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产生因素分析
2011-12-08张亚锋天津市东丽区万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162
张亚锋 天津市东丽区万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162
中药在临床大量、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出现的不良反应日益增加。讲求辨证论治的中医和具有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的中药,其科学性也遭受到了一些质疑,已经影响到中药的使用,近几年来引发多起群发不良反应。本文就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集的38例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做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月由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38例,在所选取的38例 ADR报告中,男23例(60.5%),女15例(39.5%);年龄1~ 75岁,平均年龄46岁;20岁以下 7例(18.4%),20~30岁4例(10.5%),30~40岁5例(13.2%),40~50岁4例(10.5%),50~60岁3例(7.9%),60~70岁13例(34.2%),70以上 2例(5.3%),从数据显示来看,主要集中在60~70岁之间。
1.2 方法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于2005年编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相关信息统计[1],并对相关因素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对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情况、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及累及系统、器官等进行统计、归纳、分析。
1.3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dit分析。
2 结果
2.1 引起ADR的药物分布 在所选取的38例ADR报告中,应用抗菌药物 10例(26.3%),中成药制剂 6例(15.8%),消化系统药物12例(31.6%),神经系统药物5例(13.2%),心血管药物3例(7.9%),其他2例(5.3%)。
2.2 临床表现 在所选取的38例ADR报告中,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15例,恶心、呕吐9例,头疼、头晕、发热 7例,胸闷、心悸6例,呼吸困难4例,其中以皮肤反应最多。
3 讨论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与其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具有多发性和普遍性,往往不可预测。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包括药品自身所含成分的复杂性、产品的质量、剂型因素、合并用药、用药途径、患者自身条件及使用不当等。
3.1 药品因素 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活性物质,且活性强烈。生物碱类如乌头碱、雷公藤碱、马钱子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如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中药药材品种基原混乱,中药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用药习惯,同名异物相互混用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也是造成中药ADR发生的重要原因。比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属于五加科,无毒;北五加皮属于萝摩科,含强心苷而有毒。同一地区所产的药物,也会因生长年限、采收季节不同而影响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如芍药在5、7、11月采集时,其芍药苷的含量分别为7.2%、3.3%、9.4%[2]。所以在用药时,因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应有所增减,以防药效不达或用量过大而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煎制中药汤剂,应根据药物属性、质地、处方要求,适时煎煮,严格遵守“先煎”、“后下”、“单包”、“烊化”等原则,否则极易造成不良反应。“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也是由中药特性所决定的。
3.2 剂型因素 中药在不同的剂型如汤、丸、散、酊、注射剂中,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也有所不同。故《本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备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中药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疗效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尤其是在缺乏科学与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手段、制剂工艺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制成注射剂,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双黄连制剂,其各种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一般比较安全,很少有不良反应,而其水针及粉针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其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中药物纯度不够,含有未除尽的杂质有关[3]。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3.3 合并用药 中药的使用应该本着调和阴阳的原则,讲求“君、臣、佐、使”,因证而定,因方而别,因人而异。2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中药合用、中西药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ADR的发生率。有报道,使用青霉素后接着静脉滴注双黄连结果出现高热,继发胃出血、急性脑水肿而死亡[5];清开灵注射液与多种抗生素、维生素 B、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配伍均会发生沉淀。所以对于中西药混合使用,医生应慎之又慎,尽量避免使用“相反”、“相畏”的药物,多选用“相须”、“相使”的药物。
3.4 患者自身因素 文献报道,女性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一般来说幼儿和老年人比成人易于发生不良反应,估计与药物代谢速度较成人慢、肾脏排泄较差或对药物作用的感受性较高有关。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功能紊乱,抗体低下,以及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疲劳、精神亢奋等均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对中药不良反应应该持有辩证的观点,提高全民对“合理用药”认识,改变人们心目中的“中药安全无副作用”观念,宣传中药有ADR发生,使公众更了解中药,正确认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并存,合理使用中药。积极探求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思路,制定有效的有毒中药使用规则,注重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可靠的中药不良反应评价体系,科学地预防中药ADR的发生,尽可能减少严重的ADR,使中药真正成为“安全、有效”的药品,促进人们健康。
1 张春盛,雷凯君,曾荣香.我院中药注射剂354例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8(19):8-9.
2 杜利芳,李引红.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J〕.医药导报,2004,2(12):976.
3 吕维红.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6,5(4):316.
4 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42.
5 李美珠,鲁珊,童筻梅.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