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地区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1-12-08石峰
石 峰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辽宁阜新 123000)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蛋、馍馍蛋、薯仔,为茄科茄属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17世纪时开始传入我国,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种植,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1位。马铃薯可做主食,也可作为蔬菜食用,或做辅助食品如薯条、薯片等,或用来制作淀粉、粉丝等,或酿造酒或作为牲畜的饲料,同时还具有延缓衰老、护肤美容等作用,是目前全世界的一种消费时尚[1]。
国际上,马铃薯优产区均为干旱少雨地区,正是由于气候原因,我国只有东北、内蒙古、西北及云贵高原具有生产加工型马铃薯的条件。辽宁省阜新市地处辽西半干旱地区,气候特点极为适合马铃薯生长,且可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施用量,使产品更加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遍布我国大中城市的“洋快餐”麦当劳炸薯条所用的专用马铃薯,其中薯的50%来自阜新市。目前,阜新市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优质加工型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但当前阜新市的马铃薯产业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马铃薯生产尚未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阜新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参考。
1 阜新市马铃薯产业现状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属辽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阜新市土地资源较富庶,土地总面积余103万hm2。全市人均占有土地0.57 hm2,居辽宁省之首;人均耕地0.225 hm2,居辽宁省第2位,仅次于铁岭市。该市曾经是全国闻名的煤电之城,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经济发展面临困难。21世纪初,阜新市政府决定将现代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其中马铃薯生产及加工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阜新地区拥有申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几家专门从事马铃薯生产及销售的公司,有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等从事马铃薯科学研究的科研单位,农民从事马铃薯种植的也很多。但目前仍存在很多因素阻碍了其发展,只有突破这些发展瓶颈,才能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 阜新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马铃薯生产技术较落后,农民对新技术促进农业增产的作用认识不足,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
茎尖脱毒技术是近几十年来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新技术。一般来说,长期的无性或有性繁殖在植物细胞内积累了大量有毒物质,从而对植物的寿命、性状、产量等产生一定影响,容易使植物发生一些病害。所以,商品化生产的经济作物,需要经常脱毒,以加强植物性状,防治一些病害。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越接近生长点(约0.1~1.0 mm区域),病毒浓度越稀,因此可采用小的茎尖离体培养脱除植物病毒。马铃薯种薯极易感染病毒,导致产量降低,而通过组织培养结合茎尖脱毒技术,可生产出大量无病毒的优质马铃薯种薯。
2000年,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组织培养室(现改名为现代生态农业实验室)承担了阜新市科技局下达的《薯类脱毒种苗快繁及其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项目,成为阜新地区第一家开展马铃薯脱毒研究的单位。从组培室的筹建、马铃薯茎尖的脱毒培养到工厂化生产,经过几年不懈努力,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组织培养室已完全掌握了整套马铃薯脱毒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并于2005年5月获得阜新市政府科学进步二等奖。在项目的进行当中,该组培室也曾做过一些开发推广工作,但并未形成大的市场效应。原因是:①农民对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增产作用认识不足,只看到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市场价格高于一般种薯,却未考虑到收获后的经济效益。他们很少主动寻求新的农业增产技术和致富项目,只单纯等待政府帮助。大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相对较低,对新技术的领悟能力尚需加强。同时思想观念较保守,害怕风险,不愿进行新的尝试[2]。②作为科研单位,科研实力是其长处,但市场开发推广往往是其短项。科研单位缺乏开发推广人才,也没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手段来激励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开发推广人才的评价与奖惩依然按照传统模式,未与经济利益挂钩,这使得广大科研推广人员不愿到农村进行深入细致的推广工作[3]。
2.2 未形成“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户”的模式,难以使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阜新地区马铃薯生产以家庭为主。一般是农民在自家菜园里种植少量马铃薯,收获后先留足自用,然后再出售或馈赠亲友,未将马铃薯当成主栽品种或产业,未察觉到马铃薯产业的巨大商机[3]。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多为老品种,像“费乌瑞它”这样的优秀荷兰马铃薯品种在当地很少有农民种植,另一方面农民也很难获得优良马铃薯种薯。虽然有专门的马铃薯生产企业,但与农民的连接并不紧密,所引进的新品种、采用的新技术很少被应用。这是由于马铃薯种薯的生产非常复杂,技术要求也较严格。要经过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过程,才能成为商品化种薯,期间必须防止种薯的二次病毒感染,这对于普通农户很难做到。一般企业都采用租地的方式进行种薯繁育,再生产马铃薯,然后直接销售或加工,未形成“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户”的模式,因此难以使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2.3 农村经济人的作用不明显
农村经济人是指活跃在广大农村经济领域,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中介服务的自然人(农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他们把农民的产品和农村劳动力有效组织起来,与市场对接,形成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使农产品能顺利销售,农村剩余劳动力能顺利找到出路。农村经济人的出现不但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阜新地区优秀的农村经济人很多,但他们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树苗、大棚蔬菜、花生上,对马铃薯产业缺乏了解。因此,积极发挥农村经济人在马铃薯产业上的带动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阜新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对于一些生产示范户可进行资金和技术支持,带动周边的农户生产[4]。逐步建立“原原种、原种、一级种”三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大力提倡品牌意识,依靠阜新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种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富含高淀粉的品种。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加工厂家来当地投资,大力发展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制成薯棒、薯条等加工产品,并积极开展淀粉加工产业,形成“三业并举”的产业发展体系,大力推动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增长。
3.2 科研单位加大对自身产品的宣传,并调动科研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科研单位要自己走出去,加大对自身产品的宣传。要加强对推广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对其进行行之有效地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能力;同时建立奖惩制度,使工作业绩与个人效益挂钩,充分提高科研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与企业进行切实有效的对接,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达到双赢的结果。
3.3 建立“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可考虑将部分马铃薯种薯交由农民种植,公司再派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生产,产品由企业回收,使用公司的品牌进行统一销售。这样既可解决企业的用地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使农民收入增加。科研单位也要和企业紧密联系,充当企业的技术依托,共同发展。2000年,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已开始与阜新市申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承担了辽宁省科技厅的《脱毒马铃薯优新品种种薯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开发的全方位合作,以达到互利互惠、双赢的目的。
3.4 发挥农村经济人的作用
阜新市马铃薯产业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有广大农村经济人的积极参与[5]。应加强对这些农村经济人的指导和培训,使其真正认识马铃薯产业中蕴藏的巨大商积,心甘情愿地投人其中,共同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4 结语
马铃薯产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重要意义[5]。阜新市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农民密切配合,才能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1]许海英.马铃薯加工原料薯的发展现状初探[J].杂粮作物,2009,29(3):230-231.
[2]郄文兵.对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 [J].河北农业科技,2007(8):56.
[3]赵予新,钟雪莲.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393-394,396.
[4]柳俊海.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农民[J].河北农业科技,2008(19):53.
[5]王平,王学东,李正功.淮南市潘集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对策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397.
[6]张希近,尹江,马恢,等.用标准化促进冀西北马铃薯产业的开发与发展[J].杂粮作物,2009,29(5):356-357.
[7]陈福,林森馨,梁智伟,等.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角度分析中山市冬种马铃薯产业化进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795-11796,11799.
[8]刘宇.辽宁省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马铃薯,2011(2):125-126.
[9]赵勤.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园艺与种苗,2011(2):92-94.
[10]刘毅.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45-20347.
[11]张和广,何洁.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83-86.
[12]国泽新.辽宁省建平县马铃薯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2011(5):140-141.
[13]余贵先,雷昌云,刘克文,等.湖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483-486.
[14]李志平.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7-9,14.
[15]黄艳岚,刘明月,周虹,等.湖南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9(7):108-110.
[16]明充.南充甘薯产业化发展的分析[J].杂粮作物,2009,29(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