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探析
2011-12-01蔡美华
蔡美华
摘要: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它以正面报道为主要内容,是我国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题材和载体。笔者以为,时政新闻包括了会议报道、领导活动、主题报道、命题报道、成就报道等,是地级电视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配合党委、政府不同时期各项中心工作的一个重点。它是百姓了解当前政治的平台,社会发展的指南针。
关键词:时政新闻;名生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93-02
做好时政报道对于树立地级电视台的权威性,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但目前时政报道还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包括报道充斥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濃厚的说教味儿;报道深度平浅,只停留在浅层表面,内容多为党政决策的颁布、领导行为的流程式概述;报道模式单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缺乏创新性。如何在这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一直是电视宣传面对的大问题。
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就是要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以普通百姓的需求为着眼点,体现电视的观众意识、服务意识。具体表现为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和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借鉴民生新闻的报道模式,走适应观众需求的亲民路线。而这种做法,近年来,湖州广电总台新闻中心《新闻60分》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探索。
一、从民生视角解读政策
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及工作动向,既涉及所在城市、地区的总体发展,又关系到当地百姓生存生活的切身利益。观众需要从地市电视新闻中了解这些信息,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参考。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湖州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获得批准通过的《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系到湖州市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意味着湖州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征程。作为一个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新闻60分》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要进行解读。我们在选取内容时,不是仅停留在对规划内容的简单摘抄上,而是深入了解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及到“十二五”末,人们的生活、城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百姓的视角去研究、分析政策,推出系列报道“起步‘十二五 实现新跨越”,从水利建设、农业“两区”建设、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加强公益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用典型的事实说话,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点代面,通过专家点评,对观众最关心、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问题,做深入细致的解读,以通俗的语言、直观的表述方式,让观众对政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此外,像2011年5月1日起,13项经济犯罪取消死刑、醉驾飙车首次入罪、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一批法律法规开始正式施行,其中尤以《刑法修正案(八)》的实施最受关注。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新闻60分》也都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进行解读,无论从空间上、时间上、心理上都与读者有很强的接近性,从中找到政策与观众的共鸣点、共振点,彼此之间产生互动。
二、从惠民角度诠释成就
命题报道和成就报道是时政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一个地方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重要载体。以往类似报道多是从被报道者角度出发,对一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通篇的经验做法、大量的数字统计,看似全面细致,面面俱到,实则枯燥乏味,而且容易成为地方政绩的形象宣传。《新闻60分》在报道辉煌“十一五”时,从出行、医疗、休闲、文化、商贸等各个方面,对成就性报道进行另类包装,把新闻的服务性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资讯需要的同时,以小见大,通过我们身边的变化,展现城市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报道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可看性强,既能体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办事;也能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宜居乐活创造良好环境的理念。2006年5月21日,湖州市委、市政府与浙江大学积极破题,创造性第签订了市校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协议,决定举全市、全校之力在湖州大地上开展新农村建设。通过努力,四年后,创出了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的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2010年5月21日,精心策划的系列报道《市校共建 花开湖州》在《新闻60分》播出,充分反映四年后湖州“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景象。
三、从观众需求软化会议报道
会议中往往隐含着巨大的信息源,隐含着大量观众所需要的信息。同政策性新闻一样,软化会议报道。作为采编人员首先要站位正确,不做会议的传声筒。记者更要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会议老百姓最想知道什么,假如我是一个观众,对这个会议的哪些信息是感兴趣的。说白了最关键的就是要为观众提供有效信息。
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1.完全跳出会议,以会议为由头,解析会议透露的主要信息。
如,《湖州市农业局召开育插秧技术现场会》,编辑拿到记者的稿件后,抓住一点,抛开会议中繁杂的议程,抓住现场会传递出的一点,改为《今年 我市要完成15万亩水稻机插任务》。
2.在保证议程报道的同时,突出会议中观众关心的重点信息。
在“两会”报道上,以重大和实用为标准,力求在会议信息的重要性与该信息同观众的利益接近性之间寻找二者的交汇点、契合点。如农业、房产、医药、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重大举措、方针政策,既是“两会”热点,也与大多数观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是“两会”的重头戏,将政府工作报告带给老百姓的直接好处作精心筛选,并采用背景提供、专家评点的方式对相关内容作了精心解读。
3.在正文难以有所突破的情况下,要发挥好标题和导语的作用。
不少记者认为电视新闻中的标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事实上,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要加深观众的印象,帮助观众理解好新闻的内容,标题和导语的作用不可忽视。地市级电视台一期新闻一般长度为15—30分钟,如果随着每一条新闻内容的推进,用文字标题直接把报道内容一语道出,这很好地可加帮助观众理解,加深记忆。一条好的标题,能让观众一看便知新闻的基本内容,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体现出来,在有限的时空中更有效地传播信息。另外,导语也要引人入胜,新闻播报中,如果每条导语都是一个形式,听起来就很单调,导语活泼生动,形式多样,能准确将每条新闻最精彩、最吸引人,最富悬念的部分提炼出来,就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感受电视画面的冲击力,投入情景。
同时,在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上,也要力求突破,不再“板着脸孔”,通过捕捉会议上的亮点、场上场下的互动、人物的语言等细节,写成现场短新闻或特写等,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引发观众的兴趣。
4.强调同期声的运用
在我们的时政新闻里,作为主角的领导人很少开口,观众听到的都是播音员的声音,这致使我们的时政新闻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吸引力。播音员的千句万句不如新闻中人物的原声一句。因此,时政新闻报道真实感和人性化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注重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同期声。
总之,传统的时政新闻依然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主渠道。虽然时政新闻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通过借鉴民生新闻的一些有益的技巧,同时加强报道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前期策划,克服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的过于浅显的倾向,时政新闻是可以出好新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