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唐诗》几则异文考释

2011-12-01周雅琴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
关键词:异文全唐诗

周雅琴

摘要:本文所重点阐述的是,《全唐诗》里因典故原因而产生的异文现象,分析作者创作之初所用的原始词,解释这种异文产生的原因,并从文化学角度试论这种现场产生的机制。

关键词:《全唐诗》;异文;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08-02

《全唐诗》里经常会有异文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文献在传唱传写过程中,经后人误写误改,或者有意改动而造成的。后人来考释《全唐诗》异文,大概的路数就是分析异文孰是孰非,或孰优孰劣。

孰是孰非既是文本产生之初,用的原文是哪一个;孰优孰劣则是两则或几则异文,不管产生之初是哪个,关键的是哪个最贴合诗文,最有文学性和艺术价值。判断前者就要推测写作者写作的时候哪个词最有可能被作者使用,这种推断只能是综合当时或稍前稍后一段时间某一词的使用频率,或者作者本人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来推断使用哪个的可能性最大,只能是种或然性推理。推断后者的标准往往是谁的艺术性更强、文学价值更大,这尽管有一定道理可言,但往往也是见仁见智,各有所爱。两者的判断都有其主观性。

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候也并不完全冲突。有的原文用词会比后来篡改者文化艺术价值高,有的经过后人仔细推敲琢磨,篡改者比原文艺术价值高,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本文所要探求的,是前一种,即孰是孰非的问题。在这种探求中,我所作出的推理都是或然性推理,得出的结论也只能说是最可能的结论。

一、蒙与冪

当为蒙。

见于储光羲《猛虎词》:“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神明。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蒙(一作冪)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君能贾余勇,日夕长相亲。”【1】

蒙马即用东西蒙在马身上。《汉语大字典》里蒙有覆盖的义项,并引《方言》:“蒙,覆也。”杜甫《诸将五首》之一:“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清顾祖禹《读史方輿纪要·河南五·归德府》:“雾山在(光山)县西七十里,高插云汉,虽甚晴朗,常有云雾蒙其上。”古时打仗,多用虎皮蒙在马身上,以震慑敌军,威震士气。如《春秋左传注疏》:“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2】《明史》:“贼趋象迎战,辅以画狮蒙马。”【3】《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大金国志》:“望见有虎皮蒙马,居中者直前以槊刺之……”【4】此处诗人用的是虎皮蒙马的典故,即上文《春秋左传注疏》里记载的故事。《唐音·猛虎词》下注:“蒙马,左庄公十年,齐宋师次于稷,公子偃自雩门窃出,蒙皐比而先犯之,大败宋师。按:皐比即虎皮也。”【5】

羃也有覆盖的意思。《汉语大字典》举出以下例证:宋孙岩《树阴》:“春去空山啼乳莺,莺边老树羃新青。”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泺阳消夏录二》:“愁烟低羃朱扉双,酸风微曳玉女窗。”

单从字义上来看,两者都合适,但细究其文化内涵,我们就发现这两个词存在典故词和非典故词的区别。蒙马为典故词,诗人用此词意在说明蒙马之威,用得可谓恰到好处,毫无牵强之感;而幂马这一说法,遍查四库全书,均不能找到。况且储光羲这样的名诗人、历任太祝、监察御史的官员,对文化典故应该熟悉至极,根据或然性推断,此诗原文为“蒙”字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我认为,此处应作“蒙”。

蒙,《广韵》莫红切,生母为明部,韵母为东部,平声。羃,《集韵》莫狄切,声母为明部,韵母为锡部,入声。羃、蒙两字声母相同,字义相同,当属音近义同而误。

二、弹随与弹冠

当为弹随。

见于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弹随(一作冠)空被笑,献楚自多伤。”【6】

弹随与弹冠这两个词都有其各自的典故,从其典故义里,我们可以很容易明白这首诗里诗人究竟是何意,也就很容易能明白,诗人原来用得是哪个词。

《辞海》对弹冠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指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另一解释则是比喻准备出仕。这一典故出自《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工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即王阳与贡禹观点一致,王阳做官,贡禹也打算出仕。这就是弹冠相庆这一典故的由来。但比较此典故与诗文,弹去帽子上的灰尘而被笑,似乎能说得过去,但没有典故所指向的深层情感意义;即将出来做官,高兴地弹冠相庆,是春风得意之情,这种情况而被耻笑,有点说不过去;何况与下句“献楚自多伤”的不被赏识、郁郁不得志之情背道而驰。可见,此处是弹冠的可能性不大。

而弹随也有其典故。陈熙晋所做笺注是这样解释的:“《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今且有人於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此句诗中用随珠比喻自己的才华,雀鸟比喻微小官职,诗人自认为才华非同寻常,可惜不被赏识,只能大材小用。联系后一句“献楚自多伤”,这种解释就更显得合理了。“献楚”说的是春秋时卞和向楚王献璞玉,不被赏识,反遭刑害。联系起来,此句实际上是一个同义对,诗人排列了两个典故,表达相同的意思,即身怀非凡才华,却不被任用。

由此看来,弹随一说更为合理。洛祥发的《骆宾王诗评注》也同意这种看法,他对此句的解释是:“自己满腹经纶,不为时用,只落得個微官卑职,受人耻笑。”又引《庄子·让王》:“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三、宝鸭与宝匣

当为宝匣。

徐彦伯《春闺》。“宝鸭(一作匣)藏脂粉,金屏缀绮罗。”【7】

宝鸭一般是指香炉,因为古代香炉经常做成鸭子的形状。用宝鸭指代香炉,实际上是以形借代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用法在古诗中非常常见。如《和元忠早春》:“雨细风开草叶长,烟深日著柳梢黄。幽人对物心千里,玉麈珠絃宝鸭香。”【8】又如《宴秦公子宅赠女乐催供奉》:“城头夜咽铜龙水,帐里春销宝鸭香。”【9】徐彦伯是中唐人,虽然这两个例子都是稍晚于唐朝,并不能直接证明在唐朝时宝鸭也是用作香炉之意,但遍查四库全书,发现宝鸭一词除了指一种水中游的类似鸭子的动物外,只有另外唯一一种意思,即用以借代香炉。这种借代几乎贯彻了之后所有诗文,可以据此由流推源,推测在中晚唐及以后,称香炉为宝鸭的说法普遍流行。而此处能藏脂粉的显然非香炉,因此原文是宝鸭的可能性很小。

宝匣通常指各种匣子,古人好用溢美之词,常把各种匣都称宝匣。女子闺房所用的匣子也常称宝匣。这种说法在诗文中也很流行,早在五代十国时期的《花间集》里就出现过,如《木兰花》:“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10】而唐代这种说法也很常见,如《定情篇》:“妾有秦家镜,宝匣装珠玑。”【11】

由此可见,此处原文为宝匣的可能性较大。匣为入声字,匣母狎韵,而鸭同为入声字,影母,狎韵。这两字声调和韵都相同,生母都为喉音,发音部位相同,两字音近。可推测,应是音近而误。

综观此三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异文都是典故词与非典故词之间的异文现象。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发现,这几例异文的产生都是用非典故词替换典故词,且第一个和最后一例都是音近而误。这种现象非常有代表性。

诗人在创作时的本意应是用典,而后人在辗转传抄过程中不理解作者本意,也不明了典故之妙,使用音近的字替换作者原词,造成异文现象。这种现象,在《全唐诗》里还有很多。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杨冰郁曾在《文化学视角下的唐诗典故异文》一文里做过比较深入的解释。她对这种现象进行文化学视角的探讨,认为“文化在层层积累的同时,还存在一种‘集体无意识地减负现象,非典故异文替换典故异文就是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这种文化减负现象体现的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规律,即大众会自动抛弃某些繁复生僻琐碎的文化细节,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传承淘汰中披沙拣金,保留相对认可多的方面,减去大众认可度小的方面。但与此同时,某些替换的异文并没有原文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字表现力,应是后人无意识误改。【12】

这一解释很有说服力,解释了出现这种典故词后退,被非典故词替代的文化学机制,很符合文化传承过程中大众的心理。但从上文这三例来看,有时候这种替换其实并不理想,改变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也让原文中原本深厚的文化含义被忽略,使诗文少了艺术性和文学性,有时候并不可取。

注释:

【1】出自《全唐诗》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p1375。

【2】出自《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住疏·卷十五》。

【3】出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一百五十四》。

【4】出自《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二十一》。

【5】出自《全唐诗》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p829。

【6】出自《全唐诗》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p829。

【7】出自《全唐诗》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p826。

【8】出自《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鄱阳集·卷十二》。

【9】出自《钦定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卷九十九》。

【10】出自《钦定四库全书·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间集·卷九·四十九首》。

【11】出自《钦定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录·卷二》。

【12】参见杨冰郁《文化学视角下的唐诗典故异文》,《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p199。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徐中舒,《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5月。

[3]《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4]杨冰郁,《文化学视角下的唐诗典故异文》、《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p199。

猜你喜欢

异文全唐诗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清编《全唐诗》对《乐府诗集》的因袭与改编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关于《源氏物语》中异文的比较——以对桐壶更衣描写为中心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