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截瘫康复期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2011-12-08杨惠贤霍间甜张炽轩蒋湘云郭倩媚郭佩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1期
关键词:家属康复病人

杨惠贤 周 平 霍间甜 张炽轩 蒋湘云 郭倩媚 郭佩芬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 511400

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长期存在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过程和生活质量。截瘫康复治疗期的病人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并发症,病情恢复慢甚至永久截瘫,长期承受无能和无价值感的折磨,极易引起抑郁。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研究对象均为2008年7月-2010年7月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或肿瘤在骨科手术病情稳定后转入我科的截瘫病人,共计40例。其中男32例,女 8例,年龄15~ 57(35.7±14.5)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情绪评分[1],SDS包括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每个条目按1~4级评分,正向计分按1~4分计,反向计分题按4~1分计。总分乘以1.25即得标准分,分值<50分正常,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得分越高提示抑郁程度越重。调查分别于病人转入我科心理干预前及预出院前(心理干预后4周)进行。向病人详细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及要求,干预组护士代为填写。

1.2 心理干预 参与心理干预的护士定期参加心理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在本科医生的指导下对截瘫病人实施心理干预。护士首先要掌握沟通技巧,要保持积极地心态,实现护士的主导作用,较好地运用身体语言,进而与病人共同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SDS评分后开始对抑郁者实施心理干预,每周对病人的心理情况做1次总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阶段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及要求,心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个体心理干预。截瘫康复期的病人对疾病也有了一定认识,已认识到瘫痪已成定局,残废故所难免,认为是好是坏都是如此,无可奈何,表现为感情淡漠、消沉,强压内心痛苦,时而高兴、时而不乐,意志较为薄弱,易受暗示性影响。护理人员通过疾病和康复知识的宣教向病人提供最新的医疗信息,缓解其紧张心理,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此期医护人员应加强“暗示”的心理引导。这些病人的心理比较脆弱,与他们交谈时,应掌握好说教尺度,保护他们的自尊。病人的基本心理有很大的可塑性或可向积极方面转化,也可一直为消极,因此,通过“暗示”来引导心理状况的转化是重要的。焦虑、抑郁较轻且心理承受力较强者给予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痛苦,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心理承受力较差,焦虑、抑郁较重的病人,医护人员应协同家属采取必要的保护性,以免发生意外,应尽可能让病人了解各种治疗措施、目的,解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2 群体心理干预。召集同类病员,向病人讲解有关截瘫知识,以及情志与疾病恢复的关系。另外,请病情相似且接近的病员谈谈治愈经过,以及情绪在治疗中的作用。动员同类病人现身说教,道明肢体残疾与生命的价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动员家属一起劝说,同时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爱。并有意识地讲述张海迪、桑兰等身残志不残的先进人物的有关故事,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使其从中得到启迪。这样对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调动潜在的积极因素,也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1.2.3 分散病人注意力,淡化“病人角色”。要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分散病人的心理压力。将年龄、性格以及生活条件相近的病人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房间,病友之间有共同语言,在和谐的气氛中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抑郁情绪,有些恢复较好的病人,可嘱其尽量生活自理,增加其参与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的情趣和意识,以淡化“病人角色”,唤起心理的愉快和满足感。病人往往因低负荷及单调的住院生活烦闷不安,有计划的安排病人参加一些必要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下棋、翻阅报纸杂志使他们从忧郁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

1.2.4 因人而异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有坚定顽强的生活信念,有强烈的生活欲望,有战胜残废信心的病人,不仅能积极地适应残废生活,而且有决心以不拔的毅力贡献社会,对这类病人主要应从照料其生活与帮助解决困难着手,护理人员应鼓励他们表达出目前体形改变的感受和真实想法,关心体贴病人,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并为其创造舒适、温馨、融洽的环境[2],当然,积极鼓励与支持仍是基本的做法。

1.2.5 帮助协调各种关系。截瘫恢复期病人很希望得到亲友的安慰。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因此,护士应努力促进与病人有关的人员参与到病人的心理护理中来,教会他们心理疏导方法,能有效地减轻截瘫康复期病人孤独、抑郁的心理。而正视心理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发展。因此病人与家属、朋友及亲戚间的关系在帮助其应对应激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显著提高家庭支持系统水平[3]。对病人和家属同步康复教育有助于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在家属配合下,有步骤地安排病人的户外活动,借助大自然的阳光、清新空气、花草树木转移其注意力,舒畅其胸怀,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心理干预前、后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40例截瘫病人经过4周的心理干预,SDS评分显著下降[(62.1±7.95)分 VS(55.40±8.61)分,t=8.47,P=0.000<0.01],心理干预前SDS评分正常有5(12.5%)例,轻度抑郁12(30.0%)例,中度抑郁 16(40.0%)例,重度抑郁 7(17.5%)例。经 4周心理干预后SDS评分正常有13(32.5%)例轻度抑郁 18(45.0%)例,中度抑郁5(12.5%)例,重度抑郁4(10.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P=0.008<0.01),干预后病人抑郁程度显著改善。

3 讨论

截瘫康复期出现的各种生理功能障碍、经济来源无着落、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不稳定性等原因使病人的五种基本需要[4]得不到满足而导致抑郁状态,轻者安静、不愉快、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较严重者持久闷闷不乐、忧愁、沮丧、注意力减退,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病人的食欲和睡眠,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评估截瘫康复期病人抑郁情绪,并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结果表明,截瘫康复期病人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对截瘫中后期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满足病人心理需求,帮助病人协调各种关系,对病人和家属同步康复教育有助于提高家庭支持系统水平,给予其情感支持,设法调动病人和家属的积极性,做好解释和社会支持工作,既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重新获得生活乐趣,又能使病人和家属积极配合医疗及护理,平静地面对现实。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很有必要,使病人能面对现实,振作精神,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良好的姿态回归到社会中去。

[1] 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20-121.

[2] 张智博,彭旭,唐潞.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医学康复杂志,2007,22(3):22.

[3] 冒才英,张旭兰,合浩,等.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的家庭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426-428.

[4] 潘孟昭,冯先琼,李小妹,等.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

猜你喜欢

家属康复病人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谁是病人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