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化解读

2011-12-01王珊珊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
关键词:解读老子德育

摘要: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领域当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不可动摇的“主流”地位,而对于诸子百家中另一突出思想派别—道家在道德教育领域当中的建树却始终乏人问津,老子所言的“绝仁弃义”及“绝圣弃智”等甚至让很多人认为道家思想与道德教育毫不相干。而事实上,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这种全新的思想智慧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我国民族道德主义。因而,本文将主要以老子的“德育”思想为中心,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并挖掘老子“德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以便于在现代道德教育中进行充分地借鉴与利用。

关键词:老子;德育;解读

作者简介:王珊珊,女,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63-02

一、概述

在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老子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国的发展。在一些论著当中,很多学者都将“可取之处不多”“毒害人类灵魂”“消极”“倒退”等词汇冠之于对老子思想的认识,而从我国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不管是汉代的文景之治,还是大唐的开元盛世,其社会的繁荣与昌盛无一不是由于对老子思想的推崇。由此可见,老子思想推广与传播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老子的“德育”思想是集道德之道、道生万物、道之德、人与万物道德的异同以及道法自然五方面内涵于一体的道德体系,作为一种同时包含玄德、有德、上德、无德、失德、建德、广德、尊德和贵德等多角度的“德育”,老子的“德育”思想可以从两个角度上进行理解,其一是彰显道之“德”,其二则是现世角度上的德。而从现代化的角度上来看,老子“德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及方法分别是怎样的呢?以下主要从根本目标、主要内涵、基本原则及教育方法四个方面对老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以期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二、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化解读

(一)老子“德育”思想的根本目标

综观古今中外不管是思想家还是教育家都将理想人格的形成看做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而在老子的“德育”思想中,这种理想人格则是如初生婴儿般的美好。也就是说,老子“德育”思想的根本目标即是复归于婴儿。

“我肚泊兮其未兆,如因而之未孩”、“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初生的婴儿之性是非常美好的,而人的本性则如初生的婴儿一般,他希望现世生活中人们心中所怀的各种私心杂念和欲望,可以恢复到婴儿一般的质朴,朴素而真实、心平气和、虚静空明、无私无欲。如此一来,社会才能够自然而安稳,人间关系也可以维持和谐的状态。但我们要清楚,老子“德育”思想所追求的这种“复归于婴儿”的理想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归于婴儿的时代当中,而是渴望人们可以在自我丧失之后复归于朴。

(二)老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尽管老子的“德育”思想并不为多数教育学者所推崇,但从现代化的角度上理解可以发现,老子“德育”思想中却完整地包含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道德观四个方面的内容。

1、世界观。在老子思想中,“道”居于核心位置,而以“道”为本的道法自然则是老子“德育”思想的世界观。他强调在德育的过程中进行以“道”为本的世界观传导,也就是要人们从整体、本源及规律上去对整个世界进行感知与把握。

2、价值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其中的生、为、功成都是说人们应该去工作、去创造,而不有、不恃、弗居则是要人们消除自私的一己占有观念。总结概括,这其中所体现的则是老子所提倡的追求自由、淳朴的个体价值观念,即为而不争。

3、人生观。老子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就是唤醒人们摒弃外界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持守自己内心的安足,保护原有的天真;而他所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则是要人们友好地相处,始终持守勤俭之德,在个人的行为上收敛自己,不必锋芒毕露,也不必争名夺利,从而树立起物我两忘、光而不耀的人生观。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道德观。老子认为上德才能够称得上是有德,而上德的标准则是不德。上德的人并不自恃有德,这是真正的有德,而不德的人却刻意地去求德,因而并没有真正到达“德”的理想境界,所以从道德观上来看老子主张人应该返璞归真,去除各种伪饰,以便于体现自己的本真与人性之美,这才是真朴之德,是“道”与“德”结合的最高境界。

(三)老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在老子的“德育”思想中,老子认为“德”育应该始终秉承无为自化、谋于未发、图难于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

1、无为自化。无为自化是指“我无为而民自化”,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无为而治,具体到德育中来看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谋于未发。谋于未发是指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者应该善于对学生的发展动向进行有效把握,对学生的不良倾向则要禁于未發,以确保各种初露端倪的不良行为在发生之前就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积久成弊,以后难以矫正;

3、图难于易。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理建设以及对各种知识的认知都是从不知到知的渐进,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树立起“难”与“大”的基本观念,遵循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基本原则,从细微之处开展德育,以便于经过点滴的积累,扎扎实实地完成“德育”;

4、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而补不足从本质上来看等同于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老子认为人的性格各不相同,道德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德育”要做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德育的基本目标和具体内容。

(四)老子“德育”思想的教育方法

从教育方法上来看,老子“德育”思想主要提倡以下三种教学方式:

1、不言之教。在“德育”方面,老子主张要“圣人无为”也就是说教师要“行不言之教”。所谓不言之教主要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身体力行来使学生受到相应的启发,进而在潜移默化当中完成自身的道德观念的建设;

2、涤除玄览。老子思想中认为“道”是体现在万物当中的,而“德”则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只有涤除玄览,通过对“德”观察→认识→反观→顿悟的过程才能够领略到“道”的阵地,自觉地行“道”,如此才完成了整个教化的过程,复归于真朴,做到心与道的有效合一;

3、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中,其认为“道”是处于不断循环运动状态中的,反者道之动中的“道之动”是说道运行的整体规律,而“反”则是强调从否定到肯定的循环过程。这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教学方式,希望在否定中向包容发展,可以对各种非理性的思想观念进行最大限度地发现并及时提出,从而实现德育的最佳效果。

结论:

总之,老子的“德育”思想作为我国道德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内容,并不是部分学者所认为的历史沉渣,而是一种文约义丰、玄妙幽远的先进思想,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极具历史价值的教育资源。基于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倘若将老子的“德育”观念进行有效融入,则将有效推动学校道德教育的整体时效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明建设的有效发展,同时还能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切实地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敏光,《老子》哲学“德”论探赜[J],理论月刊,2011,(09)。

[2]方长江,老子道德的内蕴与历史地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3]孙纪丽,试论老子德育思想[J],中国报业,2011,(06)。

[4]靳健,老子思想的建设性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10,(02)。

猜你喜欢

解读老子德育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