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

2011-11-23姜桂珍于艳

职业·下旬 2011年10期
关键词:巴依阿凡提悬念

姜桂珍 于艳

“要想知道辛巴是怎样历尽艰险成长为真正的狮子王的?请大家留意收看动画片《狮子王》。”解说的同时配有精彩的节选片断,是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预告。平时看电视或者报刊书籍的预告会发现,它往往只展现几个精彩镜头或扣人心弦的片断描写,可就是在这一瞬间,就把受众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抓住了,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

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就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所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几下几种方法。

一、讲课前采用抛砖引玉法

在讲课开始时,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究根究底的愿望,在老师的带领下自然地进入学习的大门。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笔者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曾经记载着一件事。联合国国旗一向不受任何影响,朝升夕降,但有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了,联合国秘书长却破例宣布降半旗,表哀悼。就在其他国家为此举动不理解时,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见过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总理,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见过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存款吗?联合国秘书长说的这位总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这样巧设悬念扣人心弦,激发起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使学生产生急切想知下文的愿望。笔者由此因势利导:“这么一位全世界人民都爱戴的总理去世后,‘四人帮千方百计地阻扰人民悼念,但人们仍自发地前来送行。”简单几句话,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这篇课文,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同时也突出了中心。

二、讲课中采用故作悬念法

1.巧破迷宫

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走出迷宫。例如,在《蛇与庄稼》一文设问:“蛇是一种动物,庄稼是植物,前者靠食物生存,后者靠养料生存,这两者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它们之间为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呢?”

2.打破常规

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领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例如,在《太阳》一文中,如果后羿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课文,从中找答案,并充分发挥想象力。

3.故错迷惑

这种“错”并非真错,而是一种在特定的场合下故意错的语言技巧,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知识性文章,笔者在讲授时是这样开始的:“我把人类的好朋友地球带来了(指着被污染的地球),同学们都发现今天地球不高兴了。是的,他病了。大家想不想为他治病啊?”显然,“带到教室”“治病”这一连串“错”言“误”语,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形象、生动地强调了地球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关心和保护,突出了加强环境保护这一中心。

4.险象环生

这试用于情节比较紧张复杂的课文,例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抓住蔺相如与秦王的紧张斗争设疑,让学生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5.借词达意

有时文章本身的艺术吸引力不大,如说明文,学生学习起来较枯燥。讲授这类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借他人之手,即利用讲故事、说典故等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标点符号的使用和重要性时,笔者以《阿凡提智斗巴依》的故事为例:“一天,地主巴依和老婆要与阿凡提打赌,要是阿凡提能猜对他们下棋的结果,巴依就认输。阿凡提灵机一动,立刻写下‘你赢她输四个大字。结果,三局分别是巴依赢一次,他的老婆赢一次,和棋一次。只见阿凡提拿起笔随意点了标点,不得不让地主巴依输。原来,标点分别是‘你赢,她输。‘你赢她?输。‘你赢?她输?”顿时,悬念起了效果,学生意识到了标点的重要性。

三、讲课结束后采用余味无穷法

课文学完后,除文中情节令人回味之外,若设下悬念,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思维。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这时,老师可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讲课过程虽然结束,但这个悬念会让学生展开对比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

(作者单位:长岭县新安镇中心校)

猜你喜欢

巴依阿凡提悬念
聪明的阿凡提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阿凡提的故事之再次吃亏
阿凡提的故事之巴依赔鸡蛋
阿凡提巧装盘子
阿凡提智斗巴依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巴依输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