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探究
2011-12-01彭青
彭青
摘要:目的:探讨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方法:从四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教学科研水平的欠缺,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是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效性欠缺的主要原因。结论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考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77-0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内容要求和价值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精神,各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从总体来看,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正在逐步走向系统化,但是地方高校由于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还不够平衡,产生了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积极性不能有效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一、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固定教材,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根据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可至今没有一本全国高校统一的具有较高质量的规范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起到类似教学大纲的作用,每个高校再根据这个教学要点安排相应课时,选择性地给学生讲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时效性非常强,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目前,少数重点院校能够及时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编写内部教材,大部分地方高校还做不到,因此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很难把握。
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培训机会少
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总体上处于 “边缘化”位置,就使得这门课程的师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大部分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老师为兼职教师、青年教师,而且一些地方高校由参加工作不久的学工线上的年轻辅导员兼任教学工作,一般来说兼职教师由于繁重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难以进行精心认真地备课,更无法像其他专业教师那样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教学更多偏重实践层面,让学生不能感觉到理论的前沿和深度。部分教师自身对这门课的意义认识不足,较少参加教研室活动以及培训机会的缺乏也导致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落后。
3、教学保障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有的高校认为大学生已经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等多门政治课,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有没有、多开或少开无所谓;有的高校由于经费等原因主认为自己开设条件不具备;有的高校认为扩招后学生人数多,教学难以组织,因此尽可能简单化,不去研究教学的规律性,更不愿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抓这门课的教学,导致教学经费有限,所需的经费投入落不到实处,因此教学所需的场所、设备以及教师培训等教学需要无法满足,相关研究课题难以得到支持,研究成果也得不到保障。
二、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分析
1、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创造性不足,也不够规范。不少年轻的学工干部由于自身阅历相对欠缺,导致教学经验相对缺乏而且不少学工干部所学的专业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类,其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水平不够系统深入,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给予正确的讲解和疏导,导致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较弱。同时,由于地方高校缺乏必要的政策和投入,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平台开展研究工作。而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的支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2、没有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大总分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还没有专职教师。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又是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新的资料,研究新的问题。对学工系统兼课的新教师也不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有的教师自己都认为这门课不是专业课,重视程度不够,上课时只是放《时事》VCD,没有收集资料整理加工进行讲解。虽然地方高校每年新进的教师也都是硕士以上的学历,但是与形势与政策课相关专业的教师非常少,形势与政策课一般属于政法学院,而每年政法学院新进的教师大多是法律、哲学等专业课教师,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中兼职教师多,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3、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强,决定了它必须紧跟党和国家不断调整的方针政策、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跟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只有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思想上存在的认识误区,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发挥课程的实效性作用。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地方高校在学生的生源素质、政府拨款、地方经费支持、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没办法和重点院校相抗衡,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大多停留在礼堂和教室里,不能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外出参观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同时,因为缺乏实践环节,缺乏参与感,就不能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亲身体会到周围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三、提高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举措
1、依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点,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突出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的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其他教学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没有相对恒定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它的教学内容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所以教学中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时补充讲解学生极为关心而又理解不透彻的热点问题,这些不仅是“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的要求所在,也是这门课的“魅力所在”。如我校对每年的新生上“形势与政策”课时,都把“江西省情教育”作为必讲的内容,作为江西省的高校尤其要重点讲述井冈山斗争发展史和历史经验,讲到井冈山大学来之不易的发展史。而且我校还有专门的井冈山精神展览馆,三层小楼里面有翔实的资料和图片,一边讲授,一边参观,让学生对井冈山不是停留在书本上,对学生讲家乡,讲学校,教学效果显著。“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多是专题式的,面对的是不同年级的全体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上必须体现出针对性。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重点讲授中央大政方针,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对三、四年级的学生重点讲授国际政治形势,国内外经济形势等,让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对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
大多数地方高校由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每年新进来的老师都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那么学校可以按一定比例配备“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以成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負责具体教学工作,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同时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校的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校及时了解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可组织集体备课,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一个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培训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外出参观考察,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3、改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考核方法,适时调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课应立足实效性,以开放式、多样化的考核为主,以书面考试为辅。既可采取卷面答题方式,也可采取社会实践方式。既可采用撰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也可采用口头讲演汇报的方式,最后加以综合评定成绩。例如:大学生每年都会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可以让学生以暑期活动上交的小论文作为考试评定成绩的依据。井冈山大学每年都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骑自行车上井冈山,重走红军路的活动,以他们写的小组调查报告或个人小结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成绩,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立足于课堂,同时又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理性认知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2004-11-17。
[2]张广君,论教学功能的当代取向——兼论当代中国文化的应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