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及变化探析
——以《中国体育报》为例
2011-12-07黎莎蓝云曦佘洪
黎莎,蓝云曦,佘洪
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及变化探析
——以《中国体育报》为例
黎莎1,蓝云曦2,佘洪3
以《中国体育报》为研究样本,从新闻叙事的角度,分析近年来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及变化。这样的认知结果,有利于宣传体育与传播体育精神,有利于社会成员认识与评价当代体育与体育人物,有利于督促体育人物群体自觉维护其良好的一面而更加自律。
体育人物;刻板印象;变化
“刻板印象”,又译刻板形象,是由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中率先提出的。他认为刻板印象即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相对固定的看法,或称“预先概念”,它对个体认识人与事的影响很大,往往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先入为主的概念,它并不表现群体或社区成员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反而将重点放在宽泛的相似性和相同特征上。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刻板印象即是通过选择而建构的简化且泛化的符号,运用这些符号来区分社会群体或是群体中的某些个体。
从刻板印象理论上讲,刻板印象是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但我国近三十多年来,在物质与精神方面所发生的颠覆性变化的社会背景,为对某一群体刻板印象的变化提供了可能。从刻板印象的积极因素方面看,刻板印象具有指导整个群体,乃至于群体成员的信息加工的预期功能。因此,主动探讨当代体育人物(主要指参与竞技运动的选手)的刻板印象及变化,主动明确当代体育人物刻板印象的符号,有利于宣传体育与传播体育精神,对社会成员认识与评价当代体育与体育人物,对督促体育人物群体自觉维护其良好的一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有关体育人物的4种刻板印象(1992—2004)
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对某类人群的刻板印象。一种是我们直接与某种人接触,然后将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比如从生活中可以直接获得关于老干部、工人、教师、知识分子、商贩的印象。另一种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获得的,如他人的介绍、大众媒介的描述(尤其是在不可能实际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的时,人们将更加依赖大众媒介的描述)。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大众媒介的便捷性、广泛性以及与受众接触的频繁性,大众媒介已经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因此观察新闻作品,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与归纳媒介对某类人物的评价词,是获得对某类群体刻板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体育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体育人物报道(选取奥运会时期对体育人物的报道,是因为奥运会期间对体育人物的报道最为集中),在每届报道中随机选取10篇针对国内外体育人物的评论或通讯(这两种体裁有更多直接涉及体育人物形象的评价词),总计40篇,对这些文本进行叙事的选词整理与文本阅读,经分析与概括,归纳出4类当代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
1.1 坚强不屈且好胜争强
在这40篇与人物形象有关的报道中,关涉度最高的形象评价词是“争强好胜坚强不屈”。与之有关的字、词及话语有:拼、要强、不屈、霸气、实力、坚韧、忍耐、坚强、坚持、拼搏、拼劲、顽强、不低头、太棒了、迎难而上、义无反顾、默默奋斗、永不放弃、重新站起来等,在抽样的40篇文章中,有64处提及上述词语。
从这些字词句中可见,体育人物给予外界最大的印象是坚强,面对困难不低头,敢于打硬仗,抗压能力强,有一种不屈不服的“硬汉”精神。运动员在体育运动生涯中会碰到很多的困难与挑战,包括身体上的伤病、生活上的单调、对手的强大,甚至长期远离家人亲人的寂寞等,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压力,运动员们往往都表现出不屈的精神。
如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已经连续4次参加奥运会,并连续4次获得冠军的英国赛艇选手雷德格雷,当时他身患糖尿病且已经38岁了,对于这项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体力的赛艇比赛,他的情况是很难再次获奖的,但就在这种条件下,他经过刻苦的训练最终再获冠军。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运动员们坚强不屈、争强好胜的人物形象。
随着悉尼奥运会的临近,雷德格雷夫又坐不住了,再次走进了训练馆。然而就在这时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这意味着他每天要打很多针,他拒绝了。他说:“生命如此短暂,我怎么能这样浪费生命呢?”
悉尼奥运会前,雷德格雷夫每天同队友们一起在训练馆的训练器上练6000 m,这对38岁的雷德格雷夫来说非常吃力,但雷德格雷夫从不向队友示弱,到达悉尼后,面对人们的疑问,曾9次夺得世界赛艇锦标赛冠军的雷德格雷夫说:“我现在感觉不是同亚特兰大奥运会时一样好,而是比那时还好,因为我在心理上比那时更坚强。”[1]
奥运会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综合性竞技运动比赛,面对这种高水平、强竞争性的比赛,必然要求参赛者赛前训练的高强度、高质量,才能最终站上奥运领奖台。可想而知在选手们获奖的背后,是他们默默而长期的巨大付出。同时竞技比赛的结果是很难预测的,在比赛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发生,如气候的变化、心理因素的变化、伤害事故的发生等,这都要求参赛者要具有一种压不倒、打不垮的意志品质。正是这种特殊的运动生涯与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给外界最大的刻板印象:坚强不屈且好胜争强。
1.2 积极乐观且勇于向上
运动员给予外界的第二个刻板印象是积极乐观且勇于向上。与之有关的字词句有:积极、乐观、阳光、轻松、梦想、勇夺、坦然、奋斗、勇敢、自信、有信心、有士气、不满现状、相信自己、踌躇满志、充满信心、不懈努力、奋发向上、从没觉得自己不行等等。在抽样的40篇文章中,有52处提及上述词语。
体育人物的这种形象与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相吻合,这一格言的本质在于:永不言败!永争第一!这一形象也恰当地体现了奥林匹克格言的本质。运动场上没有永远的胜者,冠军也只有一个,但他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很多时候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运动员们的目标并不就是冠军,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过程,一种精神,其中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积极乐观、勇于向上。
如《黄珊汕:把梦想带到雅典》一文就有符合这一形象的文字。蹦床队总教练、黄珊灿的教练卓贤麟也表示:“相比国外,我们也许还存在很多弱点和不足。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没有信心、只不过悄悄把夺金梦想放在心里罢了。”
中国蹦床队深藏的那枚“希望之星”就是18岁的女孩儿黄珊灿。卓贤麟说:“她在网上极有天分,动作协调轻松。如果能调节到最好水平她拿金牌都没有问题的。”[2]
1.3 荣誉感强且责任心重
所有体育人物都具有突出的集体代表性,要么代表某企业、要么代表某俱乐部、要么代表某省市,而奥运会上的运动员都代表国家。这一特殊身份和使命,要求他们必须奋力拼搏取得佳绩,为己为国争光添彩。
在竞技运动项目中集体项目占很大的比例。集体项目不但要求每个队员有过硬的技术,但更多的则是比配合、比默契、比团结、比整体。作为集体项目的一份子,必须具备为集体争光的良好心态,要有团结一致的心态和高度责任感的精神品质。
体育人物的身份特征及职业道德,促使体育人物具有“荣誉感强且责任心重”的形象特征。在搜索评价词来归纳体育人物印象发现:荣誉、荣耀、责任、突破、自责、惭愧、团结、检讨、不放弃、凝聚力、不甘心、抗在肩上、我还会再来、对不起教练、谢谢国家对我的培养等,在随机抽样的40篇文章中有40处被提及,居于刻板印象排序第3位。
1.4 活泼开朗且随和易处
如果说体育人物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活波开朗且随和易处,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前文已经阐述过,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所共有的关于某个群体或种类的人的看法,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名词化”。“通过对一个群体的某一特征的无限扩大化,使之固定为一个群体的代名词和象征符号,并成为人们判断一个群体的迅速而简单的判断标准。其操作方法往往是忽略个体间的差别,而夸大群体的相同点。”[3]因此,虽然不是所有的体育人物是活波开朗的,但这并不影响外界对他们这一群体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在随机抽取的40篇文章中,紧接在“荣誉感与责任心强”之后的就是这一印象。试看这些词句:活波、好动、爽快、直爽、随和、简单、质朴、豪爽、谦逊、真诚、爱笑、低调、很配合、温文尔雅、一脸高兴、爱开玩笑、激情澎湃、始终面带微笑等。
2 进一步丰富的体育人物刻板印象(2008)
从对《中国体育报》2008北京奥运体育人物报道的抽样来看,虽然这一时期所报道的体育人物,仍能较集中与突出地看到上述当代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但仔细分析叙事的相关词语和具体文本,还能明显地看到一些新的报道与评价体育人物的视角。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有个性且不尽完美
不能不承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对体育人物的报道赋予了较多的政治意义。1984年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团曾明确提出“我们的报道方针,就是要大力宣传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英雄事迹,达到激发全国人民爱国主义热情的目的。”[4]当时争金夺银的奥运获奖选手,被作为民族的英雄与榜样树立起来。既然是英雄与榜样,在报道中就不容有瑕疵和缺点,对他们报道的词语都避讳个性和不足。但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中国体育报》在这方面显现出不同。报道中对摘金夺银的选手依然尊敬,依然视为国家的功臣。但他们已经回归凡人,对他们的叙述与评价,并非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完美无缺,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以往“高大全”式的偶像型的体育人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比如在写中国举重队员张湘祥时,“他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队员,就是‘太’娇气,再加上心里有阴影,所以成绩一直出不来。”[4]
又比如在写中国网球选手李娜时甚至直接说“她是一个不好采访的选手,你要是对网球稍稍外行,提问就有可能遭到反问。”[5]
再如对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自己的爱情的报道,成了北京奥运会媒体聚焦并放大的重点,也以此张扬了运动员鲜明的个性。如杨威夺冠后,对着镜头喊:“我想你!”于是,有了媒体“金牌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报道。王楠打完最后一个球,含泪跑向老公。沙滩女排的田佳走出赛场,面对手拿玫瑰的男友,立即相拥深吻。还有张宁和老公的默契,林丹和谢杏方的相互鼓励,王敬之和谭雪共同面对失意,皮划艇外教马克和中国爱人的庆功亲吻,林丹与谢杏芳的爱情故事的广为流传。
上述这样的对体育人物的叙事在报道中处处可见,反倒让人感到所报道的运动选手真实可信、有个性且视角多元丰富,耐读。凡是人都会有缺点和个性,如果报道出来的体育人物都是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而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一点瑕疵,就有失真实了。可以说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报》的体育人物报道,是把体育人物由神还原为人的报道过程,也正是这一过程丰富了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
2.2 看重金牌也看重奥林匹克精神
如前所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奥运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话语倾向较为明显。新闻媒体都力图通过报道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成绩,来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报道中至始至终高度关注获得金牌的选手。
而2008北京奥运会在这方面也有比较明显的转变。从《中国体育报》对体育人物的报道来看,不再是一切报道以金牌选手为中心,而是围绕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来报道体育人物。出现了从重点写夺金的运动选手到也关注非夺金的运动选手,从关注运动选手夺取金牌到也关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奥林匹克运精神。在随机抽样的对体育人物报道的文本中,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公平竞争、重在参与、超越自我等词语,在10篇抽样文本中多处出现。
如《中国体育报》2008年8月12日4版上对运动员朱启南的报道:《朱启南的泪水中有酸甜苦辣他为今天奋斗了四年》。朱启南虽然痛失金牌,但报道还是投入关注的目光,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肯定朱启南为这枚银牌做出的努力与牺牲,肯定体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四年能够改变很多,包括卫冕冠军胸前的那块奖牌的颜色,但是无论这颜色是金还是银,朱启南并没有失败,因为他已经为此奋斗了四年[6]。
又如以50岁高龄出征北京奥运会的击剑选手栾菊杰能够来到北京并获得一场比赛胜利,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她在获胜后向在场的所有观众亮出早已准备好的横幅“祖国好”,在北京的击剑馆里谱写出一段不老的剑客传奇。虽然她代表加拿大击剑队参加比赛,但是这种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执著追求已经超越了国界的范畴。
《中国体育报》2008年8月11日在“最后亮剑:祖国好”的报道中这样写道,“她在个人花剑16强门外止步。成绩并不出色,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回归和参与,以及那面连电视解说员都为之哽咽的横幅:‘祖国好’……在24年光阴的尽头,依然可以看到那颗赤子之心。游子没有忘记祖国,祖国也不会忘记她的儿女——栾菊杰。剑尖轻点,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虽然没能再进一步,但栾菊杰如凯旋的英雄,赢得了最多的掌声……”
这样的人物报道,充分体现了体育人物新的刻板印象:不仅看重金牌也看重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新闻媒体努力报道奥林匹克精神的新视角。
3 体育人物刻板印象及变化的意义
3.1 认同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宣传体育与传播体育精神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了刻板印象的一大特点即是:作为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刻板印象既不可避免,又极大地提高了知觉、推理和决策的速度与效率。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看,刻板形象可以定义为“一种设计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或某类事件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7]刻板印象是联结某个社会群体,或某类事件与一系列品质及行为特征的抽象的知识结构。因此,刻板印象具有指导整个群体,乃至于群体成员的预期信息加工的功能。重要的是这一联结是在知觉者没有意识或意图时内隐地发生的。也就是说,刻板印象在主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对知觉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刻板印象又被称为内隐刻板印象。“个人仅仅意识到已做出判断,而没有意识到产生的过程,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当前的判断或态度已经以任何可感知的方式变化了。”[8]这使得社会成员潜移默化地接受对所指事物的刻板印象。
如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当代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一旦建立起来,便可以使社会成员潜移默化地接受对当代体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将体育人物与坚强不屈、积极乐观、活泼开朗、集体意识强、奥林匹克精神(代表着体育精神,它包含:参与精神、竞争精神、公正精神、和平精神、奋斗精神)等概念联系起来。这样的认同,使宣传体育与传播体育精神,更具积极性、广泛性和影响力。
3.2 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有利于体育人物群体维护自尊而更加自律
刻板形象与维护自我群体的自尊理论有一定的联系。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是个体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动态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自尊理论:自尊的内在动力与心理活动的动态系统,即是符号互动的过程,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接纳、融合的过程。“个体通过观察他所在的社会中重要人物的观点、态度、行为,通过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并表达出来。”[8]
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即是广泛的社会评价系统对体育人物的评价,它可以与“社会中重要人物的观点、态度、行为”有同样的分量。这样的评价,就像社会公众赋予体育人物的一个显著的标识性符号,这个符号在体育团体中产生行为规范的导向性影响,促使具有刻板印象品质的运动员和尚不具有刻板印象品质的运动员,通过学习与内化,将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或强化或落实为自己的行为表达出来。
同时他们作为体育人物团体的成员,为维护个体和团体的自尊,他们也会主动地去掌握体育人物刻板印象的特征信息,不断地内化这些特征信息,通过约束与评价自我而更加自律。体育人物刻板印象标识性符号的互动过程,体育人物刻板印象内涵的内化过程,使体育人物刻板印象中良好的一面得到发扬,将有利于运动员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4 结语
本文从新闻叙事的角度,分析了近些年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及刻板印象的变化,使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以更加鲜活真实丰富可信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事实呈现,展示了体育报道中新闻视角的拓展,以及中国体育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归,也是一个时期社会及社会成员对体育事物认知的结果。
[1]王晶.不沉的战舰雷德格雷夫[N].中国体育报,2000-09-25(06).
[2]王向娜,黄珊汕.把梦想带到雅典[N].中国体育报,2004-08-01(07).
[3]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30.
[4]黎莎.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主要话语问题及文化解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0.
[5]张耀光.婆婆嘴豆腐心大目标-中国女网李娜速写[N].中国体育报,2008-08-17(07).
[6]肖苑玫.追逐梦想二十四载中国男举缔造辉煌[N].中国体育报,2008-08-16(03).
[7]苏畅.朱启南的泪水中有酸甜苦辣,他为今天奋斗了四年[N].中国体育报,2008-08-12(04).
[8]连淑芳.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2):37,58.
Stereotyped Images and Changes of Sport Figures:Taking China Sports Daily as Example
LI Sha1,LAN Yunxi2,SHE Hong3
(1.Dept.of Journalism,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2.Dept.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Southwest Nation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3.Division of Graduate,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Based on the China Sports Daily as research samples,the thesis analyzed the recent stereotyped images and changes of sports figures from news narrative angle.Such cognitive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publicize and spread the spirit of sports,benefit social members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raising contemporary sports and sports figures,which is beneficial to urge sport figures to maintain the good side and be more self-disciplined.
sports figures;stereotyped images;changes
G 80-05
A
1005-0000(2011)02-0149-04
2010-11-03;
2010-02-25;录用日期:2011-03-15
黎莎(1954-),女,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与传播。
1.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3.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成都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