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1-11-23廖茂俍李韶杰

职业·下旬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师资办学

廖茂俍 李韶杰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提升和专业化生产的细化,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社会加速进步、生产专业化的生力军。但现实中,大批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后,却很难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培养了大批具有专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又出现用不上的尴尬。这种冲突清晰地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却对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单纯注重理论教育,却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导致人才培养最终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独轮车现象,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发挥人才培养的社会作用,使人才培养脱离生产实际,人才培养背离高职院校本身应承担的社会功能。

2.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欠缺

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方面普遍都存在着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奉行以数量、规模取胜的办学理念。有些院校一心追求经济利益,不讲究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只要有学生读,就敢开班办职业教育。同时,伴随着办学竞争压力的加大,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师资教学能力、学校办学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办学规模和师资条件直接制约着高职院校办学空间的拓展,很多学校办学效益下降,无力通过优厚的待遇吸引高水平的师资,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的下降。同时,教学中缺乏基本的实验教学设备,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3.缺乏校园文化氛围,社会认可度低

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性较强,办学机制和专业设置较为灵活,但受其自身办学时间、所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却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普及和熏陶,校园文化氛围和底蕴不足,特色不明显,缺少人文气息和文化精神。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很少有机会接触高雅文化和经典剧目,很少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身心发展和自身素养上难以得到提升。而现在社会对人才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注重人才本身是否具备复合型能力、综合性素养,没有文化内涵的专业性人才,会被社会视为发展潜质不足的群体。如此培养的学生步入社会后,难以融入现实生活,适应社会竞争,社会的认可度不高,市场对其冲击较明显,社会对他们的发展潜力信心不足。

总体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教材陈旧、专业设置不灵活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论学习、动手操作、就业竞争等能力。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构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较为系统、长期的工作,牵涉范围广,是需要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结合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的现状以及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看,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温家宝总理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业为导向,就是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高职院校要围绕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找准市场切入点,科学合理定位,重点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级岗位技能型人才以及具有工程背景的实务运作人才;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优化培养模式,树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观念和创新教育观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宽窄结合”的专业设置模式

有人认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应“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是“窄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专业设置主要是瞄准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局限在专业技术层面的学习,让受教育者根据岗位要求掌握比较专业的岗位技术和技巧,成为典型的“拿得出、用得上”的技术人才。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高职教育拓展专业宽度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人文、法律、语言、心理素养等综合素质。因此,有不少人主张高职技术教育要针对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宽口径”,也就是除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掌握文理基础学科知识。我们认为,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高职院校应当按照“宽窄并举”的专业设置模式,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专业技能知识学习和岗位操作实践为基础,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识广度,丰富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发展潜质,按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宽窄并存,构建能充分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专业和素养并举、“宽窄结合”的新型专业设置模式。

3.构建“三师型”师资建设模式

“双师型”师资是教育界对职业教育师资普遍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就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又有专业素养的公共课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获得了高校教师系列职称(一般为讲师及以上职称),同时又获得了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上岗证、职业资格证、工种等级证(一般中级或以上)、技师证或工程师职称的教师。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情况非常复杂,对“双师型”的解释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技师等技术认证并取得教师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即可视为 “双师型”教师;也有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教师。我们认为,专业化生产的纵深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双师型”教师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职业选择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受教育者更希望获得职业选择上的相关知识辅导和培训,增强就业技能,甚至希望在进入社会之前掌握比较系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为了拓展高职学生的知识面,我们认为,在强化“双师型”教师功能的基础上,还应从学生择业、创业的角度出发,大力提倡“三师型”师资模式建设,让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成为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还是职业指导师的新型师资力量,形成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到就业指导的全方位师资结构模式,使“三师型”师资模式成为今后高职教育师资的新形态,建成适应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型师资队伍。

4.实行“产学合作”培养途径模式

国内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发展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依托行业、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走产学合作的办学道路,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使高职人才走出课堂就能顺利进入岗位,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实用人才。这是当前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期间,高职技术应用性人才和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走高职院校人才“产学合作”的途径,我们认为,一是要注重产业选择,根据专业学科和方向,找准产业支点,提供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实训平台,建立一批与专业学科和专业知识背景紧密相连的实训、实习基地。二是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巩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实践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只有专业知识牢固了,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没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实践也无从下手,专业技能更缺乏基础。三是要注重找准产学结合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是专业和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工厂”的有效对接,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实习基地的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是构建科学的“课堂+工厂”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缺乏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办学思想。同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在就业导向、专业设置、师资拓展、培养途径等方面的完善,推动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不断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10)规划项目《新余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JY61)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师资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