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0年林彪建言援朝: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是上策

2011-11-27司马亮

领导文萃 2011年6期
关键词:林彪斯大林志愿军

□司马亮

1950年林彪建言援朝: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是上策

□司马亮

在出兵援朝的问题上,林彪主张慎重、反对参战的态度广为人知,但他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非常高明的出兵方略,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回忆说,林彪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事实上,志愿军本来有多次出兵良机,因同盟内部的互相猜疑而屡失战机,最后在战局不利被迫出兵时,林彪提出“出而不战”,本来可以最小代价挽救危局,也因战场形势突变而未能付诸实施。

谁错过了出兵朝鲜的最佳时机

1950年9月15日至16日,麦克阿瑟乘朝鲜人民军主力胶着于洛东江,后方空虚之际,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发生重大变化。

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领导人立即做出了反应。9月18日,周恩来召见苏联大使和军事顾问,不满地指出,朝鲜很少在军事问题上向中国提供情报,中国曾尝试派一些军事技术干部去朝鲜观察战场形势,可是至今没有收到平壤的任何答复。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朝鲜人民军的作战计划,也不了解战场的真实情况。周恩来建议,如果朝鲜缺少足够的预备队(10万人),就应该将主力北撤,建立突击集团,等待决战时使用。

最后,周恩来不无用意地指出,由于没有做长时间、大规模战争的准备,现在西方国家非常担心苏联和中国可能参与朝鲜的军事冲突。“应当利用这种恐惧心理采取能证明我们意图的步骤。从这方面讲,中国军队由南方向东北调动,足以使英美政府感到不安”。此时,毛泽东确有立即出兵援助朝鲜的意图。

但是,平壤的态度使得中国很难主动地、明确地提出参战的要求。9月21日,朝鲜劳动党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是否请中国出兵的问题。会上金日成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应先征求斯大林的意见。

金日成完全看斯大林的脸色行事,再次贻误战机,而不到最后关头,即敌军没有突破三八线,斯大林是尽量不让中国参战的。

事情耽搁了几天以后,战场形势急转直下。9月30日,汉城陷落。金日成向斯大林致信求援。

10月1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国军队以志愿军的方式入朝参战,但此时的局面对志愿军已经非常不利了。

关于中国出兵的时机,历史学家沈志华在多年后有过精辟的分析:“如果在仁川登陆前中国军队可以协防后方,从而保障人民军主力在前线取胜;仁川登陆后中国军队可以在三八线建立一道防御线,从而阻止敌军继续北进的话,那么到10月初人民军主力丧失殆尽、三八线已被突破的时候,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良机已不复存在。”

林彪慎战意见曾占上风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说:“关于出兵援朝问题,大家还可以摆出不利和有利条件。各抒己见嘛。”

林彪不紧不慢发言:“我军打蒋介石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美军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空海军优势,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他接着做出结论:“朝鲜只有几百万人口,而中国近5亿人口,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是不划算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林彪的发言得到不少与会者的共鸣。

彭德怀当天没有发言。第二天继续讨论,彭德怀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否则,等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毛泽东一锤定音。

出而不战,善之善者也

朝战爆发后,林彪一直在关注朝鲜战事,作为军人,林彪并没有一味避战。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回忆说,林彪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而不战”,确实是志愿军在不利情况下,出兵援朝的上上策。毛泽东虽然否决了林彪不出兵的意见,却对“出而不战”心领神会。从志愿军入朝后的兵力部署来看,毛泽东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

10月14日,毛泽东给在苏联的周恩来的电报中,提出志愿军入朝后先取守势,构筑防御线,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

志愿军秘密入朝后,由于敌人向中朝边境迅速推进,志愿军过早接敌,被迫改变原定先建立防御线的计划,仓促发起第一次战役。林彪设想的公开出兵,先声夺人,“出而不战”的战略意图遂告落空。

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没有可能

从美军方面的动向来看,志愿军出而不战,先声夺人,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预期效果,并非没有可能。美国早在1950年7月10日制订的第76号文,就规定如果“发生了中国或苏联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联合国军总司令在向华盛顿报告之前,不得下令继续前进”。

9月11日批准的81号文件,为美军越过三八线的军事行动确定了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或苏联军队没有卷入朝鲜战争,如果中国或苏联军队介入,美国军队应防守在三八线一带。

9月27日第92801号命令,确定以粉碎北朝鲜的武装部队为军事目标,授权麦克阿瑟在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境内采取军事行动,包括两栖和空降或地面作战,但前提条件是“在采取这种行动时没有主要的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军队进入北朝鲜,没有准备进入的声明。”

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越过三八线问题讨论的历次文件看,影响美国决策的制约力量始终是苏中军队是否会出兵参战。而杜鲁门本人在登陆仁川时甚至考虑,一旦中国出兵,美军便撤出战斗。

林彪的“出而不战”,充分考虑了敌方这种忌惮心理,如果再结合周恩来在外交上的努力,威慑美国,使其知难而退,即使不能收“最好不打这一仗”之全效,也能保证在中国边境形成一个稳定的缓冲地带。而目前北朝鲜这个安全缓冲带,是以志愿军血战三年、伤亡数十万人的代价换来的。两相比较,“出而不战”的用兵策略,虽然未能付诸实施,但从战局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来看,军史学家实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摘自《文史参考》)

猜你喜欢

林彪斯大林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何对南下北宁线作战迟疑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