航台所不可及的[6],可以通过合适的GPS模块选择达到获取所需的定位精度的目的,同时GPS强抗干扰能力也是其应用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针对海上训练救护的特点选择好合适的定位技术。
(2)报警信号的及时发送接收。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其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信道质量的提高使其逐步成为未来通信的主要手段。GPRS网络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大的无线网络,按流量计费,成本较低;它能实现“永远在线”,一旦建立GPRS连接,就可以随时发送数据,不需再重新拨号。因此,GPRS网络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无线通信手段。它可以满足海上训练救护中报警信号的及时发送要求。当然,随着3G技术的成熟、4G技术的发展,未来高端的应用要求也将有希望得到满足。
(3)重要生理参数实时监测。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对海上训练的海军战士具有重要意义。实时生理监测需要依靠微处理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等特点,在各种医疗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能实现各种生理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测。因此,可以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为核心,实现重要生理参数的实时采集、监测等的控制。
5 讨论
依据海上救护现状制定合适的海上训练救护对策,有利于提高海军卫勤质量,减少海军非战斗减员。
组织救护建立搜救必须快速、可靠地在搜索空间中定位人员,在现有的条件下可通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开发设计出完善的海上训练救护系统,采用高级编程语言对合适的漂移方向和速率计算算法进行模拟,通过电子地图和数据库进行快速地估算得出准确的搜寻目标位置等,实现组织救护的高效。
为参加训练的海军战士配备可穿戴式终端,进行异常报警,包括环境异常及生理异常的报警,可以保证救护的及时。特别是对重要生理参数的监测,它还可以实现训练全过程战士身体状况的监控,为制定合理的培训和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因此,设计一个集海军战士搜寻定位、报警、信号处理为一体的救护系统,对海上训练救护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1]刘晓荣,顾仁萍,陈国良,等.多样化军事行动海上医疗救护模拟训练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3.
[2]徐利平,金 玲,陈赛铮.海勤人员掌握海战伤救护知识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91-93.
[3]郑曙峰,张文广.现代海战卫勤保障模式初探[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3):223-224.
[4]于卫红,贾传荧.海上搜救中搜寻区域确定方法研究[J].中国航海,2006(2):34-37.
[5]崔和宏.移动定位技术在110报警中的应用[J].应用科学,2008(1):121.
[6]孙克立.卫星定位移动目标监控报警系统 [J].公安大学学报,2000(2):15-21.
[7]蒋元林,费 军.嵌入式系统在医疗仪器上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4):73-74.
(收稿:2011-01-27 修回:2011-04-11)
Difficulty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Medical Treatment in Sea Training
HONG Fan-zong,SU Qiu-ling
(The 180th Hospital of the PLA,Quanzhou 362000,Fujian Province,China)
The difficulty and the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of medical treatment on the sea are analyzed.Then a rescue system,with the functions of searchingamp;positioning,alarming and signal processing,are put forward for sea training.[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1,32(11):112,114]
sea training;rescue;difficulty;countermeasure
R821.4+2;E251
A
1003-8868(2011)11-0112-02
洪范宗(1972-),男,福建泉州人,主任,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医疗设备器材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180yyhfz@163.com。
362000 福建泉州 解放军180医院器材科(洪范宗、苏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