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
2011-11-23鲍艳
鲍艳
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的研究方法,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确定课堂观察视角
我们对新教师的课堂观察视角的选择,依据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宏观到微观,由单一到综合,由行为到文化。
课堂的宏观观察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内容、环节、时间安排)、学生活动的类型、教学组织、设备使用、资源开发等方面。课堂微观观察涉及提问次数/人数、每次学生活动时间、表扬学生的次数和方式、课上巡视的路线和关注面、多媒体使用的时间等。我们认为,一名新教师只有首先从宏观方面把握课堂,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落实,继而才能对课堂进行精雕细琢,打造特色课堂。我们对新教师的观察基本上以宏观层面为主,逐步向微观层面推进。
课堂观察的对象范围较广,既包括教师、学生,也包括环境、资源,还包括各种要素的融合。如果一次课堂观察涉及所有对象,一次性提出太多的问题会让新教师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开展对新教师的课堂观察中,从单一问题入手,针对其最薄弱的环节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然后逐步向综合性问题推进。
课堂观察中既有对师生行为的观察,又有对课堂文化的感受和思考。对于新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堂组织活动、规范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最基本的,对于课堂上“看得见”的部分也会有较深刻的感受。因此,我们在开展对新教师的课堂观察中,首先从“看得见”的课堂行为入手,逐步向“看不见”的课堂文化推进。
二、设计课堂观察工具
这个阶段是整个课堂观察活动中的难点。到目前为止,找不出一套适合中职学校所有学科课堂观察的工具。我们采用了借鉴和原创相结合的办法。对于一些共性的方面,我们就采用了一些兄弟学校用过的较为成熟的课堂观察量表。而中职学校的专业课门类繁多,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基础文化课,大多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车间即课堂”“施工现场即课堂”。所以,我们在观察这些课堂教学时,就必须要结合实际,设计出合适的量表。比如,我们观察一堂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机电专业课教学,课题是“錾口榔头的制作”。它遵循的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突出的是对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以学生的课堂行为为观察重点,设计了“学生课堂行为观察量表”,突出了学生对工量具的认知和选择能力、读图能力、CAD绘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行为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反思能力的观察。只有设计出“个性化”的量表,才对专业课的课堂观察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实施课堂观察行为
课堂观察行为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会议阶段、课中观察阶段、课后反思阶段。
课前会议阶段主要是听取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这个会议要在上课前一两天召开,可以保证新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其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课前会议中还要明确本次观察的主要目的,团队中每个人的观察任务,进一步讨论和完善观察量表。
课中观察阶段是对观察教师根据自身任务运用量表进行观察、记录的过程。观察教师选择的座位、记录的方法都会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在某些实训课上,观察教师不能够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而应该适时而动,变换观察角度,这样才能对课堂有个客观的认识。除了传统的纸笔记录课堂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记录课堂。如拍摄录像,全程真实记录新教师课堂,这对于新教师反观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但受条件所限,这种记录方式在笔者所在学校使用并不广泛。
课后反思阶段包括以下内容:听一听新教师的教后感受和学生的学后心得;整理好课堂观察记录,通过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报告;新教师写课后反思。课堂观察报告的撰写要有目的性,指向某一现象或特定问题;要有选择性,不是对课堂观察记录的简单罗列,而是要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要有理论性,需要体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的指导。新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体会和团队撰写的课堂观察报告写出课后反思。为了促进新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培养新教师的反思能力,学校从制度层面对新教师的反思活动做了具体规定,要求每月写一篇课堂教学反思报告。内在的教师自主发展动力和外在的学校制度保障共同推动着新教师的成长。
(作者单位: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