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石漠化试点工程建设成效监测探讨
2011-12-09马双喜
□ 马双喜
易门县作为全国石漠化试点工程建设县,为积极探索县级石漠化试点工程建设成效监测办法,对2008年、2009年在大箐流域实施的石漠化试点工程建设实施了第一次监测。
一、易门县石漠化试点工程项目完成情况
1、林业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项目。2008年、2009年完成工程造林19 750亩,封山育林37 769亩(其中补植补造2 362亩),落实了31名管护人员上山巡护;配套修建简易防火路4.7公里,制作了封山育林标志牌3块、人工造林标志牌11块、坡改梯标志牌2块。
2、农业坡改梯项目。2008年、2009年完成坡改梯3 489.32亩。
3、水利水资源利用项目。2008年、2009年建成灌溉沟、渠5 623米,架设管道5 950.4米,新建500立方米水池2个、拦沙坝2座、小坝塘4座。
4、完成岩溶石漠化治理面积67.17平方公里。
二、工程建设成效监测
1、范围。监测范围为试点工程建设区域。
2、内容。监测石漠化治理情况;工程建设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水资源综合利用及农户增产、增收成效;群众对项目工程效益评价。
3、方法。结合年度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在第2年、第3年和第5年分2次监测,全面掌握石漠化变化情况。主要监测石漠化治理区域的完整性,林业工程造林、封山育林对防治石漠化所起的作用;用森林覆盖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林木长势等主要指标来全面反应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水利工程和农业坡改梯工程用调查访问等形式进行评价。
三、监测结果
1、石漠化试点工程实施区域符合批复的范围。2008年、2009年项目工程实施区域全部在实施方案和年度初步设计批复的石漠化试点区域内,涉及大箐流域的六街街道柏树村委会,龙泉街道水桥、蔡营、方屯、中屯、文兴街、韩所6个村委会,棚苴流域棚苴村委会,共计8个村委会。2008年、2009年共完成治理面积67.17平方公里。
2、林业工程建设成效监测。(1)封山育林工程。大箐流域完成封山育林33 803亩。棚苴流域完成封山育林3 966亩。聘用了31名护林人员对封山育林区实施管护,并实行合同和双考核管理。(2)造林工程。3年来在连续干旱条件下,完成19 750亩造林任务。其中1年生圆柏与车桑子混交造林9 541亩,面积核实率100%,圆柏造林成活率92.5%,车桑子造林成活率99.8%。圆柏平均高生长量106.3厘米,最大高生长量187厘米;地径(粗生长)平均粗生长量1.2厘米,最大粗生长量1.8厘米。车桑子平均高42.4厘米。2年生圆柏与车桑子混交造林保存面积4 599亩,保存面积核实率100%,圆柏造林保存率91.3%,车桑子保存率94.8%。圆柏平均高生长量149.5厘米,最大高生长量240厘米;地径(粗生长)平均粗生长量1.3厘米,最大粗生长量2.1厘米。车桑子平均高59.4厘米。1年生旱冬瓜与车桑子混交造林3 357亩,面积核实率100%。旱冬瓜造林成活率92.4%,车桑子造林成活率99.9%。旱冬瓜补植补造核实面积1 892亩,面积核实率100%,旱冬瓜造林成活率88.8%。旱冬瓜平均高生长量93.7厘米,最大高生长量150.5厘米;地径(粗生长)平均粗生长量1.8厘米,最大粗生长量2.8厘米。车桑子平均高27厘米。2年生膏桐与车桑子混交造林保存面积2 253亩,保存面积核实率100%。膏桐与车桑子混交造林,膏桐造林保存率82.5%,车桑子保存率82.3%。膏桐平均高生长量120.3厘米、地径(粗生长)平均粗生长量2.5厘米。车桑子平均高40厘米。
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3年多来,从造林林木长势、林草植被覆盖度、生态功能等方面看,整个岩溶区石漠化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止,正朝着稳定向好的方向发展。
大箐流域2009年8月营造的圆柏、车桑子混交林,2011年8月监测,圆柏最大生长量240厘米,最小生长量67厘米,平均生长量149.5厘米;地径(粗生长)最大生长量2.1厘米,最小生长量0.5厘米,平均生长量1.3厘米。车桑子平均生长量59.4厘米。2010年8月营造的圆柏、车桑子混交林,2011年8月监测,圆柏最大生长量187厘米,最小生长量60厘米,平均生长量106.3厘米;地径(粗生长)最大生长量1.8厘米,最小生长量0.5厘米,平均生长量1.2厘米。车桑子平均生长量42.4厘米。2010年8月营造的旱冬瓜、车桑子混交林,2011年8月监测,旱冬瓜最大生长量215厘米,最小生长量66厘米,平均生长量143.4厘米;地径(粗生长)最大生长量4.1厘米,最小生长量0.9厘米,平均生长量2.8厘米。车桑子平均生长量27厘米。
棚苴流域2009年8月营造的膏桐与车桑子混交林, 2011年8月监测,膏桐平均生长量120.3厘米、地径平均生长量2.5厘米。车桑子平均生长量40厘米。
从林草植被盖度看,大箐流域、棚苴流域实施的林业工程,对修复石漠化区生态环境,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有积极作用,封山育林工程使林草植被覆盖度较封育前提高5—10个百分点;到5年的封育期满,林草植被覆盖度将提高10—20个百分点。造林工程以乡土树种营造乔、灌混交林为主,增加了石漠化区域的乔木、灌木树种。造林后加强管护,将修复和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10—30个百分点。林业工程建设修复植被覆盖度快,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强。项目区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14.1%,岩溶区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16.5%,石漠化区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27.2%。
石漠化工程主要建设地大箐流域为易门县城近面山、安宁—易门高等级公路两侧面山及龙泉森林公园、大龙口水源径流区。工程实施对促进易门对外开放、打造“滇中水城,菌香易门”和打造省级、国家级园林县城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有利于推进易门“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对易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工程建设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测算,森林植被可年蓄水达36.975万立方米,保土5.916万吨,减少土壤中氮、磷、钾流失折合化肥502.86吨,吸收二氧化碳990.93吨,释放氧气724.71吨,还可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降低噪音。
3、农业工程建设成效监测。经济效益:实施农业坡改梯工程,完成坡改梯面积3 489亩,改变了台地多、面积小的传统农地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益。坡改梯工程有效改善了土壤生态条件,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根据受益区地力产出能力调查评估,治理后比治理前大小春平均每亩增产粮食70公斤, 3 489亩农地年增产粮食244 230公斤,按每公斤1.8元估算,年增加收入44万元。社会效益:坡改梯工程的实施,使土壤资源、耕地资源、水肥资源等得到调整,并对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耕地生产条件得以有效改善,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烤烟支柱产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对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条件;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生态效益:坡改梯工程实施后,耕地被整型提质,成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既能提高水土保持力、控制水土流失,又能减轻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受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水利工程建设成效监测。在工程实施区新建了灌溉沟渠、管道、水池、拦沙坝、小坝塘等一批水利设施,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地耕作条件,增强了抗旱、涝能力,将农村劳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3 700亩,增加高稳产水浇地3 800亩,增产粮食35万公斤,其他经济作物产量也有所增加。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石漠化监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关系到影响水土流失、植被变化的各项因子,没有长期艰苦细致的监测,很难反映石漠化变化的客观实际。所以,凭借县级基层的条件、能力和水平,要科学规范地做好石漠化治理成效监测工作是艰难的。因此,建议国家、省组建或聘请专门的科技机构,制定对试点县和重点县的监测方案,安排专项监测经费,由县及基层积极配合,才能认真做好全方位的石漠化监测工作,为及时全面准确掌握石漠化现状和全面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