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传承状况调查和分析
——以冀津高校为例

2011-12-09赵其波任福战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族精神

赵其波,任福战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传承状况调查和分析
——以冀津高校为例

赵其波,任福战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纳入大学建设和教育当中,是高等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探索如何在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建立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院校应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如何做事,尤其是为谁做事的强烈民族意识。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们就可以把满腔热情化作热爱祖国、热爱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

按照《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与传承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的有关安排,我们对河北省、天津市五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见图1。这次调查中,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96份,回收率为98.7%。其中女生122人,占41.2%,男生174人,占58.8%;汉族学生279人,占94.3%,少数民族学生17人,占5.7%;一年级学生105人,占35.5%,二年级学生133人,占44.9%,三年级学生40人,占13.5%,研究生18人,占6.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认识情况

1.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基本正确,但理解不够透彻

对“什么是民族精神”这一概念上,有43.75%的学生“非常了解”,44.79%“基本了解”,还有11.46%“不十分了解”;在回答“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的问题上,有82.29%的学生选择了“爱国主义”。

雷锋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曾经被人们传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多元化、分散化趋势,再加上“拜金主义”、“个性解放”的影响,雷锋精神开始受到了部分学生的质疑。例如34.38%的人认为“雷锋精神应该重新定位,诠释内涵”,14.58%的学生认为“学习雷锋精神无所谓,纯属个人事情”。从这一方面看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态度[2]。

2.历史观方面,同学们表现出了高度的认同感,但同时受所学知识的影响,这种认同感往往带有被动性

对“如果我们国家遭遇外敌入侵,你会怎么做”的问题上,有51.04%的学生选择了“主动请缨报名参军”,47.92%的学生选择了”如果被征就会参军”,只有1.04%的学生选择了“太危险,不想参军”。从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在民族危难面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同时仍有47.92%的学生选择了被动的征兵;在对待祭奠古人的态度上,75%的学生认为“公祭大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可以增强国人的民主传统意识”;在开展国耻教育问题上,有83.33%的学生认为完全有必要开展国耻教育,这一结果的得出,我们认为这与平时的舆论宣传密不可分(在阅读报纸的习惯上,有61.05%的学生选择了新闻时事)。每年的“9 18事变”、“七七事变”,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都要提及“国耻教育”。近几年来国外敌对势力对我们的和平演变、渗透“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例如,在对待“近代中国如果沦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而后独立,肯定会国富民强,蒸蒸日上”这个观点上,有71.58%的学生认为这种观点“不正确,坚决反对”。

在对待历史知识的学习上,有71.88%的学生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很想学习”,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历史知识非常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

二、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传承状况的认知分析

调查表明,有45.83%的学生对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满意或比较满意”,45.8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有8.4%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就如何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上,有25%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不断强化”,有44.79%的学生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不断弱化”,23.96%的学生认为“和以前相比没有多大的变化”。究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的两面性。作为一项“务虚”的工作,它的功效很难用数据表述,但同时它又是一项“务实”的工作,如果缺少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的国家就会“变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就会“倒下”。

(一)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评价

经调查,高校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民族精神提高的作用,结果为:认为影响很大的占29.17%,影响一般的占51.04%,影响较小的占19.79%;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作用,结果为:认为作用较大的占24.21%,作用一般的占58.95%,认为基本没用的占16.8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理论的枯燥、讲授的乏味、教材的滞后、考试方式的单一等原因,造成理工科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下降,使高校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素质的方面的作用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在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的评价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加深,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势头。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显著提高。例如,有55.79%的学生认为“校园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有84.10%的学生认为“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网络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47.37%的学生曾通过网络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同时不少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网”,通过这个网站,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党的历史知识、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而且遇到重大纪念日,例如“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网站都会建立系列专题,起到了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

学生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通过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了解了民族精神的基本知识,但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例如,有58.94%的学生认为“学校完全有必要组织升旗仪式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48.42%的学生“看到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内心感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41.05%的学生“内心有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但不十分强烈”;就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而言,96.84%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在如何看待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西部工作的问题上,有34.74%的学生“愿意到西部或艰苦地区工作”,52.63%的学生“说不好”,只有13.68%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西部去工作”,就选择去西部工作的原因分析上,有62.11%的学生认为“选择去西部或者艰苦地区工作是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必须下大力气,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质量,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实践认识情况

第一,奉献精神。随着中国开放的不断加深,对外人才交流逐步扩大,许多在海外的大批留学生回国,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在如何评价归国人员时,有42.10%的学生表示愿意像邓稼先那样,“隐姓埋名几十年,专注于国家的某些事业”,22.10%的学生表示“看情况而定”。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生身上仍然有着深厚的底蕴[3],但同时,随着大批自费的留学生回国工作,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呈现出了多样化、实用化的趋势。

第二,诚信意识。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针对有些大学生用两三个学生证购买优惠价火车票的问题,有74.74%的学生认为“这是不诚实的表现,有损大学生的形象”,在如何看待大学生拒绝返还学费贷款的问题上,有74.74%的学生表示“坚决反对,因为他们给大学生的诚信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三,自立自强。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具有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意识。例如,针对社会上的乞讨人员,62.11%的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尽其所能,自食其力”,26.32%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劳而获,不值得同情”。

三、对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状况的思考

(一)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有着比较高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并没有带来对民族精神的高认同。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方法的滞后。在以后的教育中,应改进原有的以课堂知识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自主活动在教育中的分量和地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拓展社会实践的新领域、新载体、新形式,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的深刻变化,提高大学生的民族精神[4]。

(二)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利用各种有效载体促进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首先,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文资源,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传承提供一个优质的“网络平台”;其次,应不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网络监管体制,将“反动”、“色情”、“灰色”的网站和信息屏蔽,“依法治网”;再次,应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5]

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按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视形式的同时,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相结合,将先进文化建设渗透于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活跃了校园气氛,锻炼了学生的才能,而且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活动应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教育与娱乐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参加,内容力求丰富,形式力求活泼多样。例如参观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基地、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市政建设成就、有关的厂矿企业、高科技园区、绿色农业工程等;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内容的演讲会、报告会、书画展;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阅读革命书籍等[6]。

(三)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认识,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因势利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在处理抵制日货、抗击非典等事件过程时,教育者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让他们主动去实践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必须因势利导,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被坏人所利用,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热情鼓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又要给他们讲清道理,摆明事实,使他们的爱国热情能够转化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际动力。

(四)在民族精神传承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第一,民族精神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华和灵魂,其全部思想都是积极的,我们在民族精神的传承过程中,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分析、鉴别和改造,不断提炼和概括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7]。

第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朴素的爱国热情的关系。民族精神是带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的,而朴素的爱国热情却可以跨越阶级的界限。例如,在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时,单从爱国热情而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国难当头,同仇敌忾的精神,这一精神跨越了阶级的界限,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应该清醒的看到,“义和团运动”又有其巨大的历史局限性,例如反对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等。

三、结语

大学生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感情,能够正确的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并积极实践民族精神。通过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管理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立志做事,用心做人,在集体大家庭中实现个人价值,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他们自强不息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

[1]任福战.关于高等院校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7):68.

[2][3][5]田海花.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45,46,47.

[4]邵明英.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的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63.

[6]任福战.试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意义[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60.

[7]苗天宇.90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10.

Fostering National Spiri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Case Study in Hebei and Tianjin

ZHAO Qi-bo,REN Fu-zha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It is a mission for universities to carry forward and foster national spirit in their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this paper intends to examine the situ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t universities,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offers strategies to carry forward and foster national spirit.

university students;national spirit;cultiv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4-7356(2011)04-0050-04

2011-05-11

赵其波(1978-),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