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对教师行为的认识
2011-12-01杨国强
摘要:新课程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的职业不再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而是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将使学生在更适合学习的环境中,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了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试对课程改革后,教师面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抛砖引玉,使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行为
作者简介:杨国强(1969.7-)男,河南林州人,林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讲师。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79-01
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
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学生们发现,学校正在努力适应他们,而不再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去适应学习。因为课程变了,教育不再是为了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入最好的大学,而是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都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每个人的潜能。个体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从而形成个人的特长,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利的基础条件。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相互关联的两种特性。这种发展趋向和特性应该体现在个体“人”的发展中。人的社会化要求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协作,同时人的个性化要求个人发现表现自己特殊品质的特殊性和差别性,形成个性的独立人格和品质。目前,新课程正是在为学生营造新的生活,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轻松和愉快。
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教育理念发生了新变化。首先是改变了以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了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习生活以及现在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三,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第四,改变了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与评价内容、方式的单一现状。使学生评价的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
课程改革后,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教学策略的挑战。常规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了变化,新的教学工作方式将随之建立。新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课堂沉闷”,使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使同学们能够大胆、积极发言,发展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看法。其次,要注重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快乐的氣氛总去获得知识,健康成长。其三,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集中学生的智慧,参考学生的意见,即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注重引导学生从教师的具体指导中悟出方法,悟出经验,悟出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成为了“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职业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同时,新课程也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论,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教育的专业性评价;教育创新的能力。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在我们日常教育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小事,但小事中往往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含量和契机。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如果谁能找到一个方法,一方面使得儿童的精神安逸、活泼、自由,同时又能使他抑制自己对于许多事物的欲望……他就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教育者在教育中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使师生共同生活在一个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的和谐环境中。使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负有责任心,严于律己,乐于助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教育,逐层深入,润物无声。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协调起来,心灵手巧。教师须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闻其声、观其形。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自觉主动的探究知识。在新课程条件下,关键是激发求知欲,因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独特性、创造性、新颖性、多样性。可以事先利用相应的教具、媒体营造情景,也可以结合课堂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质、态度即兴发挥,诱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于知识的传授不必遵循固有的程序,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建构过程。当然也没必要将知识作为“绝对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寻求答案,寻求真理,因而获得寻求过程的满足感及得到知识的愉悦感。
评语改革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内容,教师在利用这一教学整改时必须辩证地看待学生,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具体地、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成长状况和个性特点。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生理、个性心理特征,研究各个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别,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做到即不伤其自尊,又能处到痛处上,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向着全面发展的道路迈进。评语创新必须从评语内容、结构、人称、语言等方面入手。内容上要注意全面性,切忌片面;注意针对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避免千人一面,力求准确、恰当。通过评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盛满期望。教师评语要倾注“师情”,体现“爱心”使学生能通过教师鼓励的语言找回自己尊与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与勇气。语言上要具体化,避免泛泛空谈或老生常谈;要情感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写好评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正以它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新课程的理念正在广大教师的行为中显现,新课程来自教师和自己身边的同事,它包含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表达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愿望。新课程将创造学校的新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的行为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