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载驱》“岂弟”正义

2011-12-01唐芝唐巧娟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

唐芝 唐巧娟

摘要:《诗经·齐风·载驱》“齐子岂弟”之“岂弟”,注者多解作“天明,天亮”,也有解作“同‘恺悌,平易近人”,这两种注解差异甚大。结合古代辞书以及《载驱》主旨,其中“岂弟”应释作前者,明显不同于《诗经》其它篇章的“岂弟”用例情况。

关键词:《载驱》;岂弟;释义

作者简介:唐芝,华中科技大学2009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唐巧娟,贵州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32-01

《诗经·齐风·载驱》中的“齐子岂弟”之“岂弟”注释,现代注本莫衷一是: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注解,一为“同‘恺悌,平易近人”一为“同‘闓圛,天明,天亮”。其中第一种解释影响较大者,如高亨《诗经今注》:“岂弟,同凯悌,和乐近人”,《诗经今译今注》:“岂弟,欢喜貌”;后一种解释影响较大的,如唐莫尧《诗经全译》:“岂弟,马瑞辰《通释》‘〈笺〉读岂为闿,读弟为圛,训圛为明,而云岂弟,犹发夕也。正以岂弟犹开明”陈子展《诗经直解》将“齐子岂弟”直译为“齐国的女子,趁早启程”。

古代文献材料在注解“岂弟”时,将“岂”写作“闓、恺、凯”,而把“弟”写“悌”或是释为“圛”。古文献中“岂弟”的各种异文,可能是造成“齐子岂弟”今译悬殊的主要原因。本文立足古代文献,考察古训诂学著作对“岂弟”所作出的各种注解,溯其源流,以作出正义选择。

一、“岂弟”与“恺悌”

现代译本《诗经·齐风·载驱》较多将“岂弟”注为“同‘恺悌或通‘恺悌。”也有将词释义中的“恺”写作“凯”或“闓”,如高亨《诗经今注》:“岂弟,同凯悌,和乐近人”。

《说文》:“岂,还师振旅乐也,一曰欲也,登也,从豆微省声,凡岂之属皆从岂,墟喜切。”就许慎所析“岂”字字形以及以“岂”得声的滋生字意义而言,我们可断定“岂”的本义正如许慎所说的“作战胜利时所奏之乐”,由“胜利之乐”发展为“和乐”之义就完全有可能,也符合词义發展规律。因此,“岂”本身含有“和乐”之义。按训诂释词的一般原则:凡用本字本义可以讲通,就不用假借字假借义。若将“齐子岂弟”之“岂”释为“和乐”,按“岂”本字本义完全可以讲通,若取此释义,就无“岂”通“恺”之说,而有的现代《诗经》注本用“通”替代“同”首先就犯了训诂释词之大忌。

其次,《说文》:“恺,康也,从心岂岂亦声。苦亥切。”就字词发展脉络而言,“恺”为“岂”的滋生字,就这两个词的概念义而言,“恺”与“岂”当属同义,但二者在感情色彩上带有较大差别,在与“悌”连用甚之。

《说文》:“弟,韋束之次第也。”段玉裁注:“束之不一,则有次第也。引申之为凡次第之弟,为兄弟之弟,为岂弟之弟。”《论语•学而》:“入则孝,出则弟”,汉•贾谊《新书•道术》“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敖”。由此可见,“悌”是古代带有较强文化色彩的褒义词,在古代文献中,“悌”的用例无不涉及其褒义色彩。“悌”词义发展至今,也依旧难藏其强烈的文化含义,从其所构成的双音节词“悌友”“悌达”“悌顺”等也可见一斑。

“恺”在古代文献中也多以褒义用法出现,当其与“悌”连用时,因受词义渗透的影响,其褒义色彩加强。“恺悌”在古文献中作为双音节复合词连用一般取“(人品)开明,平易近人”义,如“康伯恺悌,治民以礼”;有时也指“(政治)开明”,如“流大汉之恺悌,荡亡秦之毒螫”。

就《载驱》的主旨来看,《齐风·载驱》是《诗经》中的讽刺名篇,讽刺襄公“无礼仪,故盛其车服,疾驱于通道大都,与文姜淫,播其恶于万民焉”。谈不上是褒义,甚至带有强贬义讽刺性,其中“岂弟”释义不当等同于“恺悌”。

二、“岂弟”与“闓圛”

现代译本《诗经·齐风·载驱》的另一种主流注解就是将“岂弟”注为“同‘闓圛。”但此释义中的“闓”一般不写作“恺”或“凯”。

《说文》“闓,开也,从门从岂声,苦亥切。”就汉字产生规律以及词义发展脉络而言,“闓”也是“岂”的滋生字。也就是说,“岂”有作“闓”义讲的可能性。就篇章结构看,“闓”的“天明,天亮”义恰好与前一章“齐子发夕”中的“夕”意义相对;从“闓”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及其所构成的双音节词“闓明、闓悦、闓朗”来看,“闓”相对“恺”的文化色彩义并不浓厚,其词义色彩属于中性。就感情色彩而言,以“闓”释“岂”较以“恺”释“岂”更切合《载驱》主旨。

《说文•口部》:“圛,回行也,从口声,尚书曰圛圛升云半有半无,读若驿,羊益切”段玉裁注:“谓回曲而行。”孔颖达疏:“圛即驿也,故以为兆气落驿不连属。落驿,希踈之意也。”由此看来,首先,“圛”本身有“走,出发”义,此义恰与“齐子发夕”中的“发”词义相对;其次,“圛”基本上不带文化色彩义,词性色彩属于中性,比及强褒义色彩义的“悌”而言,也更加切合《载驱》主旨。可能因为押韵要求,“闓”与“圛”换位而成了“闓圛”,便成了“岂弟”一词。

汉·郑玄《〈毛诗传〉笺》“此岂弟犹言发夕也。岂读当为闿。弟,《古文尚书》以弟为圉。圉,明也。”《说文》云:“闿,开也。”明•杨慎《升庵经说齐子•闓圛》:“‘鲁道有荡,齐子岂弟。郑玄笺曰:岂弟当作闓圛。闓,开也。圛,明也。盖与旁章发夕为对。发夕,侵夜而行;闓圛,将明而行也。”

由此可见,释“岂弟”为“闓圛”是古训诂学著作中较为盛行和认同的说法。就《载驱》中“齐子岂弟”与“齐子发夕”相对,就篇章结构而言,“岂弟”释为“闓圛”恰与“发夕”相对,且文意也解释得通。

三、小结

“岂弟”一词在《诗经》用例凡19例,除《载驱》“齐子岂弟”外,其它18例之用义的现代注解都解释为“和乐平易”,并无异议。如《蓼萧》“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又如《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其中有16例是用来形容“君子”,此“岂弟”释作“恺悌”并无不道理,而《载驱》的“岂弟”也释成“恺悌”很可能也是受整个《诗经》“岂弟”用例情况的影响。《载驱》中“岂弟”释为“闓圛”在汉•郑玄《毛诗笺》就已做出解释。后之注家失察此情,背离原义,妄加别解,而又受其他篇章“岂弟”用例影响,又使讹误流传,正义不明。

参考文献:

[1]高亨,诗经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版。

[2]唐莫尧,诗经今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3]赵浩如,诗经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吴闓生,诗经会通[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唐•孔颖达,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