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效提问搭建知识与技能的桥梁
--职高专业课课堂提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2011-12-07楼列娜
楼列娜
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学生处
用有效提问搭建知识与技能的桥梁
--职高专业课课堂提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楼列娜
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学生处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也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形式。而目前职高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方式单一、空洞等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学生潜力,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提出若干种教师如何精心地设计提问并在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善于提问、巧于提问、精于提问,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职高;课堂提问;方法
一、研究背景
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指出:中职学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中职课堂应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先导,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职高学生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职高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职业教学提倡在做中学,提倡在学会技能的同时学会必要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沟通,加强对话是促进学生更好学会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及知识梳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 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亦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课堂提问很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一番 。
二、职高学生需要的课堂提问
这是笔者对自己执教的班级进行调查时的部分问题及回答:
1、对老师课堂提问感兴趣的问题调查(多选题))
2、学生课堂快乐源调查。上课时,你觉得最快乐的是什么(单选题)
3、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的类型(单选题)
反思:对学生而言,能在课堂上回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大限度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平等地交流,获取知识,能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课堂的乐趣所在。因为这种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激活和提升,众主体之间才能实现意义的相互建构,学生的生命里才会融入新的价值。
但是,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这样的乐趣呢?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人都把“提问”当做一种让学生掌握双基、形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工具。因此更多的是关注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也就是怎么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是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刚刚获取的知识经验,往往并不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把课堂演绎成了一场猜谜会,这与新课程中平等对话的理念应该说是背道而驰的。
三、现状剖析
笔者初步归纳出以下几种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对其作了简要分析:
1、忽视学情,提问空洞
职高的教学,不是把新知识生搬硬套给学生,而应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效设问,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产生冲突,进而自然扩充自身的认识结构。但有些老师在课堂设计上只关注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预设的问题也是比较空洞的,这样使得很多学生的思维没有进入积极运行的状态,从而丧失了听课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1:《三角函数的性质》一课,教师的导入采用了提问:“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函数的性质,请大家说说看它有哪些性质?”听后,大部分学生一片茫然,因为笔者在听课前看过本课的教材,三角函数是新授课的内容,三角函数的性质是同学们新接触的函数,学生根本联想不到从哪里入手去研究它的性质,于是课堂马上冷场。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主要源于授课教师没有关注学情。
2、雾里看花,把握不准问题关键
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应是通过老师对教材的挖掘、理解再创设情境,只有把问题问在关键之处,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石击浪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但现实中,很多老师因为缺少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无法找到学生与教材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使本该“冲突”的状态变成了启而不发的状态。
案例2: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的教学中,在第一章第二节《市场营销概念》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区别是这一讲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直接的文字阐述,就直接进行提问:
需求和需求量是如何变动的?
学生在教材中能找出文字答案:需求的变动为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量的变动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这样的提问价值仅仅在于让学生能够阅读教材,但却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简单的一问一答式
一问一答是提问展开的基本形式,但是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提问在于有疑而问,在于真正促进学生的思考,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回答“是不是”、“对不对”,或简单地让学生再现“是什么”、“为什么”等显性知识,以至缺少思维量。如果教师多设置这样的问题:“你是从哪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等,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4、满堂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追求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或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而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是简单地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硬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平等对话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四、实施“课堂提问”的方法
1、针对学生实际,作好精妙预设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而设计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关键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我们深知:学生不是空洞地进入课堂情境的,他们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滋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此时,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问应该是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忆与建构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主持人,偶尔或小结或点评或纠错。于是,在设置问题、实施课堂教学前,必须对学生发展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学生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来预设课堂中的提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兴趣,让提问达到最佳效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浅,如果预设的难度过大,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而恰到好处的难度则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其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因而,精巧的预设就非常重要了。
如在案例1,教师在《三角函数的性质》一课的导入中,也是没有关注学情。如果事先了解到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像和性质,就可以预设问题:(1)研究一个函数,往往看它的哪些性质?(2)通常利用什么来研究?这样的设问,学生马上会联想起已有的知识,使其感觉三角函数并不是新知识,只是函数中的一种,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也类似于所学过的其他函数,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新知识。
案例3:在《营销策略——广告》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广告宣传的原则是这一讲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果直接告知学生广告宣传应遵循的原则,学生自然会想,广告宣传为什么要遵循这一原则?很难接受,通过学生平时熟悉的电视广告,来分析广告宣传的原则,学生较易接受和识记该原则,所以在讲解思想性这一原则时,我做了如下预设:
师:演示金利来领带的广告(幻灯片画面)
师:金利来领带的广告语有哪些?
生:画面中金利来领带的广告语:
斜纹——代表勇敢果断;
细花——代表体贴温馨;
圆点——代表爱慕关怀;
方格——代表热心慷慨;
丝绒——代表温暖保护;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
师:这则广告给你什么启发?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生:金利来广告语很健康;
生:画面很温馨;
生:男主角动作优雅;
师:广告宣传要具有思想性这一原则,指广告的文字、图画、音乐等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反映现代特色和道德传统,健康向上,成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通过这样的预设,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产生“冲突”,对未知的情况有了极大的求知欲,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从已知的广告片断中分析广告宣传所应遵循的其他原则,师生产生共鸣,教学难点也自然突破。
2、方法提问
课堂提问中,对思想方法的提问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抽象的问题,我们通常用举例法帮助解决。如在《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因素》这一讲中,其中政治法律因素中两国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通过举例来讲解,如尼克松访华后美国骤然兴起旅华热潮,又如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在香港97回归问题上采取敌对态度,导致了香港来中国大陆旅游的人数大量减少。
(2)数形结合。如在教授旅游供给规律这一问题中,可以设问:“你会画旅游供给图吗?”通过此类“你会举例吗”、“你会画图吗”、“你会归纳吗”等方法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如在案例2中:因为学生在前面一讲中已经掌握了影响需求的因素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及需求的模型,所以不妨先给出问题:
根据影响需求的因素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请你分析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学生感觉自己可以尝试,做了之后发现出现了问题,已有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引导他们发现利用曲线模型知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再问:你会画需求模型图吗?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加以练习,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冲突”之后得到了发展。教师再结合图形进行讲解,如下图:
数形结合,左图为需求量的变动图,需求曲求D上,A点到B点的变动为需求曲线上需求量的变动;右图为需求曲线的变动图,假定消费者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线D1向右平移至D2,如消费者收入水平减少使得需求曲线D1向左平移至D3,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3、深题浅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会碰到有疑问的内容,往往看上去有难度,但引导学生通过层层解剖,把问题分层,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这要求化难为易,举重若轻,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不断深入。比如:
(1)分层解剖
对于复杂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兴趣,就要拆成几个小问题。例如《旅游供求矛盾与价格调节》中,先让学生画出旅游需求曲线,如下图:
再让学生画出旅游供给曲线,如下图:
学生掌握了旅游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教师再讲解旅游供需均衡价格
解决了旅游供需均衡价格后,结合图形讲解,E点为均衡点,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再问学生,AB两点之间的距离代表什么,HG两点之间的距离代表什么,经过分层启发,马上有学生指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代表供大于求,HG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供不应求,教师再对该题进行总结:旅游市场上的供求平衡的调节,始终是价格围绕着均衡价格在上下波动,当价格达到均衡价格时,供求也就平衡了。
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层解剖,拆成可以处理的小问题,便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搭桥式
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常常因为提问的难度太大,坡度大,这时教师可在此点和彼点搭桥引路,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比如《服务营销的策略》中服务营销的对策,大部分学生看到这一问题后是一脸茫然,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以随即搭桥问道:“服务产品的特性是什么?”学生马上能回答:“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性、易逝性”。老师再设一问:“同学们能否根据服务产品的每一特性分析服务产品的营销对策?”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马上便有回答:“针对服务产品无形性的特性,营销对策应是让无形产品变有形,如使之可变触摸……”。分析到这里,大问题就很快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在学生不“发”之后,提出了两个较容易且有梯度的问题。
4、浅题深问
教学中,一般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是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此时就要求教师在“无疑”之处设计提问,这些看上去比较浅显的内容反而要我们在提问时引导学生做深入研究。例如《影响需求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在问其他商品的价格为什么影响了该商品的需求量时,学生马上回答消费者的总收入既定(有限),学生很容易识记这一知识点,似乎没有问题,浅得很,其实学生很容易忽视“替代品”、“互补品”这一原因,通过选茶叶和咖啡的替代性和影碟机和碟片的互补性去提问为什么其他商品的价格会影响该商品的需求量。通过这样的提问,挖掘了影响需求因素的内在原因,选准切口,探幽索微,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这样的教学设计重心是探究,在无疑处设疑,在看似浅显的地方做深层的解剖,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同时,教师在作预设时必须对知识有深刻的挖掘,提高自身的素质就显得特别重要。
5、适时追问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师问一个小朋友:“你将来想当什么?”小朋友说“我想当飞行员。”老师又问:“如果飞行时,汽油快完了,那你怎么办?”小朋友回答:“让所有的乘客系好安全带,我带着降落伞往下跳。”顿时,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老师看着小朋友悲伤的表情时,追问为什么,小朋友回答道:“我要回去拿汽油。”……若没有最后这一追问,小朋友留给大家的便是遗憾。而我们的课堂上也要这样的点睛之笔。
追问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提供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追问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所以,“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的教学指导策略。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学生作答正确后,即告一段落。但细想一下,学生是真的理解了,还是侥幸答对?因此,追问一句“为什么”是必要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了解掌握程度。另外,对其他学生来说,教师的讲解没有该同学的讲解亲切、易懂,于是对他的追问实事上也是对全班同学的追问,随着问题的产生,其他学生都会积极思考,随着他的回答,其他学生也会渐入佳境。所以,高成效的教师更爱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
在运用追问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提问只是帮助学生去获取理解,而避免提供现成答案;其次,教师只有在学生产生需要时才进行提问,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另外,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
在实施课堂有效提问的一段时间后,我对班里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学生对我的《旅游市场营销》课有了普遍的兴趣,对问题思考的参与度和深入度明显提升,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人数增多了。
通过总结,课堂有效提问达到了以下几点: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4、注重了学生的质疑、合作、交流的能力;5、锻炼了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有效提问,更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课堂焕发持久的魅力。
[1]杨永琼.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N].科技创新导报.2008-12-3
[2]王德勋.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J].教育探索.2007,(6)
[3]张翠梅.英语课堂提问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6)
[4]付爱娟.设计好课堂提问[J].上海教育.2007(7)
[5]张翠梅.英语课堂提问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6)
[6]廖宁怡.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30)
[7][台] 黄光雄,等.教育研究法[M].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
[8]叶谰.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
[9]沈玉顺.走向优质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