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模式对绵羊冷季生产效益的影响
2011-12-08宫旭胤吴建平张利平冯明廷赵海军杜雪林
宫旭胤,吴建平,张利平,杨 联,冯明廷,赵海军,杜雪林
(1.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疾控中心,甘肃 肃南 735016)
动物生产层
饲养模式对绵羊冷季生产效益的影响
宫旭胤1,吴建平1,张利平1,杨 联1,冯明廷2,赵海军1,杜雪林2
(1.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疾控中心,甘肃 肃南 735016)
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选择草场类型一致,绵羊(Ovisariessp.)体况相近的3个牧户分别采取暖棚全舍饲(试验组Ⅰ),放牧+补饲(试验组Ⅱ)以及全放牧(对照组)3种饲养方式,通过测定整个繁殖周期绵羊体质量变化、母羊繁殖率和羔羊成活率指标,比较不同饲养模式对绵羊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饲养模式下越冬母羊体质量损失差异显著,次年配种时3组母羊体质量分别比上年增加2.76、1.91和-1.24kg。试验组受胎率及产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Ⅰ的产毛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Ⅱ和对照组(P<0.01),试验组Ⅱ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试验组Ⅰ的饲养成本和纯收入均最高,对照组最低,但收入与成本的比值对照组最高,试验组I最低。
饲养方式;冷季;绵羊;体质量;经济效益
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2.7%,是世界上草地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1],其中3.24亿hm2分布在西部,草原不仅是约4千万牧民生计的来源,而且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2]。但近年来草原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平均产草量较20世纪50年代下降30%~50%。同时适口性牧草及种的多样性也发生变化,牧草品质变劣,毒害草组分增多[3-4],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导致草地退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超载是最重要的人为因素之一。在我国牧区普遍存在着从牧人口过多的状况,迫于发展的需要,牲畜的数量一再增加,导致我国天然草原平均超载36%以上[5-7]。为此,政府通过实施禁牧、休牧政策降低载畜量,对遏制天然草原的退化起到积极作用,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单纯降低家畜存栏也会导致农牧民的收入降低,将挫伤农牧民的积极性,即使载畜量短期内下降,但草地利用不可持续。只有提高单位家畜的生产效率和效益,稳定农牧民收入才是实现天然草原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总面积204.56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117.66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52%[8-9]。据资料调查显示,1983年全县严重退化草地面积为25.04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15.5%,到2002年“三化”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达63.67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56.27%,其中退化草地面积达44.52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31.2%,与1983年数据相比上升15.7%[10]。肃南县草地畜牧业以细毛羊为主,草原按季节分冬季草场、春秋草场和夏季草场轮场放牧,其中绵羊在冬季草场放牧期长达7个月,放牧期间牧草处在枯草期,饲用价值很低。为有效缓解冬季草场放牧压力,政府大力推广冷季舍饲暖棚养殖技术,部分牧户采取放牧+补饲的方式,但部分牧户则仍然采取以纯放牧为主的生产方式。由于缺乏系统的测定数据,尚不能确定冷季哪种放牧方式生产效率最高。因此本研究选择分别采取不同生产方式的牧户,连续跟踪测定一个完整生产周期的绵羊生产性能,从母羊体质量损失、羔羊生产发育、母羊繁殖性能以及产毛性能方面阐述冷季不同生产方式对绵羊生产效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基本情况 本试验在肃南县康乐乡完成,该地地处河西走廊,是蒙新大陆性气候区与青藏高原气候区的交接带,冬春季长而寒冷,夏秋季短而凉爽。据肃南国家气象观测站2005-2006年所测的数据:该地区年平均气温4 ℃左右,平均降水量350mm,主要集中在6-9月,蒸发量1 500~1 800mm,相对湿度65%,年日照时数约2 200h,相对无霜期80~110d[11],土壤为山地栗钙土,天然草原属山地草原类,坡地针茅草原组。根据草地海拔将草原分为冬季草场、春秋草场和夏季草场,通常冬季草场放牧时间为11月-次年5月,春秋草场分别在6月和10月放牧,夏季草场在7-9月放牧。甘肃高山细毛羊是最主要的放牧家畜,通常在11月配种,3-4月产羔,9-10月出栏。
1.2试验设计 选择3户典型农户所饲养4~8齿能繁母羊开展相关试验研究。试验组Ⅰ为冬季母羊全舍饲户,1月中旬开始舍饲,4月中旬结束,舍饲时间3个月,日粮(干物质)组成如表1所示。试验组Ⅱ为正常放牧+补饲,白天放牧,从3月初起归牧后补饲,至5月初结束补饲。对照组为放牧组,母羊只放牧不补饲。饲喂饲料均为牧户采购所得,燕麦(Avena sativa)青干草价格为0.8 元/kg,玉米(Zea mays)0.8 元/kg,带棒玉米0.75 元/kg,每组羊只均放矿物质舔砖,自由舔食。
表1 日粮组成及营养成分
注:舔砖成分为NaCl60%,果酱10%,蜂蜜8%,微量元素11%,土11%。
1.3试验方法
1.3.1生产性能测定 本研究以繁殖节律为研究周期,分别测定繁殖母羊配种和出冬场时的体质量,记录母羊产羔和羔羊成活情况,计算妊娠率、产羔率和羔羊断奶成活率。
1.3.2产毛量及羊毛品质测定 测定每只绵羊剪毛量,每组采集10只6齿(3岁)母羊羊毛,送农业部动物毛皮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羊毛品质指标。
1.3.3经济效益分析 在3组中分别选择100只年龄结构组成相同的母羊分析经济效益,收入由羊毛、羔羊和母羊体质量变化3部分组成,成本包括饲料成本、运费、疾病治疗和防疫费用。
1.4数据分析 差异显著性检测采用SPSS14.0软件One-WayANOV和Tukey’sHSD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12]。母羊体质量损失研究以群体为基础,体质量损失由2个群体平均数相减获得。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饲养方式下母羊越冬体质量损失 不同饲养方式下绵羊越冬体质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3组绵羊越冬均有体质量损失,其中试验组Ⅰ母羊体质量损失最小,平均下降了5.62kg,其次为试验组Ⅱ,平均体质量下降6.04kg,对照组体质量损失最大,为11.40kg,占入冬场前体质量的27.2%(表2)。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饲养方案均不能满足绵羊维持需要,但补饲能够有效地改善营养供应,减缓冷季母羊掉膘。与上一年进冬场前相比,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母羊的平均体质量分别增加了2.76和1.91kg,而对照组则下降了1.24kg,表明冷季补饲对母羊冷季掉膘后体况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表2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母羊体质量变化
2.2饲养方式对母羊繁殖力的影响 试验组Ⅰ能繁母羊受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Ⅱ母羊受胎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母羊的产羔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3)。项目户绵羊配种季节集中在11月,母羊体质量测定在10月完成,配种时母羊体况对受胎率有重要影响,2组试验户的体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受胎率和产羔率也较高。
表3 冷季母羊饲养方式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注:同列数字上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上标**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无*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2.3产毛量及毛品质分析 暖棚舍饲养殖能有效提高产毛量,暖棚养殖和补饲均能有效提高羊毛品质(表4)。试验组Ⅰ母羊产毛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Ⅱ和对照组(P<0.01),试验组Ⅱ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羊毛品质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其中单纤维强力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羊毛细度及白度试验组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4饲养方式对牧户经济效益的影响 调查表明,绵羊饲养成本主要由购买饲草料、防疫和疾病治疗费3部分构成,其中饲草料购买开支占饲养成本的85%以上。收入主要来自出售羔羊、羊毛和淘汰羊,3组牧户母羊的饲养成本和收入统计结果表明(表5),对照组平均饲养成本为18.5元/(只·年),试验组Ⅰ和Ⅱ的饲养成本分别为61.82元/(只·年)和30.65元/(只·年)。
表4 产毛量及羊毛品质测定结果
注:同列数字标小写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5 牧户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影响淘汰母羊数量及其价格的因素较多,占牧民收入的比例很低,因此,本研究未做考虑。羊毛和羔羊收入为当地牧民收入的主体,按2008年市场价格,羊毛价格为15.00元/kg,羔羊活体质量14.00元/kg,试验组Ⅰ、Ⅱ和对照组的羔羊出栏活体质量分别为30.98、27.74和23.65kg。不同饲养方式下牧户直接经济效益统计结果表明(表5),冷季暖棚全舍饲饲养成本和收入均最高,但收入/成本最低,以全放牧纯收入最低,但产出投入比最高。与暖棚养殖相比,试验组Ⅱ每只母羊纯收入低25.44元,其产出投入比增加近2倍。
如果考虑到母羊越冬体质量损失带给下一年的母羊的体质量变化,将其按活体质量换算成经济效益(表5),暖棚舍饲和补饲+放牧2种饲养方式能够带来更高的收入,而对照组效益下降。
3 讨论
天然草原退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冷季牧场退化最为严重。这是由于冷季牧场放牧时间长(近7个月),且处在枯草期,牧草营养品质低,气候寒冷,绵羊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是营养需要最高的时期。全放牧饲养方式不能满足绵羊维持需要,是造成牧区绵羊“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解决冷季牧场退化的主要途径是提供足够的饲草料增加营养供应,降低绵羊维持需要。
冷季舍饲是政府倡导的冷季牧区绵羊饲喂方式,通过暖棚补贴等方式予以扶持,一部分牧户在政府的扶持下进行示范。大部分农户采用放牧+补饲的方式,即白天放牧,傍晚补饲,暖棚过夜。还有一部分农户仍以传统放牧为主,仅对体弱的母羊和羔羊补饲。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肃南县3种饲养方式下绵羊越冬均出现体质量损失,表明全舍饲和补饲提供的营养均未能满足绵羊的维持需要,但全放牧绵羊体质量损失很大,占配种时体质量的27.2%。如果春季一旦发生雪灾或春旱,这些绵羊将会因春乏而死亡,生产风险大大提高。
本研究表明,经过一个放牧周期后,与上次配种前体质量相比,全舍饲和补饲绵羊配种时的体质量均增加,而全放牧组体质量下降。与此相对应,全舍饲组和补饲组绵羊产羔率、繁殖成活率和毛品质也高于对照组,表明舍饲和补饲有助于发挥绵羊个体的遗传潜力,提高绵羊生产效率。
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舍饲组投入最高,纯收入也最高,全放牧组投入最低,纯收入也最低,但纯收入与投入的比值全放牧组最高,而舍饲组最低。因此,通过调查当地典型农户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农户的总收入在3万元左右,其支出为2.5万~3.5万元,收入-支出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能繁母羊存栏量在120只左右,农户实行全舍饲养殖成本增加,支出大于收入,牧户的养殖风险随之提高,这可能是牧民不愿意采用全舍饲养殖的影响因素之一。另外,由于纯放牧饲养方式以天然草原为基础,成本低,收入投入比高,是造成数量型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本研究和调查结果,综合牧区牧民经济、文化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放牧+补饲的养殖方式更符合当前实际,易于被大多数牧户接受与认可,而当前补饲饲草料的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营养供应不平衡,补饲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研究建立合理的补饲方案。
[1] 杨汝荣.我国西部草地退化原因及可持续发展分析[J].草业科学,2002,19(1):23-27.
[2] 白卫国,李增元.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国草地,2004,26(3):53-58.
[3] 洪绂曾.中国草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草地学报,2005,13(1):1-4.
[4] 李毓堂.草产业和牧区畜牧业改革发展30年[J].草业科学,2009,26(1):3-7.
[5] 韩文军,春亮,侯向阳.过度放牧对羊草杂类草群落种的构成和现存生物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26(9):195-199.
[6] 张自和.无声的危机——荒漠化与草原退化[J].草业科学,2000,17(2):10-12.
[7] 李洪泉,高兰阳,刘刚,等.草畜优化条件下草地生态载畜量测算方法新探[J].草业学报,2009,18(5):262-265.
[8] 宁宝英,樊胜岳,赵成章.肃南县草地退化原因分析与分区治理对策[J].中国草地,2004,26(3):65-68.
[9] 杨志龙,刘玉凤,董朝阳.系统耦合:肃南县畜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121-124.
[10] 陈怀斌,贺国宝,杜雪刚.肃南县草地退化与治理措施[J].青海草业,2008,17(1):29-36.
[11] 马志愤.草畜平衡与家畜生产体系优化模型建立与实例分析[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8.
[12] 冯成志,贾凤琴.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草业科学》影响因子稳步上升
据2010年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草业科学》影响因子上升为1.606,总被引频次上升为2 595。
Influenceoffeedingpatternsonproductionefficiencyofsheepinthecoldseason
GONG Xu-yin1, WU Jian-ping1, ZHANG Li-ping1, YANG Lian1, FENG Ming-ting2, ZHAO Hai-jun1, DU Xue-lin2
(1.Faculty of Animal Sci-Tech,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ansu Lanzhou 730070,China; 2.Center of 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Sunan County, Gansu Sunan 735016,China)
Sheep in three households were selected with same pasture type and similar sheep body condition in Sunan County, one household fed sheep in the heated greenhouses from Jan. to Apr.(Group Ⅰ), and the second household grazed sheep in pasture in day and supplement after come back (Group Ⅱ), another household grazed only, act as control group. Sheep's body weight loss in total reproductive cycle, ewes’ reproductive rate and lamb living rate were record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feeding patterns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heep.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e difference of ewes’ body weight loss among three groups was obvious after cold season, and the body weight of Group Ⅰ,Ⅱ and control increased 2.76, 1.91 and -1.24 kg in next mating time respectively. Conception rate and pregnancy rate of Group Ⅰ and Ⅱ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ool yield of GroupⅠ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Ⅱ and control (P<0.01). However,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Ⅱ and control (P>0.05). Econom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eeding costs and the net income of GroupⅠ were the highest, and those of control was the lowest. However, the ratio of revenue and cost in control was the highest, and those of Group I was the lowest.
feeding pattern; cold season; sheep; body weight; income
S826.4+4
A
:1001-0629(2011)01-0141-05
2010-04-19 接受日期:2010-05-20
中国-澳大利亚合作(ACIAR)项目;GEF应用研究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802-04);农业部行业专项(200903060)
宫旭胤(1983-),男,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E-mail:df_bomb@126.com
杨联E-mail:yangl@gs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