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杂交粳稻“滇优34”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2011-12-08陶光喜谭亚玲
郭 艾,陶光喜,谭亚玲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1)
滇优34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以云南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长粒型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为资源,采用云南农业大学滇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历经9年时间选育而成的第1个长粒型杂交粳稻组合,于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在嵩明、大理、龙陵、鹤庆等地种植,表现出抗寒性强、抗病性较好、品质优等特点,增产10%以上。
1 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
滇优34属中早熟组合,在海拔1600~2000 m的中高海拔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70~190 d。生育期随海拔高度、栽培节令、栽插密度、肥水管理等条件不同而略有变化。
1.2 主要农艺性状
滇优34株形紧凑,剑叶挺直,株高96~105 cm,剑叶长29~31 cm,剑叶宽1.5~1.6 cm。单株有效穗数9~10穗,穗长20~23 cm,穗总粒数140~190粒,实粒数120~160粒,结实率75%~90%,千粒重26 g左右。籽粒偏长,部分籽粒上具短芒,落粒性差,谷粒黄色,颖尖、护颖白色。
1.3 稻米品质
滇优34品质好,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 检测,出糙率80.7%,精米率69.4%,整精米率62.0%,垩白粒率14.0%,垩白度2.1%,直链淀粉含量17.54%,胶稠度72 mm,粒长5.7mm,长宽比2.2,透明度2级,碱消值7级,水分10.7%,达国标优质稻谷3级标准。滇优34米饭松软,食味佳,市场上每千克稻米的售价较其它稻米高0.7元。
1.4 抗性表现
该组合在云南省不同地方、不同年份种植总体抗性表现良好,具有很强的耐寒性和丰产性,整个生育期抗纹枯病和稻曲病,易感恶苗病,轻感或中感稻瘟病。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稍强。2008年至2010年在嵩明县示范种植,按常规栽培方法防治病虫害,田间生长清秀,表现不感或轻感稻瘟病,稻瘟病抗性较常规种强。该组合耐寒性强,在云南省滇西北高寒稻作区鹤庆县(海拔2195.4 m,年平均气温13.60℃)种植,产量比当地主栽常规品种增产15%以上。
2 产量表现
近年在大理市示范种植,产量在10.97~11.4 t/hm2,比常规稻增产10%以上;2008年在昌宁县温泉示范种植,产量11.20 t/hm2,比常规稻增产15.0%;2009年在龙陵县种植,平均产量9.78 t/hm2,比常规稻增产13.0%。
2008年至2010年连续3年在嵩明县种植,平均产量为11.25~12.31 t/hm2,比当地种植的常规品种增产15%~26%,增产效果极为显著。滇优34被嵩明县连续3年(2009年至2011年) 选定为“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首选品种之一,同时也是嵩明县选定的优质稻品种,市场上每千克稻米的售价较其它稻米高出0.7元钱。
滇优34除在一些低海拔粳稻区和籼粳交错区产量略低外,在其它地区栽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产。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
在云南海拔1700~2000 m地区,3月15~25日播种,播种量300~450 kg/hm2,采用薄膜湿润育秧或旱育秧。该品种秧田期易感恶苗病,播种前用施百克对种子进行浸种消毒。秧田期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带蘖壮秧。
3.2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根据当地最佳水稻栽插节令,在叶龄达4.5~5.5叶、秧龄35~45 d及时进行移栽,杜绝栽老秧。在海拔1700~1800 m的地区,栽插密度为42~45万丛/hm2;在海拔1900 m~2000 m的地区,栽插密度为 48~52.5 万丛/hm2。
3.3 科学肥水管理
该组合需肥量中等,肥料用量应根据种植地的具体情况,并依不同前作和田块灵活掌握。施肥时应注意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追肥。P、K肥全部作底肥施用。N肥的50%作底肥施用,50%插后7 d作追肥施用。抽穗期酌情施用穗肥。
管水上实行薄水浅插,当茎蘖数达到预定指标及时撤水晒田,严格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壮根壮秆,促其青枝蜡秆,成熟期以湿润壮籽为主,达到高产稳产的效果。
3.4 综合防治病虫害,确保丰收
按常规的栽培方法,选用适宜的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在分蘖盛期及始穗期用三环唑(或富士一号)及杀虫剂各防1次稻瘟病和螟虫;在始穗期用井冈霉素防治1次稻曲病。
[1]姜心禄,李涛,池忠志,等.超级稻II优602密度与穗肥运筹对产量和功能叶N素的影响 [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 (6):1643~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