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月十五:中秋礼俗与团圆之乐

2011-11-30

市场周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赏月团圆月饼

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凉爽的秋天是个悠闲的季节;田里的作物都收割完毕了,天气不冷不热,人人的心情都轻松而愉快。因此,在秋天里,有许多饶富情趣的娱乐活动,如打猎、斗蟋蟀、养鸣虫……有许多祭祀神鬼的宗教庆典,如普渡、祭祖、祭土地公……也有许多充满欢乐的节日,如七夕、中秋等等。

中秋月夜处处欢乐

至迟从宋朝以后,中国人就开始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过中秋节了: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说:中秋夜晚,富贵人家都把楼台水榭装饰点缀得美轮美奂,民间百姓也早把酒楼的好座位订下来,大家都要在今晚好好地赏玩月亮,吃喝一番。夜市一片热闹、处处管弦之声,大家彻夜不眠地寻欢作乐,连问巷间的儿童,也都要玩个通宵呢!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很多,这些充满欢乐和情趣的民俗娱乐,延绵了几百、上千年,直到今天,仍没有太大的改变。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中国各地的人们,究竟有哪些别致有趣的民俗活动以庆贺佳节呢?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祭月神——中国人是多神泛灵信仰的民族,以为万事万物都有神灵,所以桌有桌神、床有床神,山岳有山神、河川有河神,月亮当然也有月神了。

月亮属阴性,所以月神是位女性,人们称它为月宫娘娘、月姑、太阴星主、月光菩萨。从“月光神褐”上刻写“广寒宫太阴皇后星君”的字样看来,民间认为月神就是嫦娥。

中秋节要祭拜月神,有些地方(如苏州吴中区)在祭月时,把月饼,水果、香烛、鲜花整齐地排列在供桌上,对着天空一轮皎洁的明月祭拜:有些地方(像广东潮安县)是在一位凤冠霞帔的木雕月光菩萨前摆好丰富的祭品,对木雕的神像祭拜;但是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北京),则是祭拜木刻版印的月光神福(也叫“月光纸”)。

在月亮还没升空时,家家已在庭前朝月出的方向(东边)把供桌摆好了,桌上整齐地摆着应时的瓜果,像鸭梨、苹果、石榴、西瓜、蜜桃,鲜枣、葡萄、柿子、嫩藕、带枝毛豆(月宫里的兔子最爱吃毛豆)等等(这是北方的情形,江南则供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花生、鲜藕等等),再加上清茶、素油、月饼、糖果,左右一对花瓶里还插着必不可少的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把月光神褐贴在两根高梁杆作的柱子上,柱顶还插两面小旗,固定在供桌前。等月亮升起,妇女带着小孩燃烧斗香(以线香编成斗形,中纳香屑,称为“斗香”),向月光神祸磕头,恭请月神来享用祭品,拜完后,把神祸焚毁,算是送神上天了,而后撤供,一家人围坐庭中,一边赏月、一边分食供神的祭品。许多地方只妇孺祭月,男子是不向月神祭拜的,因为月亮是女神,男女授受不亲,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是这个道理。祭月神的情景,直到今天过中秋节时,还是大致如此,没有多大的改变。

应景玩具兔儿爷

兔儿爷——在北京和天津,中秋节前市面上会卖一种应节的玩具——兔儿爷。因为传说月亮里有一只玉兔,兔子也成了中秋节的要角,既然月亮里的玉兔没法捉来玩,人们便用泥巴做些兔儿爷来哄着小孩玩,并且让小孩以月饼糖果和应时鲜果来祭拜兔儿爷。

一进入阴历八月,北平、天津的街头便摆出专卖兔儿爷的摊子了,供人们买回去,给小孩在中秋节里玩。兔儿爷是用黏土掺着高昌纸的植物纤维作原料,就着模子压出来的,模子压出兔儿爷的正面和背面,用胶水黏到一起,就成了立体的兔儿爷了。正面这一半,有高低浮雕,可以用五彩颜料画脸画身,后面一片是免儿爷平平的背部,顶多突出一个插靠旗的部份。

这种泥塑的兔儿爷大小不一、形式各异,全是用各种不同的模子翻压出来的。小的不到一寸高,大的可以三尺长,有的兔儿爷穿戴衣帽像个大官,有的兔儿爷穿着盔甲、身披金剑小旗像个将军,有的坐在莲座上,有的骑在虎、狮、骆驼、梅花鹿的背上,脸上画得最细,一律白粉底、三瓣嘴,细胡须、红眼睛、几根眉毛、双颊微红,人模人样地坐在那儿,左手拿着一根小小的杵,学月宫里玉兔捣药的模样。传说中月宫玉兔捣的是长生不死的仙药,可是凡间的俗人谁有缘份能吃到月宫里的仙药呢?

卖兔儿爷的摊子从阴历八月初一摆出来,一直可以卖到中秋夜晚,愈到靠近中秋节,兔儿爷的卖价愈便宜,因为一过了中秋,就再也没人玩兔儿爷了。

秋高气爽走月亮

走月亮——中秋夜晚,因秋高气爽,又兼明月当空,大家都喜欢到郊外走走,尤其是足不出户的妇女,也爱出门散步赏月,尽兴而归,俗称“踏月”或“走月亮”。

清朝中叶人王韬在他所写的《瀛蠕杂志》一书里,曾描述上海妇女在中秋夜晚郊游,赏月的情形说:中秋夜晚,上海的妇女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外游玩,或到好友家作客,或到风景胜地赏月,一直到深夜还在明月下行走嬉游,称为“踏月”。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一书中,也形容苏州妇女这种走月亮的风俗说:中秋夜,妇女们全都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出游,与闺中密友相约到郊外赏月,或一同赴尼庵中游玩,一直到鸡啼喔喔,还舍不得回家,称为“走月亮”。

古代中国所有的未嫁女子和大户人家的妇女,平日是足不出户的,只在过新年、元宵、中秋等节日或遇到菩萨生日得上庙烧香时,才被允许出门“抛头露面”,否则就被认为是失礼,这种礼教的束缚使得她们对可以出门的机会十分珍惜,所以在中秋夜走月亮时,每每天快亮时还“婆娑月下”。

闽南一带的人认为中秋夜游除了散心之外,还有更积极的意义,绝不单纯是嬉玩而已。像福建建阳人认为中秋夜走月亮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祛除疾病,所以称“走月亮”为“走百病”福建浦城人认为中秋夜从浦城南浦桥走一遭,可以获得长寿,台湾人更相信,子女在中秋夜愈晚睡,父母愈可获得高寿。又说已婚的妇女“浴过中秋月光,必获怀孕”:更给中秋赏月迟睡迟归的人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了。

围吃月饼庆团圆

吃月饼——中秋节另一个重要的礼俗就是吃月饼。宋人过中秋节就吃月饼了,到今天,月饼仍是点缀中秋节最主要的应景点心。月饼大致可分京式、苏式、台式、广式四种。

京式就是京平的月饼,分自来自、自来红、翻毛月饼、提浆月饼四式。京式月饼的做法和烧饼差不多,外皮香脆可口,但不如苏式、广式精致。

苏式月饼外皮吃起来层次多且薄,酥软白净、香甜可口,外皮愈松愈白愈好。

广式月饼的外皮和西点差不多,以内馅考究著名。台式月饼有仿苏式的白皮绿豆沙、仿广式的厚皮凤梨月饼,以价廉取胜。

月饼的馅种类很多,甜的如豆沙、百果,莲蓉、枣泥、凤梨、椰蓉,咸的如五仁、蛋黄、金勾火腿等等,大多做成圆形,大小不一,工料好坏差别很大,价钱高低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月饼也跟兔儿爷一样,愈到中秋节时,价格愈便宜。

月饼也叫“团圆饼”,中秋节吃月饼,有以圆圆的月饼来象征团圆之意,天上的月也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亲人怎可不团圆共贺佳节呢?所以在外地谋生的人,总要赶回家过中秋节,吃“团圆饼”;如果有家人未归,也要把他的一份月饼留着,等他回来过年时吃。

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民族,也最重视亲子共聚一堂的团圆之乐:所以五代人冯延已《长命女》词说:“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小女子的心愿,也只是“长相厮守,不忍暂分离”而已。所以老百姓犯了大过,要被流放到离故乡一千里、两千里或三千里以外之地作为惩罚,这是比打屁股还严重的罪刑;作官之人得罪了皇帝,也要被贬谪到边疆闭门思过,正因为故乡有亲人日夜念盼,所以流浪在外的人,总想要“落叶归根”。

而中秋节时,天上那一轮圆圆的月亮,总让人想起童年、想起故乡,想起亲人,想重温阖家团圆的那份温馨快乐。今年的中秋,能和家人团圆固然是件美好的事,不能团圆,也该别忘了苏东坡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各自多加保重吧。

猜你喜欢

赏月团圆月饼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我有一个特别的月饼
一起来做月饼吧!
盼团圆等
赏月
团圆的日子
动物赏月
欢乐的中秋节
独自一个人赏月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