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2011-12-04周昴
今日文摘 2011年15期
全民阅读 幸福中国
每期一本好书为你的人生加分
策划人小语:幸福本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我们的奉献就是以书籍为桥梁,分享知识传承文化,用知识充实人的头脑、用智慧滋养人的心灵,阅读给力幸福生活。
2011年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他曾经左右了一个时代,死后的声名则一直被时代左右。
“其实,曾围藩这个人既不是圣贤完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了深刻内涵的悲剧人物。”唐浩明如是说。1990年,他的小说《曾国藩》问世,曾国藩终于摆脱了政治的羁绊,红遍大江南北。
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国藩作为“中兴名臣”在民国时期大红大紫。这源于蒋介石一生对曾国藩推崇备至。曾国藩是正面的,他的敌人洪秀全则是反面的。早在对苏区五次围剿期间,国民党便将红军称为“粤匪——太平军”。对此,红色政权自然不甘示弱。1944年,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延安发表了《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文中将曾国藩称为“满清统治者压迫屠杀人民的急先锋”,“而且与外国侵略者也结合在一起,厉行所谓安内攘外”。这篇文章决定了大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对曾国藩的态度。
1986年秋天,如今是岳麓书社首席编辑的唐浩明开始筹划撰写一部关于曾国藩的小说。“他生在一个百孔千疮、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时代的潮流是要将这个王朝彻底摧毁,而他却幻想在这片残破的河山上重建周公孔孟之业,这难道还不可悲吗?”这股怜悯,是这部文学作品的基色。在当时的气候下,这种解读,无疑显得很大胆。
他先写了一个五万字的中篇,托朋友交给湖南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期刊《芙蓉》。时任该杂志编辑部主任的朱树诚在细读作品后,告诉唐浩明,这部小说要写长篇。这一扩,写成了一部120万字的“曾国藩三部曲”。
然而,20年后,唐浩明坦言,在这部作品中,对于曾国藩的敌手洪秀全,笔墨不多,“我有意识避开了”。
在《曾国藩》第一部《血祭》中,他写道,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自此天天锦衣玉食,夜夜洞房新婚,耳中笙歌如天上仙乐,眼前曼舞似杨柳曳枝。天王对这种生活已十分满足了。”
“现在看来毫无问题。但当叫这种话不允许,因为贬低了农民领袖。”唐浩明主动删掉类似的段落,“我当时为了书要出来,尽量减少一些麻烦。”
尽管反复推敲、辗转、腾挪、自我审查,小说的出版还是遇到了困难。
小说《曾国藩》被定为“敏感书籍”,出版社没有最后的审批权,要由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拍板。选题报上去,一连好多次都没有通过,“当然是政治上的顾虑”。
1989年,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来了新局长,唐浩明带了一大兜子材料登门拜会,和他长谈了一个晚上。“他后来就说,这个书,一不影响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不是诲淫诲盗的,都不挨着边嘛。”这位局长随即提议所有局领导都来看这部作品,每个人签下自己的意见。“一方面表示慎重,另一方面今后有什么事情,大家就共同承担了。”唐浩明笑道。最终,所有人一致决定“放行”。
1990年8月,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由台湾黎明书局率先出版,三个月后,湖南文艺出版社也在大陆将该书推出。
小说《曾国藩》出版后,不到两年就已重印9次,至今已经累计重印29次,印数80余万套,超过200万册,目前仍然在出版,堪称当代中国最卖座的小说之一。
(唐靖荐自《中国周刊》)
责编: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