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情趣化、简单化小议
2011-12-08李秀丽
□ 李秀丽
低年级的孩子是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校门的,他们怀着天真、烂漫、好奇的心态来到小学,那么在我们小学体育课中怎样才能顺利地使孩子从幼儿园的教育过渡到学校有规则教育,不但要让他们在接受知识时不感到吃力,而且还要对今后的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带着这一问题,在工作中笔者进行了研究并实践。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化,是低年级体育课取得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根据 《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断摆脱传统教法和过程模式的束缚,坚持以发掘教学过程的情趣为核心,把学生的学、练摆在中心地位,引趣激情、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开展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情感,提高练习积极性
直接兴趣是低年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出发点,有趣的活动过程,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成为他们最初学习、锻炼的动力。针对儿童这一心理特点,从教学过程情趣化入手,以具体的情节和活泼的形式作为诱发上课兴趣的引线,使学生对较枯燥的教材也不觉乏味,从而乐于接受。
1、将教学内容融于游戏之中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情节、形象、角色和竞争机制等特点。利用游戏的这些因素,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便能使教学任务在儿童逞强好胜的心理驱使下顺利完成。如在教一年级小朋友集合排队时,他们往往会找不到自己的位子而相互推挤,甚至因为着急而大声喊叫,如果我们单凭枯燥乏味的说教、指责、命令,很难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针对这一状况,在今年一年级学生的第一课中,笔者将学生的四列横队分别取名为 “小狗队”、“小猫队”、“小鸭队”和 “小兔队”,并给每一个学生编上号,例如第一排的第三个就是 “小狗队”的 “老三”。学生很快记住了自己的号码,在接下来的集合中,学生基本都能快速找到位置,并且在老师的组织引导 “看哪队小动物最先找到自己的家”的小游戏中,学生逐渐进入角色,自觉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也就不必再为学生排队找不到位置而影响教学了。
2、借助故事情境
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里游戏玩耍。在教学的某一段创设一些特定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体验学习。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立定跳远”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一个固定的场地上反复练习,结果学生容易感到乏味,产生厌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采用情景教学,请学生到 “大自然”中去 “郊游”。在音乐声中,小朋友来到 “郊外”。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来到用绳子围成的 “池塘”边,先进行各种跳跃的游戏活动。接着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四周树叶的形状,启发他们用自己的绳子在 “池塘”中摆成各种形状的 “树叶”。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老师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立定跳远,重点是轻巧落地。要求小朋友们站在‘池塘’边,用立定跳远的方法跳到自己摆放的 ‘树叶’上”。小朋友们在 “大自然”的情境中练习,兴趣盎然,特别努力,有的跳得很高,有的跳得很远,却不注意轻巧落地。这时老师把小朋友们集中起来,让大家想一想: “‘树叶’漂在水面上,应该怎么跳, ‘树叶’才不会沉下去?”生动的讲解,形象化的比喻,促使小朋友们带者问题去思考、去体验。果然不久,大多数小朋友的落地动作显得轻巧了。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欢快地在 “池塘”中尽情玩耍,从一人练习到2~3人练习,从跳一张 “叶子”到连续跳几张 “叶子”……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小朋友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体验得到了加强,交往得到了提高。
借助游戏和情境的形式,使儿童生动活泼地参与活动,进而从 “玩”的心态逐渐向有意学习、主动锻炼的心态转化。这样满足了儿童 “玩”的欲望,也使教学不致陷入单纯迎合儿童玩的境地,避免了把体育课上成没有教育教学意向的 “快乐课”的倾向。
二、加强诱导,促进技能掌握
低年级的学生兴趣产生得快,消失得也快。所以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保持对教学内容的持久兴趣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诱导手段,把知识变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学习,使学生易学乐学;学得会,记得牢。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模仿导入
低年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从模仿开始,并在愉快的体验中加深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把那些有难度的教材让儿童从模仿入手,使其成为学习和掌握动作过程的转化手段。如进行 “持轻物正面上手投掷”教学时,让儿童先做一套 “抡锤打钎”的模仿操,用 “低姿打钎”诱发向前、向下挥臂用力,用 “高姿打钎”加大上体后仰及大臂向上向后的摆幅。类似的练习如抽鞭子、投纸标、甩纸炮等动作,作为诱导和强化投掷挥小臂的方法;模仿青蛙跳、袋鼠跳等方法,诱导学生向前向上跳,做为掌握立定跳远基本用力方法和发展下肢力量的手段。这种描摹教材基本动作环节,掌握简单过程的练习方式,既是动作教学的 “语言”描述,也是建立本体感觉、形成条件反射的迁移手段,可以起到 “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2、标志导语
低年级学生空间知觉能力差,对于非对称结构的动作和左右方向的活动,常不能很好的掌握。如做 “向左向右转”动作时,常出现非主观意识支配的 “反向而动”的错误;站立式起跑或投掷练习时,常出现 “一边顺”的毛病等等,这种 “转不过向”来或辩不清手脚关系的现象,实际上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正常心理反映,并非 “注意力不集中”或“脑子笨”。对待上述教学难点,我常采用 “目标参照法”。在教 “向左、右转”、“齐步走”或 “跑步走”等队列动作时,先让学生卷起一侧袖口或裤腿或提一次腿或举一只手等进行目标定向,再喊口令时,学生的方向性错误就减少了,“一边顺”的毛病也就很少出了。
3、条件导控
借助条件作业法,诱导或限制学生练习的动作位置、方向、范围、幅度、路线等,成为掌握正确动作和姿势的辅助性手段。如让初入学的儿童站在画好的直线或点上,就能迅速排齐队,起到 “画好一条线,省话一大片”的效果。又如:利用颈上挂绳法 (两手握住短绳的两端,使大臂与小臂约成直角)来控制跑时甩手臂的毛病;利用踏直线跑,控制跑的直线性;在投掷臂一侧约30厘米处立根竿,限制从体侧挥臂的毛病等等。使用上述这些诱导手段,目的在于 “借物导行”,为尽快掌握动作方法奠定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笔者认真地应用了这些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进一步地理解在现行体育教学改革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和兴趣的培养。引趣激情、化繁为简是创造性地开展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