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计准则趋同问题思考
——基于多元文化视野

2011-12-08普卫明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会计准则

普卫明

(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计准则趋同问题思考
——基于多元文化视野

普卫明

(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深化和发展了双边经济贸易交流关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将极大地推进区域经济交往,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多元文化的视野,以区域内各国会计准则规范的协调为基础,尽量求同存异,促进区域性会计准则的趋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元文化视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时间框架,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一个多个国家参与、多种文化背景下的区域性组织将对中国-东盟经济的发展和双边经济关系的深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必将带来区域性资本市场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大势所趋。如何在具有多种种族、宗教、语言和文化传统等多元文化背景下研求趋同,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本文拟基于多元文化视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会计准则趋同问题进行探讨。

自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这片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的,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对中国,对东盟,这是一个深化贸易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的新起点,是一个促进投资、共创经济繁荣的新机遇。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2025.5亿美元,2008年全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311.2亿美元,2009年达2130.11亿美元[1]。截至2008年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的6%。同时,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5%。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1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这标志着双方成功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和经贸关系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2]在中国-东盟各国间双边贸易、投资项目往来中,双方需要按照对方的要求调整各自按本国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以便评价、掌握各自的资产实力、经营和财务状况,作出正确的经营、投资决策。经常性调整增加了成本和难度,均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规范来约束会计信息的生成,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中,协调各国、各区域经济组织财务信息状况,培植资本市场和贸易往来所必须的规范。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客观需要。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贸易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这既是会计国际化的要求。也是东盟面对区域性经济社会、贸易的发展,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必须做出的选择。在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更多的是从经济贸易和物资交流的角度来谈自由贸易区会计准则趋同,往往忽略了文化侧面因素,忽略了文化的多样性对促进经贸交流的重要因素,忽视了文化的多样性对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各国会计准则是植根于本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会计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度、运行带来差距,也必定要使区域性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化和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更进一步增加了相互间会计协调趋同的难度。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以优惠关税待遇为主、实现商品货物自由流通的统一贸易区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地域、历史、传统的不同,以及现实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总是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相应的语言、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政治、法律、技术等文化体系方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独特性,进而构成不同的文明类型,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3]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自己的宗教和意识形态、自己的人种特征、社会制度(秩序)建构和伦理道德体系、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向世界展示出本国、本民族不同于其他国、其他民族的生存状态。形成了“山魂水韵润佛光—缅甸”、“在睡莲上舞蹈—菲律宾”、“山与海的唱和—越南”、“千岛牵手—印度尼西亚”、“金边耀眼的地方—柬埔寨”、 “湿润的微笑—泰国”等[4],既表现出了凝聚人心和振奋精神的强大力量,又是各民族可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的优势和宝贵资源。同时,外部世界的文化也必将对本民族的文化构成重要的影响,这又使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发展是在和其它国家的文化发展的碰撞中不断开辟道路中发展起来。在这种不同的碰撞中,一定国家的文化得到了提升和发展,逐渐地适应于全球秩序的要求;另一方面外来的影响,其中特别是全球化规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全面建设。东盟各国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发展环境,其文化发展的特点之一,甚至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同的国际关系影响下,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深受中、苏影响的越南模式”,“深受西方主要是美国影响的菲律宾模式”,“以民族、宗教、国王三位一体的‘泰体’为主,同时深受西方尤其是美国影响的泰国模式”,“以民族主义和佛教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缅甸模式”,“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印尼模式”,“融合东西方文化,铸造新的民族文化的新加坡模式”[5]等。东盟各国多元文化的特性源于该地区民族的多元性、地理上的“破碎性”和世界四大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6]

文化的本质核心包括传统的观念及其附随的价值,文化系统既是人们活动的产品,又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条件,并在一国制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存在不同文化的各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上表现自然不一,[7]东盟各国的多元文化的环境,也就意味着各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的差异,既有内容的差异,也有形式上的差异,还有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有了种种差异,才会有了交流,才会有互相借鉴和相互学习。与此同时,这种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也难免户发生摩擦和冲突。受19世纪末期以后殖民时期的历史影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把东盟十国的会计规范划分为四大板块,即越南、柬埔寨、老挝板块 (主要受法国殖民时期的影响),泰国板块 (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板块 (主要受荷兰殖民时期的影响),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缅甸板块(主要受英国和美国殖民时期的影响)[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中,已经提出了建设东盟社会和文化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多样性的统一”。[5]与此相适应东盟5个老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在经过产业贸易、投资、金融等多项合作后,深刻认识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会计协调的重要性,在1977年3月成立了东南亚会计师联合会 (ASEAN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AFA),之后,文莱、越南、缅甸相继加入 AFA,已拥有8个成员国的AFA一开始就致力于建立应用于东盟各国会计协调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于1978年发布了第一个东盟会计准则 AAS NO.1(AAS’ASEANA Counting Standards),为成员国的提供会计、审计服务。[9]

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必将推动中国与东盟在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解决争端等方面达成协议,但各国间提供会计信息的差异性将影响其进程,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已成为国际贸易往来的一大障碍,虽然东盟在成立了东盟会计师联合会AFA,鼓励各成员国在制定本国会计准则时,尽量采用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IFA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布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惯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AFA成员国及其他东盟国家与中国由于各自在会计的发展进程中,受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的影响,呈现出会计制度的多层次的差异性。有较为完整的会计体系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会计体系不够完整的越南;未建立会计准则,会计和审计水平相当低的文莱。中国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但仍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有必要以区域内各国会计准则规范的协调为基础,促进区域性会计准则的趋同,尽量求同存异,构建协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各国、并与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想协调的区域性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促进双边或多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深化。

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要立足于多角色参与、多重利益考虑、多维视角审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内文化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文化类型或风格等具体形式的多样性,更体现为文化的价值主体、价值取向、意识信仰等实质性内容的差异性,且每一种文化一经产生,就具有保守性和惰性的力量。多角色的参与能够正视差异性,促进国家之间在精神层面、心灵层面上的沟通,化解更多的疑惑、戒备、提防和历史上一些纠葛而引发的宿怨。促进多元文化相互间的不断交流、相互吸取、不断融合、共同繁荣;多重利益考虑使得区域内各国的利益得到充分的尊重,从东盟地区现实的问题依然是区域内多头矛盾并存,多元利益纷争犹在的现实出发,建立起各种解决机制,促使利益攸关方展开公开博弈,从而达到一种良性、合理的利益分配状态;多维视角审视就是把区域会计准则的趋同问题放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法律制度体系、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发展趋势等多位视角来构建,全方位思考使区域性会计准则既要充分尊重各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在强调在保持文化多元差异的前提下,努力寻求相互间的和谐对话和观念共享,强化国与国之间文化等核心侧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正视其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实现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是尊重各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和特点,循序渐进,相互包容、相互补充,强调差异性,突出共同性,逐步实现趋同。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系统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的 (曲晓辉,2001)。国际会计和跨国企业权威Radebaug和Gray(1997)认为:“必须承认,一国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他国未必适用或可行”。“尽管存在某些相似性,现存会计系统至少与现存的国家一样多,这些差异基本上是由环境决定的”。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以“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相同;趋同需要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基本态度,在2005年已经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自2007年起逐步在上市公司和其他大中型企业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积极推进中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近几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改革、变革是革命性的,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到政治问题,是国际经济、政治的博弈。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是国与国之间、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之间的博弈。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会计准则的趋同问题上,应提前参与,掌握主动权,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国际会计活动中去,展示中国会计力量,展示中国市场经济的成就,争取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符的国际会计话语权。同时,充分考虑中国-东盟各国的文化环境、会计准则的现状和差异性,结合最近国际会计准则所推出的新一轮国际会计准则的调整与改革,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计准则基本框架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又兼顾各国的文化传统,协调各国会计准则,在融入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大环境和区域性贸易组织发展的前提下,围绕着区域性资本市场和双边或多边贸易的培植与发展,构建区域性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并为了自身的利益应努力追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带来的正面经济后果,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

三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目标是国际化。区域性会计准则趋同是为最终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化做准备,也就是要在充分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实行趋同。即先努力趋同,尽量求同存异,最后实现最终融合。“会计国际化不仅包括会计标准本身的国际趋同,更要建设会计标准执行机制、保障其有效地贯彻抓落实”(《会计博弈》P13)。有必要以东南亚会计师联合会(ASEAN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 AFA)为基础,一方面建立有我国参与的统一协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会计准则的会计委员会,丰富和强化相关制度制定和趋同工作的多边性和多边机制,充分考虑在区域内会计趋同所导致的阻力和触动的各方利益的协调。从相关的法律体系、专业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的状况和培养、会计准则执行和操作等方面认真分析我国与东盟各国、以及相互间的差异性,积极弥补、充实和修订相互间的不足,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会计准则有效执行和操作的程序和方法。由于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并不需要成员国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游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尽可能采取本国会计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施加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各个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展开的博弈过程。我国应当努力争取更大的发言权,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包括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去区域性会计准则的趋同框架构建,能更好地从国际、区域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具体条款等方面维护自身利益,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传统是一种血液和骨子里的东西,是一个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新亮点的新使命,必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对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全球会计变革的又一次浪潮,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一个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会计的国际话语权正逐步降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改和制定,正呈现出各利益相关国家和地区多方博弈的局面。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元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和双边经济关系不断深化的环境下,认真思考实现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去区域性会计准则协调和趋同,对于缩小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避免各国企业在投资、融资和贸易过程中经常性调整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1]东南亚报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EB/OL]新华网.2009-08-15.

[3]李忠杰.瞭望 [Z].2002-6-17.

[4]东盟十国文化丛书 [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5]贺圣达.国际关系影响下的战后东南亚文化发展[J].学术探索,2007,(4).

[6]唐笑虹.试析东南亚文化与东盟发展之关系 [J].东南亚纵横,2009.

[7]梁婷,王成.世界经验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启示 [J].会计之友,2009,(6).

[8]李家瑗,胡国强.刍议中国-东盟会计规范国际比较和趋同研究框架 [J]会计之友,2009,(1).

[9]梁淑红.关注中国-东盟会计协调 [J].东南亚纵横,2004.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 hereinafter)has furthered the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If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ization in CAFTA is realized,there will be fur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This process of standardization relies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ulti-cultural features of CAFTA,a reasonable integration of their accounting rules and a possible reconciliation of their differences.

Key words: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ization

(责任编辑 俞 茹)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ization in CAFTA in 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PU Wei-ming
(School of People’s Armed Forces,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31,China)

F234

A

1672-867X(2011)02-0105-04

2010-12-03

普卫明 (1962-),男 (彝族),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
中国—自由贸易区贸易的贸易现状分析和发展展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区域性综合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