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鳅及其养殖技术

2011-12-08黄启明

云南农业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苗种泥鳅水温

黄启明

(联勤第二十二分部农副业基地,云南 嵩明 651701)

泥鳅是鲤形目小型淡水鱼类,肉质细嫩、清淡、鲜美,具有滋补药用功能,历来为人们喜食。泥鳅营养丰富,可食部分约占80%,肉中蛋白质含量18.4%~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 g鱼肉含维生素A 70国际单位,维生素B 30 ug,维生素B2440ug,钙51 mg,碘154 mg,铁3 mg,并具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中医认为泥鳅性甘平无毒,补气益中,祛湿邪,治消渴、阳痿、传染性肝炎、痔疮、疥癣等症。民间医方认为泥鳅有壮阳利尿、治疗结核、开胃的功效。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增加,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捕捞强度增大,特种水产的兴起大量捕捉泥鳅作为饲料等,使泥鳅天然资源总量下降。泥鳅食性杂,饲料来源容易解决,繁殖力较强,能利用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对水的依赖性相对较小,适应性强,分布广,天然资源丰富,特别适于在各种浅水水体如稻田、洼地、小塘坑及山区水源不足处养殖。这些优点都给泥鳅人工养殖带来极大的便利,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云南省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山谷、溪流众多,许多地方四季如春,非常适合泥鳅的养殖,并在多个州(市)已养殖成功。

1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1.1 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泥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泥鳅的学名为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广泛分布在中国辽河以南至澜沧江以北及中国台湾和海南岛,甚至在海拔5200 m的地方也有其分布,是一种分布广、数量多的普生型小型特种鱼类。

1.2 泥鳅的形态特征

泥鳅体形小而细长,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小而尖。泥鳅眼小,圆形,为皮膜覆盖,鳞细小,圆形,埋于皮下,头部无鳞。唇须2对,口下位,有口须(真鳅有5对口须),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个别较短,仅达前鳃盖骨,无眼下刺。侧线完全,脊椎42~49节,鳃退化,呈细粒状突起,鳃孔小,具咽喉齿1行。胃壁较厚,呈“工”字形,其内部左侧卷曲呈2~2.5圈的螺纹状,肠短,直线排布,其壁薄而富弹性,膘小,呈双球形,前部包裹在骨质囊中,后部细小而游离。泥鳅的视觉极差,但触觉、味觉极灵敏。泥鳅皮下黏液腺发达,体表黏液丰富,背鳍无硬刺,前两枚为不分支鳍条,背鳍与腹鳍相对,起点约在前鳃盖骨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但部分个体在鳃盖骨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尾鳍和背鳍具黑色斑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或浅黄色,体色可随栖息的环境及饲料营养的不同而变化。

1.3 泥鳅的繁殖习性

泥鳅一般1龄性成熟,属多次性产卵鱼类,生殖季节从4月下旬水温18℃以上时开始,直至9月份,产卵期较长,盛产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25~26℃时产卵最盛。每次产卵费时长,需4~7 d才能排卵结束。泥鳅常选择有清水流的浅滩,如水田、池沼、沟港等作为产卵场地,发情时常有数尾雄泥鳅追逐一尾雌泥鳅,并不断用嘴吸吻雌鳅头、胸部位,最后由一尾雄鳅拦腰环绕挤压雌鳅,刺激雌鳅排卵,雄鳅排精。这一动作能反复多次。一般体长10~15 cm的雌鳅,个体怀卵量7000~10000粒;体长20 cm的雌鳅,个体怀卵量可达2.5万粒。产卵活动往往在雨后、夜间或凌晨。受精卵具弱黏性,黄色半透明,可黏附在水草、石块上或其他物体上,水温19~24℃时经2 d孵出鳅苗。

2 泥鳅的生态习性

2.1 栖息

泥鳅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多栖息在静水或缓流水的池塘、沟渠、湖泊、稻田等浅水水域中,栖息环境往往有较厚的软泥。有时喜欢钻入泥中,喜中性和偏酸性的泥土。

2.2 呼吸

泥鳅有特殊的呼吸功能,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强,离水不易死亡,水体中溶氧量低于0.16 mg/L时仍能存活,这是因为泥鳅不仅能利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泥鳅肠壁薄,血管网丰富,具有气体交换、辅助呼吸的功能,称为“肠呼吸”。当水中溶氧量不足时,它能浮出水面吞咽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废气则由肛门排出,对恶劣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2.3 光照

泥鳅一般白天潜伏在水底,傍晚后活动觅食,不喜强光。人工养殖时往往集中在遮光阴暗处,或是躲藏在巢穴之中。

2.4 温度

泥鳅的生长水温范围是12~28℃,最适水温是24~27℃。当水温降到5~10℃或升到30℃以上时,泥鳅便潜入泥层下20~30 cm处进行冬眠或度夏。天气剧变或发病时浮上水面,一旦水温达到适宜温度,便又会复出活动摄食。

3 泥鳅的人工繁殖

泥鳅养殖所用苗种,一靠天然采捕,二靠人工繁殖。目前以人工繁殖为主。

3.1 种鳅的来源和选择

人工繁殖用的泥鳅,尽可能收购地笼捕捞来的泥鳅,年龄2~3龄,雌鳅要求体长15 cm以上,体重20 g以上,雄鳅10 cm以上。成熟的雌鳅腹部膨大柔软,有明显卵巢轮廓,胸鳍较短,撑开时呈圆扇形。一般雄鳅个体比雌鳅小,胸鳍较长,末端尖而弯绕。

3.2 人工催产

催产注射用4.5 mm的短针头、5 mm医用注射器。注射的激素为鱼类常用激素,主要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等。催产剂量为每尾泥鳅HCG(100~200) 国际单位+LHRH-A22 ug,雌鳅每尾注射0.5 ml,雄鳅0.25 ml,均采用一次肌肉注射。由于泥鳅好动,注射时最好用纱布将其裹住。

3.3 泥鳅产卵、收集及孵化

注射催产素后的泥鳅放入网箱中自然产卵。放置密度平均为100~150条/m2,网箱顶用遮光布遮阳。产卵网箱有2种,1种是正方形网箱,2 m×2 m×1 m;1种是长方形网箱,4 m×2 m×1 m。网箱中放置水草、棕片等做成的鱼巢供泥鳅产卵。一般20 h后可以取出受精卵,放入孵化缸中孵化。

3.4 苗种人工培育

3.4.1 培育池的准备

苗种培育池面积以50 m2为宜,池四周高出水面20 cm,深度70 cm,底层淤泥10~20 cm,水深保持在20~40 cm。进水口高出水面20 cm,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排水口要用80目以上网布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

3.4.2 苗种放养前的水质培育

鳅苗放养前15 d,池水加至10~15 cm,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20 g化成浆均匀泼洒。清塘10 d后,加水至20 cm,为培养浮游生物,施入人畜粪尿350~500 g/m2。鳅苗放养前4 d再用漂白粉进行池塘消毒,彻底消灭有害生物。新开挖的池塘,应特别注意消灭龙虾、寄生虫和蛙类等敌害生物。苗种放养密度为 800~1000 尾/m2。

3.4.3 饲养管理

鳅苗喜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底栖动物等。在苗种培育开始阶段,除施基肥外,应投喂蛋黄和豆浆,并根据水色及时追肥,以培育天然饵料,且保持较高的天然饵料丰度。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 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泥鳅苗种长到2.5 cm后食性开始转变,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人工配合饲料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水温15~27℃泥鳅食欲逐渐增强,超过30℃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

3.4.4 日常管理

调节水质,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10 d换水1次,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水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情况。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复。特别在开始培育阶段,泥鳅还没有形成主动吸氧能力,天气闷热、下雷阵雨或连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池塘底部溶氧,若池塘水底部溶氧低,应及时冲注新水或增氧。

4 成鳅的养殖技术

成鳅的人工养殖有池塘养殖法、稻田养殖法、箱形养殖法等。现主要介绍池塘养殖法。

4.1 池塘条件

应选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的地方建池。建池用土以粘土、壤土较好,土质要求中性或弱酸性。面积一般以200~400 m2为宜,不要过大,最大不超过667 m2。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池塘深0.7~1 m,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水深40~50 cm。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1个6~8 m2的集鱼坑。池塘在放泥鳅前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消毒,一般水深在10 cm左右,每100 m2用生石灰8~10 kg加漂白粉2~3 kg溶水全池泼洒。

4.2 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成鳅,苗种规格3~4 cm,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50~8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鳅种下塘时先用2%~4%的食盐水浸洗10~15 min进行消毒。

4.3 饲养管理

4.3.1 施足基肥

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100 m2施有机肥50~100 kg。

4.3.2 饲养方法

泥鳅食性较杂,喜食水中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人工养殖泥鳅,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如米糠、豆饼、豆渣、麦麸、酒糟、鱼粉、猪血粉、蝇蛆、蚯蚓、小鱼虾、动物内脏等。也可采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体重的4%~16%,分早上、傍晚2次投喂。泥鳅的食性和食量与水温有很大关系,水温20℃以下时,投喂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占60%~70%。水温在20~25℃时,投喂动物植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5~28℃时,泥鳅摄食最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促进其生长。投喂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占60%~70%。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可以不投喂。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

4.3.3 日常管理

应加强日常管理,发现泥鳅经常游到水面营肠呼吸时,说明水中缺氧;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出现这2种情况要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中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越冬前要增加水温,如增加池水深度等,使水温保持在5℃以上,确保泥鳅安全越冬。此外,泥鳅善逃,要经常巡塘,注意查堵漏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 泥鳅病虫害防治

5.1 生物敌害

在泥鳅鱼苗饲养期间,主要敌害有青蛙、水蜈蚣、水斧虫吞食和夹死鳅苗。防治措施是放养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并要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内。

5.2 寄生虫病

鳅苗容易受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危害,车轮虫可用0.7×10-6的硫酸铜溶液防治;三代虫可用0.5×10-6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

5.3 敌害生物

泥鳅经常会受到凶猛鱼、水生昆虫、蛇、鸟、鸭等的侵袭,在养殖过程中要严加防范。进、排水口一定要设密网拦。

5.4 其它病害

(1)腐鳍病。其病原是一种杆状细菌,症状表现为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用10~15 g/L的抗菌素溶液浸洗治疗即可。

(2)气泡病。此病是由于水体中氧气或其他气体过多而引起。防治方法:防止水质污染,适时调节水质,投饵要适量。

6 捕捞

鳅种经过8~10个月的精心养殖就可以捕捞上市,常用的捕捞方法有以下2种:

6.1 冲水捕捞法

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一张特制的鱼网,鱼网长度可依进水口的大小而定,预先将网设置好,再放微流水刺激,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观察到有一定数量时,迅速将网提起,此法捕获效果较好。

6.2 食饵诱捕法

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水温25~28℃时诱捕效果最佳。

[1]王修勇,王罕.名优水产品养殖新技术 [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2]秦玉丽.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新技术 [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2):113~114.

[3]胡廷尖,王雨辰,刘士力,等.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J].科学养鱼,2010(10):6~7.

猜你喜欢

苗种泥鳅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应避免在低于10℃水温条件下给温水性鱼类接种疫苗
泥鳅笼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小龙虾苗种投放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太平湾发电厂坝前水温自动化观测系统改造
捉泥鳅
捉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