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策略研究
2011-12-01王哲元
王哲元
注:需要在文中注明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务费项目“高校网络对外宣传用语英译研究”的研究成果。
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精神和教育理念的凝练。典籍型大学校训具有中国典籍的行文特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文为研究文本,通过对比中西大学校训,从文化内涵、校训规范、重塑美感三个方面对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提出初步应对之策。
关键词:典籍;大学校训;英译;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38-01
一、引言
典籍型校训具有中国典籍中的思想内涵和行文特点,如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翻译“目的论”由弗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翻译理论[1],其核心原则为目的准则,兼顾连贯和忠实,同时弗米尔指出,“目的论所规定的是:译者必须自觉地、前后一致地、按照有关译文的特定原则进行翻译。目的理论并未说明是什么原则,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2]。”简而言之,生成目标文本时,目的决定方法[3]。校训翻译的目的在于促进交流和合作,因此译文既要体现我国大学校训的内涵,又要符合目的语规范。在分析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前,首先对中外大学校训作简要比较。
二、中西大学校训比较
其一,我国典籍型大学校训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正如尤金·奈达在《语言与文化》中指出,某种话语的流行可能反映出文化层面上的关注[4],如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些校训体现出办学特色,如华东政法大学校训“笃行致知,明德崇法”。英语国家大学校训多与宗教精神有关,同时强调追求真理,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训“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5]。其二,前者多为四言八字和二言八字,如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后者短语或整句都可,如波士顿大学校训“Learning, virtue , piety”,斯坦福大学校训“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三、典籍型校训英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要求校训英译应全面了解原文精神内涵,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并采用修辞手段增强译文美感。
3.1、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典籍型校训吸收了传统典籍中的精华。在翻译之前,必须准确原文中的精神内涵。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训是“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意境深远,而所谓意境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创作出的气氛或画境[6]。此校训之英译文为“Integrity, vision and academic excellence”,译者没有逐字翻译,而是将“格高”和“志远”分别引申翻译为“Integrity”“Vision”,前者指坚守道德品格之意,后者有“视野”之意,将“学贯中外”译为“Academic Excellence”,采取释译策略。因为对原文内涵的准确把握,译文达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
3.2、译文符合英文校训的基本规范
目的论要求校训译文符合英语校训的行文习惯,简洁而具有号召力。英语国家的大学校训形式多变,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校训为“My heart is in the work”。我国典籍型大学校训的英译大多数都译成了短语式结构,而四川大学将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译成了整句“ The ocean is exclusive because it embraces hundreds of rivers”,短语或整句形式都符合目的语规范。
3.3、选词精当,重塑美感
译文所用词汇需要精心选择。英文校训用词多普通和中级词汇,在这一点上不必完全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期望值,因为我国典籍型校训用词典雅庄重体现了对先贤以及本土文化的敬重,如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仁、爱、精、勤”,其英译文为“Be humane, caring, excellent and industrious”,其译文堪称选词精当。此外,典籍型校训英译还应努力通过使用修辞格重塑因语言差异而丧失的美感,如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其英译文为“A virtuous and loving life, a path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译文结构对称,尤其是“path”创造性的翻译,使得译文再现节奏感和美感。
四、结语
校训英译的目的是增进英语读者对我国大学的了解。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味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期望值,反而会使交际的真实性受到削弱。因此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需要表现我国大学校训的精神内涵与独特之处,考虑目的语表达习惯,同时力求使译文能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重塑美感。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 New York : Routledge, 2001: 78-80.
[2]Nord, Christiane著,张美芳,王克非主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8。
[3]Shuttleworth, Mark 著,谭载喜主译。《翻译研究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13。
[4]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1.
[5]李巧针,美国大学校训特征分析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10,(11):37。
[6]冯庆华主编,《文体翻译论》[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