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1-12-07赵永平
贡 娟 赵永平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我国竞技文化建设的思考
贡 娟1赵永平2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技术是筋骨,思想是灵魂。国家竞技文化的建设包括思想文化、方式文化和器物文化的建设。其任务有二,一是促进国家竞技方式转变,二是提高国际对中华体育的认同度。
竞技;文化;育人;夺标
1 竞技思想文化的建设
1.1我国竞技指导思想建设
未来国家竞技欲求解放人,首先要变革“重物轻人”的思想,树立“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的具有“类”意识的思想,以克服单纯为本民族争光的狭隘的“种”意识。“夺标”是竞技的特有属性,是奥运重要的载体;“育人”是奥运的核心价值,是其灵魂;“和谐世界”是奥运追求和平(秩序)的理想,是其境界;“为国争光”是本民族的竞技需求。所以,四者结合,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它是抵制竞技异化,促进人在竞技中解放的思想动力,是国家竞技追求教育和秩序思想的表现,也是中国建设具有“类意识”的竞技思想文化的基本内容。现代奥运发起人顾拜旦认为教育是奥运的主要目标。他在1896年曾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总的来说,大部分重大的国家问题可以归结为教育问题”;前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认为,“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是奥林匹克的精髓”;罗格认为“文化和教育是奥林匹克的根本所在”。罗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致辞中还指出,“请大家切记,奥运会不仅仅意味着比赛成绩,奥运会还是和平的聚会”。国家竞技树立“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的思想,是中国竞技文化深层次的普世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国际社会能够认同的,是符合当今中国“对内求和谐,对外求和平,两岸求和解,以和平天下”的治国方略的。它是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竞技面向世界的文化深层次、具有类意识的“博弈”。
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8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指出,“在北京奥运会上力争优异运动成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奖牌绝不是我们参加北京奥运会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参赛目标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这就是:一是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以中国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国家形象;二是充分发挥应有的竞技水平,努力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三是向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学习,加强友好交流,增进友谊;四是激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这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在国家体育战线摆脱金牌束缚,“继续解放思想”的表现,是强化国家竞技“类意识”,抵制“种意识”的开端,是中国竞技思想革命的启蒙,是国家竞技文化建设的“指南”,是国际社会能够认同的。
1.2运动训练指导思想的建设
运动训练是竞技运动的中心环节,其思想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竞技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关于贯彻落实备战2008年奥运会训练工作会议暨2006年冬训动员大会”上提出了“把握规律、突破创新,努力提高训练水平”的运动训练的新的指导思想,对未来我国运动训练的改革与发展颇有指导意义。“要做到把握规律,突破创新,提高训练水平,首先要提高项目管理者和教练员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作为竞技体育的管理者必须钻研和精通业务,要从单纯的保障型干部向既懂后勤保障又懂业务技术的复合型干部转变。作为教练员,要从单纯依靠经验工作向既有丰富经验,又能不断吸取新知识,不断思维创新,训练方法不断创新的方向转变。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对训练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刘鹏局长阐述的训练思想的核心是,只有不断地把握运动项目的规律,才能产生创新的训练行为和新的运动成绩,其讲话在全国体育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强烈的反响,其思想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为建设先进的国家竞技文化提供了思想力。
2 竞技方式文化建设
竞技方式文化的建设主要是指运动员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完善。它是国家竞技文化建设的中间环节。因为国家先进的竞技思想需要好的运作方式,才能产生良性的行为及结果。
第一,要将运动竞赛、运动选材、运动教学、运动训练、运动恢复和运动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将育人的思想和措施寓于这六大过程之中,构成系统的育人夺标的竞技教育过程。这是对传统的、以运动训练为主体的运动员培养方式的继承、包容和升华。
第二,要构建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未来国家要改革以竞技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培养运动员的旧方式,必须要深入探索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竞技与教育结合的培养方式,即竞技教育方式。实践证明,运动员若完全以竞技谋生,就难免不择手段地为谋取物质利益而无序的争斗。也可以说,脱离教育的竞技者将沦为无知、愚昧、弱势的生存群体,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指出“青少年的运动训练要回归教育”,“优秀运动队要逐步院校化”。当前,国际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方式正由传统的“足球训练”演变为“足球教育”。这些实质就是竞技与教育在微观上的结合,其目的是从多方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做人的综合素质。这是未来国家竞技彰显人性,使“竞技人”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
第三,在宏观上,要深入研究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培养运动员的新方式。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民主政治中指出,“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并将加强“社会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这些都为国家支持个人与社会兴办竞技社团,加强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国家体育运动提供了思路。国内社会学界有研究表明,人的生存方式由农业社会封闭的个体,到工业社会开放的个性,再到信息社会自由的个体。由此分析,运动员的培养方式也将由计划经济生硬的“配餐”,变为自主“点菜”,即由国家垄断的运动训练,转向个人、社会、国家多方投入的新方式,即形成多元的培养方式,以此改革政府独家垄断竞技行业的格局。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多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公民对国家体育制度的自主选择。因为市场经济就是尊重个人自主选择的经济。运动员对体育制度的选择产生的矛盾,作为运动的个体与集体产生的矛盾,我们需要通过改进制度层面的文化问题加以解决。可见,变革政府部门独家垄断的运动员培养方式,建立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多元的社会培养方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抉择,也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3 竞技器物文化建设
国家竞技器物文化建设,也就是运动的技术、战术、身体训练和运动装备等硬文化的设计与实施。这些硬文化的设
计和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概括起来应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3.1普世性原则
普性原则是国家竞技硬文化的设计与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依据国际标准或原则,以求让国际社会认同的原则。首先,有关的设计要做到安全、舒适、健康、可靠、认同。其次,要符合奥运“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维护秩序)”的公共体育精神,不允许在运动场上制造“脏动作”和“坏动作”,以及使用伪劣的运动装备。这是反映中国竞技者文化素质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普世性是特殊性(包括民族性或中国特色)的前提,没有普世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当今中国社会,研究特殊性的居多,关注普世性的居少,长此以往民族的国际“认同度”不但会下降,甚者被开除“球籍”。
3.2民族性原则
民族性原则是努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运动的竞技硬文化,其本质是创新。这是反映一个民族竞技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竞技能否为人类做出突出的贡献,不仅取决于金牌数量能否递增,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对竞技硬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反映国家竞技软文化是否繁荣。例如,国家乒乓球器物层文化的“快、转、准、狠、变”,国家体操队的“力、美、难、新、稳”,都是以独特的竞技硬文化引领着世界的潮流,从而反映了民族竞技文化的水准,体现了对世界普世性竞技文化的贡献。
3.3思想性原则
思想性原则,先进的竞技硬文化必须要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实践证明,在竞技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先进的文化渗透得越深入,产生的综合效应就越强烈、越深刻。长期以来,中国乒乓球队和体操队之所以常胜不衰,是因为这几支队伍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着强烈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2004年吉林省体育局局长赵锋佩同志提出了“武事文取”的体育思想,即体育是行武之事,它只有渐进地增加教育、人文、科技、信息等文化含量,才能不断取胜。这一思想对于引导国内竞技文化建设很有意义。
4 结论
未来国家竞技文化建设,在思想上,首先要树立“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的思想,这是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观;中观上要探索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宏观上,要研究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培养优秀运动员新方式。国家竞技器物层文化建设,要坚持国际性、民族性和思想性的原则,以此促进中国竞技文化的全面的繁荣。
[1]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巴忠眂.文化建设与国家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199.
[3] 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J].新华文摘,2008(10):110.
[4] 最好的足球在那里[N].参考消息,2006-06-21.
ConsiderationonNationalCompetitiveCulturalConstruction
Gong Juan1,Zhao Yongping2
(1.School of P.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Jilin,China; 2.Jilin Institn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130022,Jilin,China)
The technology is the bones, thought is the soul, the sports without culture is no prospe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culture, including ideology and culture, form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act cultural. The task has two, the first is to change national competitive pattern,and the second is to rais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degree of Chinese sports.
competitive;culture;education;championship
2011-05-16;
2011-06-12
贡娟(1959-),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G80-05
A
1672-1365(2011)04-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