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意义
2011-12-05齐卫平
○齐卫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意义
○齐卫平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七一”讲话,是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指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从战略的角度深刻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指导新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党迎接了60周年、70周年、80周年和90周年华诞。每逢党的生日整十年华诞,隆重纪念的意义在于汲取前进的动力,做好再出发的准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从这些纪念活动可以看到,虽然每隔10年形势都有很大的变化,国内外环境构成的背景差异很明显,但加强党的建设则贯穿始终。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进程中,每一次党的十年华诞都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都形成了新问题的聚焦,都明确了新任务的部署。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突出的一个聚焦性话题,就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在崭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进一步变化,“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态势向深层次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前进中的矛盾日益尖锐,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需要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后的发展历程中,党中央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中,注重提升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增强治国理政的本领,显示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主心骨作用和领导核心地位。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党的管理体制机制上一些不符合科学化要求的现象客观存在。忧党之心、兴党之责要求全党以高度的紧迫感、强烈的事业心,正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化大力气破解阻碍党的事业发展的各种难题,在实践中汲取能量,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发展中实现飞跃。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先进政党,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其理论和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90年历史经验表明,以科学的价值取向建设党是党始终坚持的方向,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有不少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事实和创造性的举措。党的建设科学化是立党之本,强党之基,兴党之依,是党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前提。党的建设科学化蕴含于党的全部实践过程之中,而将这个命题明确地揭示出来,聚焦为党的建设战略任务,则表明了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思想升华。2009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揭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七一”讲话围绕这一任务阐述今后的努力方向,使党先进性的建设诉求与科学的价值取向直接挂上钩,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七一”讲话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纲领性文献,为推进新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应对“四种考验”和克服“四种危险”的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重申了党的建设中面临的“四种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并第一次提出“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四种考验”发生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动的时代环境下,发生在中国社会巨大历史性变革过程中。这“四种考验”将长时期存在。执政考验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党在各种挑战下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开放考验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探索能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市场经济考验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党对新发展模式的驾驭能力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党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势、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以及敌对势力恶意挑战的应对是否有效。
“四种危险”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其危害将导致彪炳史册的伟业半途而废。精神懈怠危险在取得重大成绩后最容易产生。经验告诉我们,执政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思想麻痹。精神懈怠的表现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思想僵化,凝固经验、束缚手脚,停止创新。能力不足危险缘于既有能力与适应社会变动发展的能力不相匹配。评判一个先进的政党,不在于看它已经拥有多大的能力,而在于看它在适应社会变化中能不能再造能力,以弥补能力不足的缺憾。脱离群众危险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现实表明,脱离群众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危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也不时地发生,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不改,人为制造党群关系的紧张。这样的危险不加以警觉和有效的改变,将影响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消极腐败危险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直接破坏党的形象、损害党执政公信力的最严重问题。社会反响强烈,人民深恶痛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能够包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决策失误,但决不能容忍没有任何道理发生的消极腐败。
“四种考验”与“四种危险”有着紧密的关系。提出“四种考验”与“四种危险”的警示,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新历史条件下党的忧患之所在。将“四种考验”与“四种危险”联系起来认识,有助于我们“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四种考验”与“四种危险”决不是危言耸听,在现实中都可以明显感觉到的这些问题的存在。面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党在应对中客观存在的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执行力障碍等表现,表明“四种考验”与“四种危险”更加严峻地摆在全党面前。从“四种考验”认识“四种危险”,在克服“四种危险”中迎战“四种考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立足点。90年历史实践的经验积淀为党应对“四种考验”和克服“四种危险”提供了强大的能力支撑,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应对“四种考验”和“克服四种危险”的保证。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落实到五项具体任务上
“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从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出发,突出强调了五个方面的任务,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五个方面的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保障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意义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考量。第一,现实党的建设中,有意或无意地背离科学精神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无论是思想理念还是体制机制,无论是理论宣传还是实践措施,与高水平的科学化标准相比尚有较大的距离。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显然都不符合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第二,面对社会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党的能力再造系统必须跟进。革命战争年代残酷环境下赢得的胜利,和平建设时期曲折经历中取得的成功,铸造了党强大的能力。建国60余年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业绩,显示了党卓越的执政能力。然而,既有的成绩总是成为过去,已有的能力只是老本。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课题,“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必须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前提。
经验告诉我们,虽然党的建设任务总是不断在更新,但基本内容则贯穿于全过程。因此,老话重提,旧事新做,成为党的建设常规。“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五项任务,从源头上说,正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沿袭和延伸,其中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群众路线、干部培养教育管理、完善党的各项制度以及反腐败斗争,都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新问题。因此,如果不能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不能从新的境界高度着眼,老话就没有重提的价值,旧事也没有新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推进五项任务的境界高度,是老话重提和旧事新做的价值体现以及意义所在。如何结合国内外发展中的形势变化,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如何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干部,凝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如何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局面、有效进行权力监督和遏制腐败,如何贯彻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真正实现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都需要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以科学化的实践提高党的建设水平。
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具有统领意义
“七一”讲话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强调了科学发展的理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创造性探索,具有90年历史实践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已经具有了把握社会前进方向的信心,概括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在这个基本事实下,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中虽然还会伴随着不可避免的思想分歧和认识争议,但它已不构成主要的障碍。关键问题是党如何真正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在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实践中。
从战略上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党的建设范围。与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同,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双重角色的责任担当,决定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以社会整体发展的效果作为自身价值评判的依据。西方政治制度下,竞选获胜后的执政党虽然力求贯彻本党的施政纲领,但与政府以及权力的关系呈松散和分离的特点,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权力甚至由反对党或在野党掌控,政府管理和权力运作与执政党组织建设并不直接挂钩。因此,西方政党制度下,执政党对社会不担当引领的责任。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执政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执政党与社会的同构性。从这层意思上说,党的建设科学不科学,不仅关乎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乎社会发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然影响和作用于国家建设层面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党的建设必须提高科学化水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都有一个提高科学化水平的问题。“科学化水平”不是一个能力概念,而是一个管理概念。党执政能力的强或弱与科学化水平的高或低,并非直接呈正相关的关系,执政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但党的科学化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保证,则是确定无疑的。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是党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最近党中央突出强调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任务,可以说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思想延伸。从微观上说,社会管理科学化涉及社会保障、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具体任务,从宏观上说,则涉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大社会范围。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体现为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服务于提高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文化管理的科学化,党的建设科学化对于经济建设科学化、政治建设科学化、文化建设科学化具有统领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党的建设,关键在提高科学化水平。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JZD0001)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责任编辑 陶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