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1世纪教育本质新说法的回顾与反思
2011-12-01郑志明李颖中
郑志明 李颖中
摘要:近十年来出现了诸多关于教育本质的新说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本文对其中的一些新观点进行回顾,总结了其特点,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教育本质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提高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本质、精神、活动、现象
作者简介:
郑志明(1985-),男,江西安福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助教,江西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颖中(1984-),男,江西信丰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助教,赣南师范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98-01
一、教育本质问题的新说法及其评价
步入21世纪后,教育本质观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等,逐渐出现了许多关于教育本质的新说法,教育本质研究产生了诸多成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笔者对近十年有关教育本质的主要新说法进行总汇梳理,并对其进行反思。
1.精神关爱说
持这一观点的论者認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教育的核心就应该是培养和造就有精神的人,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1];教育的本质是将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塑造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指向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世界[2];重视个体生命,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精神性生命的成长,是当代教育的最主要的本质使命[3]。
这种观点是基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物质和精神是人需要的两个极端,需要的层次越高,就越趋于精神层面,因此最高的两个层次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做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和最高追求。精神作为人的高级需要要求通过教育来得到提高,而以往的教育只注重表面,忽视教育对象作为生命的层面,缺乏对精神的关怀。因此教育必须提升人的需要层面,由低级的生物需要转向高级的精神需要。当学生通过接受精神教育,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理解精神的价值所在,丰富经验,开阔视野,使感情得到升华,使精神实现价值。
2.社会活动说
社会活动说认为教育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既是社会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范畴,又是历史的范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极普通,又是极复杂的[4];从对繁杂的教育本质观认识之理路分析入手,认为教育本质上应是以知识为媒介,促进人与知识双向发展的一种活动[5];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培养的人要适应社会的要求,通过人促进社会的发展[6];教育是强化劳动主体,不断满足发展需求,促进人类全面进步的社会活动[7]。
此观点包含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人与知识等多边关系,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又大致可分为教育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人与知识的关系则又主要表现为知识对人的专制。社会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正因如此,持此观点的学者在研究教育本质时,都离不开“知识传授”、“文化传承”等一系列词语,认为教育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但是社会活动只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如果将教育等同于活动,似乎掩盖了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3.现象学说
此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本质在于培养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引导社会进步的人[8];教育的本质是不可定义的,教育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9];“教育就是教育”,直接面对教育实事本身,在教育生活中体验教育的本源,以“本质直观”的方式探究教育问题[10]。
现代现象学教育学者受舍勒教育本质现象学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本质是关于人的塑造和成形的以时间形式展开的、活生生的、后延性的过程;同时也秉承了胡塞尔的“悬置”和“本质直观”的方法论精神。现象学教育学关心的是教育在怎样的情景中发生、教育者应该是怎样的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指导我们用现象学知识去做什么,这将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对今后教育本质研究的思考
长期的理论争论并没有使人们对教育本质达成共识,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和困难,促进教育本质的研究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本质观。
1.寻找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教育现象是复杂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阻碍了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因此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几方面。首先,应用复杂性思维方法,联系的、发展的、多元平等的去看待现象。其次,运用理论理性思维方法,理性认识进入理论理性思维阶段,不再停留在教育的表层。再次,历史与逻辑相结合,透过客观现象看本质。
2.树立正确的教育本质观
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现在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们应该采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观点,积极主动地进行判断和选择,既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全盘否定。这将成为今后教育本质研究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范建银.精神关怀:教育本质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2008(9):83-84.
[2]樊亚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99-100.
[3]谭维智.精神关怀:教育本质的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03(13):17-19.
[4]黄济.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8(9):1-4.
[5]刘旭,刘金波.关于教育本质观探讨的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2006(4):100-111.
[6]孙二军.对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60-61.
[7]卢国良.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本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7-20.
[8]冯斌,彭春生.关于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4):48-50.
[9]李润洲,李伟.教育本质:一种现象学的拓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6-8.
[10]刘徐湘.“教育就是教育”的现象学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