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研究
2011-12-01侯玉娇李明娟
侯玉娇 李明娟
摘要:在web2.0时代,网络成为中国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网络舆论具有明显的迅速爆发、影响广泛、较难控制等特点。其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为漩涡中心出现、漩涡扩散、波动共鸣、舆论和谐化四个阶段。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在综合法律、政策、技术、伦理等多种手段的基础上,应该着重培养网络传播中代表政府声音的意见领袖,使之积极主动地贡献引导性言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成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1-0194-02
在网络环境下,网民数量的日趋庞大、互联网应用服务的日趋人本化,信息网络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催生了网络舆论的集聚效应。所以有时对某一热点事件的广泛关注,再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有可能成为迅速点燃大片舆论的“导火索”,在网上迅速蔓延,获得网民的一致认同[1]。如2010年10月16日,本来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件,因为肇事者的一句“我爸是李刚”,便在网络上汇成了汹涌的舆论洪流。网络舆论如果引导好了,会对社会监督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主流反腐力度加大,而副业反腐的杂牌军也以“旁门左道”的方式反出了一系列的大案要案。但是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对网络舆论中的不良情绪如果听之任知,缺乏正确疏导,使之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摇旗呐喊的话,那么也很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规律。笔者认为,从传播学角度考察,网络舆论的形成类似于漩涡的形成。而要形成漩涡,至少要有两种作力:一是不均衡力量的出现;二是漩涡中心。具体来说,网络舆论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一、具有一定社会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发生,即出现震源,形成漩涡中心
单个舆论中心能量有限,如果舆论中心的观点本身不能在网络舆论场中产生共鸣,这种观点就很难形成舆论。但是如果某一事物或现象是舆论场中的敏感点,网民普遍关心,舆论波就能在四面八方同时出现,对这一事件的反响在网络各个论坛被同时转载,促成遍地开花的舆论态势,舆论传播遍地涌动。因此,能够迅速形成网络舆论的事件,大多触及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社会典型意义,具备引起网民广泛关注的潜力。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多发、多样、复杂。因此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前期阶段,社会高发性矛盾激化是诱因。任何事件的出现是矛盾激化的表现,也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基础和前提。2010年10月16日,在河北大学校内,李启铭驾车将两名学生撞成一死一伤。事故现场,被学生和保安拦下的李启铭,非但没有丝毫歉意,反而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其父李刚是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公安分局副局长。自此,作为“李刚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心就出现。而这一事件,之所以广受社会关注,皆因其触及了公众关于高官的后代很容易获得权力,并与这种权力相伴生的的种种不良行为的这一社会问题的敏感神经,从而获得了网民对于这样一起普通肇事案的广泛关注,网络舆论开始肇其端。
二、舆论漩涡迅速扩散
“看把我车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肇事者的蛮横与狂傲,无礼与无理震惊了网络。于是那些信息敏感、思维活跃的网民开始发表意见 “做车速鉴定的部门你们鉴定的车速是45到60迈的结果,老百姓会相信吗?你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去为肇事者开脱罪责,你们的良心还在吗。人做事天在看”。他们迅速在网络论坛中发布这起事件的始末及最新进展情况。出人意料的是,李刚事件发生后,舆论漩涡的发生地河北大学表现得很是平静。网友“午夜蟋蟀”称:“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我们迎来的不是同学的愤怒、有关部门的解释,而是做好事(作证)的孩子不敢承认,目击者也不敢公布事实。”有河北大学的学生私底下告诉记者:“现在学校不让我们说这件事情,所以目击者很难找。因为他们一旦向记者透漏什么事情,学校知道后肯定会对说的学生做出处分的,谁都会害怕,所以学校里的目击者都只能什么也不说。”于是,对于目击者的“集体沉默”,网友们极力呼吁:“请河北大学的目击者站出来!”当事件的矛盾在常态下权威部门未能及时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解决方案时,当事件中有不均衡力量出现时,那些所谓的“网络上的活跃者”就会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最新动态,甚至发表评论,以此吸引更多人关注。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件被迅速扩散和放大,舆论因子不断凸现,舆论漩涡渐趋形成。
三、舆论波动产生共鸣,网络舆论形成
当事件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舆论中心必然向四周扩散,舆论群体从最先的关注到后来的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看法,事件本身可能从一地向多地蔓延,从单一事件向多事件发展,并有可能在传播中被放大。在“李刚门”发生后的几天,河北大学的沉默、李刚父子迟迟未有的道歉、迟到的被指伪善的道歉、主流媒体报道的不平衡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升级着李刚门事件。“河北大学车祸肇事者父子有多套房产”、“河北大学集体封口的黑幕——揭开校长王洪瑞的画皮”、“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博士论文约2.7万字涉嫌抄袭”、“河北大学校长被指学术抄袭 疑宴请李刚求助”等内容的帖子大量充斥于网上,跟贴者越来越多,言辞也越来越激烈。“这是什么世道啊,这种事情见多了,但有多少能唤起群众的关注?!!!!!这样的社会已经无可救药了。消灭特权、消灭压迫、消灭贫富差距、消灭专横霸道,还苍生一个公平的生活”……诸如此类的言论在网上蔓延,网络上的强烈民意反应最终引起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介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形成互动。网络的快速迅捷,使得網络传播中的反馈互动速度极快,有时网民意见传播的互动过程要经一次或多次循环,网络舆论被不断提炼,新闻事实被不断挖掘,社会影响不断增大,从而影响事件的进程。正是网络的这种交互作用为更多的传统媒体提供了新闻线索,而传统媒体根据这些线索形成的报道又在网络媒体加以放大[2],这种舆论势差的反复出现,从而导致了舆论漩涡的形成,澎湃性的网络舆论最终产生。
四、网络事件的舆论化或者和谐化阶段
所谓舆论化阶段,指的是网络上的各种意见相互交流、碰撞、整合,逐步形成一主导性意见,从而产生强大作用力和影响力的舆论态势。在这一阶段,网络发帖、跟贴的反复出现蕴含着不同的见解,它们或相互交流,或相互碰撞,那些能够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继而整合汇聚成为网民议论的主流,为化解矛盾、调解争端或政策制定者采纳,并加以宣传、扩散,最终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趋向,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成为舆论流、观点流和信息流。河北大学车祸发生后,经过10天左右的时间,网络舆论归结到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彻查事件,还受害者公道的一边倒舆论。但最终的和谐结果是11月4日后,“李刚门”变得有些沉寂。直到2011年初网上传出受害方陈晓凤一家的代理律师张凯被打,并透露李刚家已与陈家私下“和解”。李启铭家人和陈晓凤父母达成民事赔偿协议,陈晓凤父母已拿到协议中约定的46万元赔偿。这就是说,双方不联系和陈家不接触记者、与律师解约等已经做到,而且事情也被认为已经平息,曾经沸腾的舆论渐渐归于平静,至此“李刚门”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以“和谐”的方式接近了尾声。
参考文献:
[1]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08(8).
[2]谢梅、刘昊.网络传播环境中的舆论传播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