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的童年
2011-12-04晓德
今日文摘 2011年15期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若真如此,那么,未来中国的那个时代正在接收着今天什么样的“信息”呢?
成都一名7岁女孩为了能当班级舞蹈的领舞,央求妈妈去“走后门”,原因是她知道妈妈和班主任是同学;一位网友正在念小学的侄子特别喜欢亲戚开车去接他,因为那个亲戚有个好车,让他觉得“有面子”;听说爸爸因交通违章被开了罚单,需要重新去学交规,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说出的话令父母震惊:“你们送点礼给警察不就不用学习了”……这些散落在媒体和网络上的讲述,或许会让成年的我们瞠目结舌,但也不排除有家长会拍着孩子的脑袋称赞其“聪明过人”。
四年前的一部纪录片就曾为我们生动地记录了这样的场景:武汉一所小学三年一班选班长,表面上是三个孩子之间为选举相互倾轧勾心斗角,背后则是家长们机关算尽歪招频出。最后一个家长利用单位关系让孩子请全体同学免费坐轻轨“增进感情”,临到投票前夕又“适时”拿出糖衣炮弹——中秋礼物送给全体同学,结果以25票当选。这部名为《请投我一票》的纪录片,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很多国人。《华盛顿邮报》对其的评价是:关于一群孩子的,令人如坐针毡的政治戏剧。四年之后,看过该片的网友表示,“原来五道杠不是个例。”
童年所承受的负荷过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负荷既包括学业的压力,做不完的功课,报不完的补习班,也有在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淫之下,孩子们过于成人化的思维和处事方式。
2011年全国两会上,孩子“想当贪官”的话题再次引起政协委员们的热议。全国政协常委张文康在谈到学术造假、公务员腐败等均体现出思想道德建设的短板时举例说,有的小孩长大想当贪官,因为“贫富挣钱多”,张文康认为,“这是现实的也是可怕的。”
有的小孩要当贪官,还有的小孩想杀贪官。媒体去年曾经报道过,在福建南平发生杀害幼童案后,当地名尚在幼儿园的孩子“写信”给凶手郑民生:“在那短短的55秒内,你杀了多少洁白善良的心,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你怎能杀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其龄其语,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显然不仅仅是“童言无忌”那么简单。
同样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被热议的,还有儿童的成人化问题。事实上,成人化的不仅仅是儿童电视节目,儿童服装、儿童玩具、儿童歌曲、儿童间的友谊……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几乎儿童的一切都在成人化。在一些选秀舞台,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父母的最大任务就是教导孩子如何讨好评审和观众。于是,荧幕上孩子们说话越来越圆滑,舞台上孩子们的表现越来越老成,甚至哗众取宠。“很傻很天真”的孩子不再吃香,“很黄很暴力”却能让他们脱颖而出。
正如评论人十年砍柴所言:“父母乃至整个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以及在这个社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版“拔苗助长”之风正成为中国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选择。有网友因此感叹,“当今社会,已经不允许一个人有太长的童年了!”
(葛志希荐自《国际先驱报》)
责编: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