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棚肉鸡养殖的大肠杆菌病防治
2011-12-09江涛
江 涛
(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新风种养协会 吉林大安 131311)
近几年来,各地普遍采用大棚厚垫料地面平养肉仔鸡。由于环境条件较难控制,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病。养鸡户为了控制鸡只死亡,不惜使用大量抗生素,甚至使用禁用药物,致使药残超标,严重影响了鸡产品的出口,降低了养鸡效益。为此,这里将塑料大棚肉鸡养殖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详细介绍如下。
1 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肉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主要与种鸡净化不严、饲养管理不善有关,往往继发或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1.1 对幼雏来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主要与种鸡净化(特别是小场鸡苗)措施不力,垂直传播有关。
1.2 2周龄以后发生的大肠杆菌病,多与饲养管理关系密切。随着鸡只日龄的增加,环境条件逐渐恶化,鸡群开始陆续出现甩鼻等呼吸道症状,紧接着便出现拉稀等消化道症状,人们形象地说:先喘后拉,大肠杆菌病发生了。
1.3 除了环境条件控制不力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毒支原体及未能诊断的新城疫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是重要诱发因素。实践中,一旦环境条件恶化,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造成大肠杆菌乘虚而入,最终导致以重度气囊炎、心包炎和肝周炎为特征病变的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一旦出现特征性病变,治疗过程缓慢,病程持续时间延长,抗生素应用多,势必造成肉鸡药残,给养鸡场(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 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净化鸡群:由于种鸡场对大肠杆菌病的净化不彻底,出壳雏鸡或多或少存在带菌个体。对此,应该在1~5日龄选用敏感药物净化雏鸡群。目前,应用丁胺卡那霉素或盐酸二氟沙星(商品名有大肠杆菌速治等)饮水,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对大肠杆菌病的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2 病毒性疫病的预防:试验表明,引起肉鸡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可提高对大肠杆菌的敏感性。病毒性疫病,特别是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如果免疫接种质量不高,可继发或并发大肠杆菌病。防病的做法是:
第1次免疫:选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弱毒苗,在7日龄点眼滴鼻,同时颈背部皮下注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三联油苗。
第2次免疫:可在21日龄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弱毒苗饮水免疫。确保免疫接种质量,是预防病毒性疫病,防止大肠杆菌病发生的关键性一环。
2.3 加强消毒: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养鸡环境中,加强消毒可以消灭环境中的大肠杆菌,能有效降低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2.3.1 加强综合性消毒:
①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②对出栏后的鸡舍、用具采取彻底清扫、高压冲洗后,再用3%的火碱液高压喷洒消毒。
③空舍2周以上,进雏前4~5天再用甲醛熏蒸彻底消毒。
④舍外环境定期消毒。
⑤鸡舍入口处设消毒池,消毒液定期更换。
2.3.2 带鸡消毒:带鸡消毒能有效杀死空气中的浮游细菌和病毒,减少尘埃,净化空气,降低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常用药物有百毒杀(0.005%~0.01%)、农乐(0.35%~1%)、过氧乙酸(0.2%)和优氯精(0.5~1%)等,用量一般用稀释液的0.2~0.3千克/米2。采取2种以上消毒药交替使用,每周1~2次。如发生疾病或舍内湿度低、灰尘较多时,可适当增加喷雾次数,每周3~4次。注意在免疫前后3天内不应带鸡消毒。
2.4 改善饲养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舍内氨味:肉鸡养殖突出的问题是温度与通风、除湿的矛盾不好解决,导致小气候环境恶化,特别是舍内氨气,是诱发大肠杆菌病的祸根。改善环境的具体做法如下。
2.4.1 在加强保温的同时,加强通风,充分利用鸡舍的长轴通风、对流通风,有条件的进行机械通风。
2.4.2 加强垫料管理,防止饮水器漏溢水。及时更换或添入新垫料,最好每隔3~5天更换1次干燥卫生垫料。进雏前垫料先用2%的绿源生或EM原露喷洒处理,以后每周1次用0.2%的EM液喷洒或用EM粉剂50克/米2撒播1次。
2.4.3 在饲养前期(净化鸡群后)用1%绿源生饮水,0.2%的加酶益生素拌料,能有效地降低肉鸡粪便中氮、磷的排出量,抑制发酵,减少氨等有害气体的产生,降低氨味。
2.4.4 饲养中期在饮水中添加0.2%的食醋,每周1~2次,能在降低氨味的同时促进消化。
2.4.5 在饲养的中后期(30日龄后)可按如下操作:
①应用蒜醋液(每只肉鸡每次用蒜0.1~0.2克,按蒜∶醋=1∶4的比例,将蒜碾成蒜泥用醋浸泡)对水饮服,每天两次,连用4~5天为1疗程。能有效降低氨味,促进食欲,抑菌,提高饲料利用率。
②在应用抗大肠杆菌病的药物后,应用微生态制剂效果较好。
2.5 最大限度降低应激反应:在肉鸡饲养过程中,许多应激因素很难避免,如温度高低、通风不良或贼风侵袭、缺水、饲料更换、密度过大、分群、免疫接种等。以上应激因素是大肠杆菌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要防止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就必须尽量减少应激。对不可避免的应激,应选用适宜药物减缓应激反应。实践中,在接种等应激因素前后3天,应用2~2.5倍量的维生素C加维生素E,或电解多维,能明显降低应激反应。在免疫后应用对大肠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不含抗病毒成分),能增强鸡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对减少免疫应激和预防大肠杆菌病的继发感染有很好的效果。
2.6 有计划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在肉鸡生长期最易感染大肠杆菌病的阶段,选用敏感药物预防,显得特别重要。除前述1~5日龄净化鸡群和免疫接种后用药外,于25~30 日龄和 35~40 日龄针对鸡群状况(如出现拉稀等症状时)及时选用敏感药物预防,效果很好。目前,推荐使用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痢普杀、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大肠杆菌速治和复方大肠杆菌净等,应用效果较好。但要注意,35日龄后用药一定要选择药物排泄快、残留量低的药物,如阿莫西林、大肠杆菌速治和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大肠杆菌净)等,并加饮蒜醋液或用大蒜素拌料,或应用微生态制剂,确保所养肉鸡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2.7 合理调整肠道菌群:由于选用药物抗菌性强、用量大及维持时间长,在杀灭大肠杆菌的同时,肠道正常微生物也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了饲料利用率。对此,应及时应用微生态制剂来调整肠道菌群,恢复菌群平衡,抑制大肠杆菌繁殖,加速药物排出,对减少药残起着积极作用。
2.7.1 净化鸡群后,用0.2%的加酶益生素拌料,同时用1%绿源生饮水,能有效地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基础体重,为中后期肉鸡快速生长打下基础。
2.7.2 根据鸡群状况,每次药物防治大肠杆菌病后,都要及时应用1%绿源生或发酵EM液饮水。方法如下:用0.5千克红糖溶于5千克40℃左右的温水(深井水或去氯自来水)中,再将0.5千克EM原露加入,用塑料薄膜封口,发现薄膜上凸放气后扎紧,当再上凸时,即为发酵成熟。上述发酵液可对水450千克给肉鸡自由饮用。
肉鸡大肠杆菌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针对其发病特点,采用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后,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药残,生产的肉鸡品质符合绿色肉鸡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出口贸易,提高了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