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表达”生成的因素
2011-12-01许芫颜
摘要: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主持人节目已经成为整个视听生活的主流,而主持人的口语表达在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持人的口语生成必须是在沟通场域中的一种由心理到生理、由思维语言到口头语言的转换过程。但这种过程的转换与生成却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关键词:口语表达,转换过程,节目主持人
作者简介:许芫颜,女,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主持人口语表达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H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59-02
“沟通”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动作行为的发生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心理过程”。而“沟通场域”就可简单地理解为生发这种“过程”的场所,这种“场所”对于主持人而言,可以广义的理解为“谈话场”或是“特定语境”,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一期“主持人节目”。
“生成”即“形成”。“口语表达”的生成则是指一种快速的言语形成,一种瞬间性的口语反应。在我国主持人节目日益发展的今天,“即兴口语表达”已经成为现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但在沟通场域中,并不是所有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能够灵活且快速地进行“即兴口语表达”,本文将主要针对影响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表达”生成的因素略作以下分析与论述。
一、心理障碍
口语表达与思维学、逻辑学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在沟通场域中快速的口语反应与言语形成不但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认知过程更是将思维语言瞬间转换为“口语”的一种心理感觉的外在显象。思维认知是一个人的能力,心理感觉是一种“素质”,但这种“素质”把握不住就容易形成一种影响思维语言转换为“口语”的障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沟通场中口语表达生成的心理障碍主要反应为胆怯、自卑、自傲。
1、胆怯
现代汉语词典对胆怯的解释为胆小、缺少勇气。严格说来“胆怯”是一种病症名,主要症状反应为怯怕、畏惧、心慌且不敢见人。这种病症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面对摄像机肯定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但是过度的畏惧与恐慌很容易使主持人在镜头面前不知所措,从而将整个节目引入一个不可调控的场面危机。
[示例1]
《第一次心动》(《有你就有戏》)是2006年由重庆卫视与重庆文化主办的一场大型的全国演员新秀选拔活动。该节目原创了“IN/OUT”环节,并且在直播中开辟双演播室,让评委和选手直面生活同全国的电视观众一起“心动”。这个一经推出就为年度选秀黑马,收视率节节攀升更一度成为同期全国综艺娱乐节目榜首的王牌节目却在2007年8月15日被广电总局紧急“叫停”,而相关创制人员也被广电总局发通知全国通报批评。《第一次心动》被紧急“叫停”,主要是因为一次直播引发的“事故”。2007年8月10日晚,在《第一次心动》男选手15进10比赛的直播现场中,选手代闯向评委索要礼物最终导致作为评委的杨二车娜姆与柯以敏在节目中情绪失控,引发口水战。而在这长达20分的混乱场景中,主持人在台上形同虚设。
根据公共关系学原理对口语表达的指导,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口语表达很明显可以起到协调关系的作用,如果说选手代闯是8月10日那场直播事故的直接导火索的话,当场比赛的节目主持人就是整个事件的“帮凶”。主持人过度的恐慌使得他在整个事件发生后茫然不知所措,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代闯,你要干什么?”由此可见,主持人面对突发事件过度的胆怯影响了他在直播中“口语表达”的生成,使原本可以利用主持人的“即興口语”来挽回的“场面危机”最终走入了死角,形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局面。
2、自卑
如果说胆怯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那么自卑则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容易使人离群、苦闷、孤立并且失去信心,甚至可以导致嫉妒、暴怒等不良情绪的发生。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以一种传播者的身份在引导节目发展控制节目进程,如果在节目中丧失了话语权任受访嘉宾自由发挥的话,那么类似于《第一次心动》的直播事故将很有可能再次发生。
3、自傲
简单说来自傲就是自以为比别人高明而产生的一种骄傲心理,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胆怯与自卑这两种心理障碍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口语生成的影响多反应为在节目中的“失语”现象。自傲则不同,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本身就拥有了一定的言语基础,如果存有自傲心理的话“自我”意识将会过度膨胀,在节目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千方百计的吸引镜头的注意,我们且将这类主持人命名为“专制型”主持人。“专制型”主持人往往因为自傲的心理障碍,不顾受众情绪,自以为技压群芳在沟通场域中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将整个节目作为他(她)一个人的舞台秀,嘉宾(合作者)经常被晾在一边成了主持人的陪衬,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自傲”心理影响下生成的“口语表达”往往会丧失了“口语”原有的交际特点,强制性的将其变成一种“表演形式”从而使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沟通场中的“口语表达”传播效果减弱,既定任务得不到完成。
二、文化内涵的缺失
口语表达的生成是一种瞬间性的由思维语言到口头语言的转换过程。由此看来思维语言要先于口语生成,然后才能将所生成的“语言”进行形式上的转换。那么思维语言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在这里对思维语言的形成过程做了一个简单的图示:
外部刺激人脑(信息筛选、整合)思维语言
由此看来在思维语言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人脑在获得外部刺激后对所储存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而要将所储存的信息进行提炼并整理成“思维语言”的先决条件必须是:作为仓库的“人脑”中已经有了作为储备的“信息”存在。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能够对“外部刺激”迅速作出反应的“知识储备”。文化内涵的缺失就是这种知识储备不够最为直接的表现。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往往因为这种文化内涵的缺失而影响其在沟通场中的“口语表达”生成。
[示例2]
主持人董卿从2002年5月进入中央电视台以来一直是各大直播节目的第一女主持人选。他在节目中清新的主持风格以及对现场的驾驭能力不仅获得了央视领导的认可同时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但在2010年央视元宵晚会上的“口语失误”却让董卿面临了“文学修养不够”的质疑。
在2010年的元宵晚会上,主持人董卿现场背了一首欧阳修描写元宵节的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晚会现场就有很多观众发现董卿念错了一个字,将花市灯如昼(zhou)的“昼”字念成了“shu”。尽管元宵晚会现场直播没有打字幕,但观众猜测,董卿很有可能是因为繁体字的“昼”和“书”非常相似,从而将“昼”字错认成了“书”,才会将“花市灯如zhou”念成了“花市灯如shu”。不过,也有很多观众指出,这首词并不生僻,一个有正常文学修养的人,都应该知道。而董卿作为央视的知名主持人,在一个直播的场合将一首并不生僻的词念错,足以凸显出董卿作为主持人文化内涵的缺失。
不仅仅是董卿,2007年主持人朱军在艺术人生中因为“家父”与“令尊”也引发了不少网民的争议,这一系列的“口语表达”失误都是因为主持人自身文化内涵缺失所引起的。
三、语境的脱离
中国传媒大学的《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语言表达中,专门针对播音而提出了准备稿件的要求,并统称为“备稿六部”,其中有一点就是要“联系背景”。这里的背景主要是指稿件的播出背景。比如和稿件有关的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或是国际国内各方面的现实情况及其变化等等。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与播音员不同,在节目中是依靠自身的口语表达来与受众进行交流。虽然不需要播读结合符合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以及国际国内现实情况的稿件,但是主持人本身的“口语表达”却要结合具体语境。因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镜头的交际行为并不具有随意性,必须受到逻辑、社会、群体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制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口语表达都能够结合语境,主持人无视受众“语出惊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语境的脱离”已经成为影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沟通场中口语表达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示例3]
广东某电视台的一档名为《女性时空》的节目曾经邀请过一位变性者作为嘉宾来参与节目,在节目中主持人竟然随意的提出“谁愿意娶变性人做老婆?”这个问题来讨论,而这个问题的提出随即引来了一阵让变性嘉宾十分难看的嬉笑……
很显然,这位《女性时空》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提问内容是欠考虑的,作为一名变性者在生活中需要面对社会大众的诸多质疑,而这位嘉宾敢于以“变性者”的身份通过镜头直面大众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这位主持人却没有考虑到嘉宾的身份与心理状况,同时也忽略了社会大众对变性者的态度与接收程度。正因为主持人这个脱离了语境的即兴提问,才会在节目中将嘉宾引入一种尴尬的氛围之中。
纵观现今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的语用现状,心理、文化、语境已经成为影响其口语表达生成的重要障碍,我们在努力克服这些障碍的同时更需要总结出一套完善且科学的培养及训练方法。以期对现今主持人口语表达的生成及语言使用有一个正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