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金融支持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广西上林县为例
2011-12-02广西上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塘红信用社蒙志标
广西上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塘红信用社 蒙志标
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茧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将蚕茧产区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和推进这一发展态势,商务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加速桑蚕产业化发展。
一、桑蚕产业化特征
桑蚕产业化是以区域桑蚕产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桑蚕生产、加工、商贸和科研等环节实行一体化、企业化管理,实现各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经营体系。其应具备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市场向导化
指桑蚕产业化紧要组织从事的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均从从市场需求出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介,最终实现生产经营效益。
(二)分工专业化
指生产过程中,根据各主体能力和特点,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环节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使桑蚕种养加工,产供销和服务等产业链相连接的系列化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经营一体化
指企业与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以规范合同相维系,按照某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运作,对桑蚕种植、加工、产品销售和科研各环节目标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生产责任,以及按照全面经济核算制度与财务制度,实行对内财务公开,明确各要素之间利益,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四)区域规模化
指桑蚕产业集中于某个区域内,凭借高新技术和较低成本生产,实现较大的批量产出,增加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发展现状和特点
上林县桑蚕种植历史悠久,是广西重要的桑蚕基地县之一。根据广西上政办发「2010」19号文件精神,上林县人民政府在确保原有桑蚕历史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桑蚕改扩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全县各乡镇的工作任务,详情见如下图表:
据统计,2011年7月全县的桑园面积已达到13万亩,年产鲜茧9000多吨,产值达2.9亿元。丰富的桑蚕资源,使上林县涌现了“斯尔顿丝绸发展有限公司”,“海润丝绸发展有限公司”,“中兴丝绸发展有限公司”,“金鑫丝绸发展有限公司”,还引来了第五个大规模的丝绸公司——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公司,进住上林县投资丝绸和缫丝加工项目,年加工白厂丝300吨,绸缎280万米,总产值达人民币1.5亿元,可消化当地产蚕茧860吨。目前,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上林县桑蚕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4.55万亩增加到2011年7月份的13万亩,增副了185.71%。目前已有5家大型缫丝企业落户上林县。2007年斯尔顿、海润两家缫丝企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2008年,斯尔顿公司由原来的12台机组扩大到15组,海润丝业由8组增加到12组,金鑫与中兴两家公司分别由6组扩大到8组。同年,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公司丝绸加工项目也于6月底竣工投产。
(二)生产技术明显提高
为了让农民真正掌握种桑养蚕关键技术,上林县桑蚕推广站对蚕农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的传授采取集中课堂培训或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办法;还在全县大力实施“优茧工程”,推广“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良种桑树种植,引进和培育抗病、高产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蚕种,推广方格簇、小蚕共育、简易大棚、省力化养蚕等实用先进技术。目前,全县在大丰镇、西燕镇、巷贤镇、中可乡等建立了小蚕共育基地。
四、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合作模式构思
(注:TBT项目融资建设是一种以BOT项目为基础,将TOT与BOT项目融资模式结合起来的项目融资建设模式)
上述三种产业化合作模式是最基本的桑蚕产业化发展模式,我们在开展实践的同时,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把以上三种基本合作模式结合起来并进行创新,鼓励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联合走股份合作制道路,实施真正意义的“经营一体化”合作模式:
一是在合作模式上,应大胆尝试桑蚕种植,加工和科研单位以资金、商誉、技术等,按市场原则入股,结成以股份为纽带的“农民+企业+科研”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科研”为一体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各方面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多方共同关心的稳定的产业集团,进一步提高产业资质,满足金融机构贷款条件。
二是在资产调配上,公司能够统一调配使用“技术,固定资产,应收帐款”等一切可以抵押资产,为公司发展壮大筹集资金。
五、金融机构支持桑蚕产业化发展贷款现状
上林县桑蚕产业化贷款现状: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银行,无论在支持农户种桑养蚕上还是在支持丝绸企业的发展上,均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她开通了贷款“绿色通道”,为茧丝绸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把信贷服务渗透到桑蚕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营业网点点多面广、最贴近农户和农户最信任优势,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因需放贷、动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深受农户的青睐。
在支持丝绸企业贷款过程中,上林县农村信用社给予丝绸企业最高限额循环贷款。企业按“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规定适用授信,有效满足了“快贷快用”的需求,适应了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快、波动大的情况,避免了因操作“时间差”而造成企业损失。同时,针对丝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上林县农村信用社推出丝业企业间的联保贷款、办理土地、厂房、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茧站联保贷款、干茧(原材料)质押贷款、改变传统“房地产抵押——存货(干茧)质押——保证”担保顺序,建议企业按“保证——房地产抵押——存货(干茧)质押”的顺序办理贷款等贷款方式,帮助丝绸企业办理各种贷款。通过以上办法,基本满足了企业的信贷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谋得了时间和融资空间,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深受企业喜爱。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在发放桑蚕产业贷款上,贷款利率像其他贷款品种一样,严格按照“存贷挂钩,利率优惠”的政策执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是根据借款人申请借款日前4个季度中任意1个季度或者借款人申请借款日前12个月中任意连续3个月存款的一定比例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上浮利率。详情见如下图表:
(注:上述贷款基准利率是根据2011年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
六、金融支持桑蚕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积极发展合作支农新模式
一是创新“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合作模式,拓展委托代理、银团贷款,资金批发等业务,联合支持桑蚕产业化,二是创新“银保联动”等多种合作经营方式,发展“小额贷款保险”、“抵押贷款保险”等业务,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降低和分散信用风险,提升桑蚕产业化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广“银政保、企协农”相互组合的新型支农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相互合作,相互制衡,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巩固农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担保方式
一是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二是加快“信贷+保险”、“信贷+财政贴息”、“信贷+公司担保+大户”等新型抵押担保贷款方式的试点和推广。满足农村金融多元信贷需求。此外,要完善贷款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立本地实际状况和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内部风险评价体系,防范桑蚕产业化进程中的风险。
(三)引导和优化信贷配置结构
一是中央银行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桑蚕产业发展。二是金融机构以桑蚕加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持重点,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桑蚕产品季节性收购;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下的订单农户、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三是根据桑蚕产业化发展特点,降低贷款准人门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满足桑蚕产业化发展需求。
(四)制定桑蚕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设立桑蚕产业发展基金,将桑蚕产业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补助新造优质高效桑苗,桑蚕种植水灾或旱灾政策性保险费等补贴,二是对桑蚕产业化项目投资实行减税或免税措施,以引导激励各类资本参与桑蚕产业化。
[1]冷晓明,王铁生,叶英斌.农业产业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朱建华,洪必纲.试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改革的良性互动「J」.财经问题研究,2010(7)
[3]项俊波等.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模式探索—甘肃定西农行支持马铃薯产业的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