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经济长期低迷,中国能否一枝独秀?

2011-11-21

中国商人 2011年10期
关键词:经济体订单欧元区

离次贷危机爆发已历三年,目前全球经济仍然在谷底挣扎。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最大的6个高收入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的产出超过2008年危机前的水平。这似乎也验证了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在两年多前所做的预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大概会延烧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复苏并不乐观。美国白宫近日下调了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预计2012年失业率平均为9%,且今后几年的经济增速将慢于预期。白宫在年度中期评估报告中称,今年的经济增速可能放缓至1.6%,而奥巴马政府2月份曾预计,2011年经济将增长3.1%。虽然最新出炉的8月份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如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下滑、制造业指数好于预期、汽车消费小幅回升,但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这样的变化是否能反映趋势?能否持续?都不乐观。实际上,今年较早时候,市场曾为美国经济出现复苏企稳迹象而受鼓舞,但事实证明,这种乐观为时太早。虽然从技术上来讲,并没有进入衰退,因为美国并没有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但美国CNN的最新民调显示,超过80%的民众认为美国正处于衰退中,其中超过1/3的被调查者认为衰退很严重。如果上述情况是近忧,那么美国企业手握大量现金而不愿扩张生产和招聘人手的情绪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投资和消费难以支持未来经济复苏的大局。

欧洲的问题比美国更为严重。意大利是欧洲经济大国,现在不仅身陷欧债危机,而且IMF下调了今明两年意大利经济的预期,分别从6月份预测的1%下调至0.8%,以及1.3%下调至0.7%。即使如此,IMF也没有估计到意大利财政紧缩政策的“难产”。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8月30日正式宣布,回撤此前计划的450亿欧元紧缩方案,放弃财富税,对地方政府融资的削减数额也从此前的90亿欧元降至20亿欧元。意大利的困境反映了整个欧元区面临的矛盾:巨额主权债务需要财政紧缩来控制,但持续紧缩却减少了长期增长的动力。Markit公布的采购经理人调查显示,欧元区制造业产值在8月份出现收缩。当月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9,表现逊于预期,这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低于50的临界线。

此外,欧元区成员国新订单全线下降,储备订单减少,除爱尔兰和希腊外的各国出口订单均下降。令人担心的是,受债务危机拖累,德国出口订单降幅最大。虽然就业水平表现还不错,但就业增速正在放缓,这意味着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消费支出来填补出口的下滑。根本上说,要解决目前的困境,需要在政治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进展,但这并非短期所能达到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在新兴市场。巴西央行日前宣布,从9月1日起将银行基准利率下调50基点至12%。巴西央行的理由是,外部经济环境有恶化迹象,从而削弱国内的增长预期。巴西的政策调整时机极其微妙,因为多数新兴经济体出现经济增速放缓迹象。其中,“金砖国家”俄罗斯、巴西和南非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放缓至3.4%、4.2%和1.3%,均创近期新低。而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中,韩国二季度经济增速降至3.4%;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二季度经济增速则放缓至3.4%、2.6%和4%;越南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则由前一季度的7.34%大幅放缓至5.43%,预计二季度该数据将继续下滑。而身为全球最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现在也出现了经济放缓迹象。

欧美和新兴市场同时放缓,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也意味着全球经济难以找到新的发动机。面对令人担忧的全球经济形势,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各国政策制定者并非没有选择,要以果敢的政策行动为基础,制定全面计划,并以全球协调合作的方式来实施。但令人遗憾的是,拉加德所构想的愿景更可能是一种乌托邦。美国纠缠于两党之争,欧洲则持续口水战;国际协调更加难以实现,美国推出QE3的可能令各国都难以释怀,中国甚至为此拒绝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央行年会。

在我们看来,经济上缺乏动力,政治上没有共识,这都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国际局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将会向何处去?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显示了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强劲增长动力,但在外部需求长期疲弱之时,中国还能一枝独秀吗?是否迟早也会面临与巴西类似的选择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撰文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就显示出当前形势的复杂性。

猜你喜欢

经济体订单欧元区
波音公布第一季度订单和交付情况
工作图什么?
欧洲央行将建立欧元区即时支付系统
欧元区2016年GDP增长1.7%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全球造船业订单量持续下滑
2003年中国造船完工达6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