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2011-11-23徐宝伟

职业·下旬 2011年10期
关键词:爱祖国人格语文

徐宝伟

新课程改革方案阐述了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工具课程,通常包括识字、写字、谈话、听话、阅读、写作等方面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训练,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与健全人格等多项任务。

所谓人格,就是人的思想品德、文化底蕴等的综合表现,也可简单理解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品德的综合。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后天”密不可分的。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许多问题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偏颇和疑问。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的人格给予定型和催化的作用。在这个定型和催化作用中,学校教育显得举足轻重,而语文学科又因其自身的文道统一和人文性而表现出更加特殊的作用。语文教师作为这项工程的实践者,为人师表的人格形象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一、借助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首先,语文教师要完成人格的塑造,给学生一个学习参照的范本。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其自身的浩然正气。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尤其是面对当前不良风气的冲击,教师更应激浊扬清,在思想品德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语文教师还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风貌,或温文尔雅,或热情豪放,或端庄,或洒脱……这种独特气质的底蕴,来自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中华文化提供了人格精华的营养,教师应不断汲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不相当于文化水平,它是对以往文化成果进行取舍扬弃、消化汲取从而成为自身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积累和升华。“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显示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独特魅力。

藤野先生曾给青年鲁迅带来巨大的人格力量。鲁迅曾这样评价道:“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人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著名画家谢稚柳回忆自己少年读书时由于贪玩而荒废学业,钱先生语重心长地说:“要把文章做好啊。”话虽讲得不响,却深深地印在谢稚柳的心坎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站在这位好学不倦的先生面前,感到惭愧。从这以后,我再也不怠慢,每天用心读书。”

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给学生留下很多深刻的印象。优秀的教师,言谈举止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材凝聚着民族文化,积淀着特有的民族素质和思想道德,所以,语文教材本身就是闪烁着人格魅力的作品精粹。它的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契机和切入点,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这些因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磨砺坚强的意志,完善健全的人格。《背影》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情深;《回忆我的母亲》字里行间,洋溢着朱德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骨肉之爱上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度。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这种升华的感情释放给学生,让学生知道“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首先要有爱自己父母的基础,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又何谈爱祖国、爱人民呢!”通过学习《藤野先生》,让学生体会那种洋溢在全篇的爱国主义感情。鲁迅先生把自己人生理想的转变紧紧与祖国命运的呼唤联系在一起,这种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无须再刻意强化,就已经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拥有同种思想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借题发挥的形式规劝他的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前的古人尚且能胸怀国家利益,而置个人荣辱于脑后,生活在当下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青年,又怎能做不到呢?又如,《班羚飞度》中,老斑羚在绝境中求生自救,赢得种族生存,用生命铸就辉煌。动物尚且有着群体意识、整体精神,何况人类呢?

学习这些优秀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形式,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艺术魅力,撞击学生的心灵之钟,点燃“真、善、美”的火把。

当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还必须注重实际效果,不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些优秀人物仅仅停留在敬佩和赞叹的水平上。如今的青少年,有思维活跃、热衷追求美好事物的特点,但不能将现实中追求的任务与课文中的任务虚实以对。所以,由课文对学生进行人格的熏陶,还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方法。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培养,以人的教育为核心,拓宽学生的视野,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集知识、智慧、思维品质、人格道德为一体的教学活动,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龙池初中)

猜你喜欢

爱祖国人格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我们爱祖国
我爱祖国这个家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爱学习 爱劳动 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