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激励机制实证研究
2011-11-21赵荣,乔娟
赵 荣, 乔 娟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一、引言
食品追溯体系将食品供应链条全过程的信息衔接起来,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供给,并根据各环节信息明确食品各环节供应商的责任,使食品安全由信任品转化为搜寻品[1-2],有助于克服或缓解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3],解决食品安全市场失灵问题。同时实施食品追溯体系还能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并能保证食品安全和减少召回成本[4]。正是由于食品追溯体系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使其成为各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加强对食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适应国际食品领域发展的趋势,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广食品生产追溯体系,如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鼓励食品企业实施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制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主要针对农产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组织,对于农户是否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作为食品产业化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2亿多小规模农户是各种食品产业化组织的原材料供应商,如何提高其供应的农产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从农产食品供应链源头控制农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实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首当其冲的问题。基于此观点,本文主要研究是否应该将广大的农户纳入到食品追溯体系,以及如何激励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问题。
很多国外学者对实施食品追溯体系的企业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研究,但由于农产品生产规模、市场结构等与我国存在显著差别,现有的可借鉴的有关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较少。国外学者的相关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提高责任成本促使农民和营销商供应更安全的食品,而从消费者到营销商的不完善的追溯制度降低了农民提供更安全食品的责任激励[5];行业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概率越大、政府实施强制性追溯体系的概率越大、市场惩罚和责任成本越大、外部成本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实施食品追溯体系[3];食品追溯体系会增加供给者成本(种子认证、产品认证、检验、追溯和规避风险的保险费用等)与风险[6];企业有效实施可追溯体系依赖于食品链中各环节参与者的合作[7],供应链的整合程度将会影响质量控制水平,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与协调是追溯体系的有效补充,控制能力、品质和投入的可观测性越弱,供应链中的追溯能力越弱[8]。
由于我国引进和推广农产食品追溯体系的时间不长,有关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文献较为鲜见。已有的研究主要观点如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成本[9]。因此,对于农户而言,是否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是农户对是否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而进行的投资决策行为[10]。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建立理论模型分析食品追溯体系对农户提高安全农产食品供给的激励机制,进而基于对北京市蔬菜种植户的调查结果,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考察影响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激励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食品追溯体系对农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激励作用
虽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能出现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但本文假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仅发生在食品安全控制的源头——农户一级,即食品企业的承诺和行为是可以完全信赖的。同时假定在自愿型食品追溯体系下,原材料供应者——农户的下游食品企业首先制定并公布农产食品追溯体系契约的内容,包括农产食品的安全程度、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性以及相机抉择的支付水平。观察到下游企业的契约条款后,农户决定是否加入契约。一旦农户加入契约,他生产的农产食品就要经过食品企业的检验检测,食品将被检测为是安全的或者是不安全的,同时为了达到甄别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源头的目的,食品追溯体系将会被判定为起作用或者不起作用。最后,食品企业将根据合约执行情况,支付给农户报酬。
农户是否加入食品追溯体系的决策由效用方程来表示,取决于农户获得的支付水平和参与食品追溯体系需要付出的成本。假设农户生产农产食品的主要成本是为提高食品安全所付出努力程度的函数。借鉴Holmström,Tirole,Goodhue,Starbird和Moises的研究成果,假设支付水平正效用与努力水平负效用相互独立,那么农户的效用方程U是:
U(Ii,ei)=u(Ii)-c(ei)
(1)
U(·)是冯·纽曼-摩根斯坦效用方程(von Neumann-Morgenstern utility function),u(·)是由Mas-Collel,Whinston 和 Green定义的贝努力效用方程,c(·)是努力水平的成本函数。Ii、ei分别是农户接受的支付水平和付出的努力程度。假设u′(·)>0,u″(·)≤0,c′(·)>0且c″(·)>0。农户未加入食品追溯体系的保留效用是U0=u(I0)-c(e0)。
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的概率是农户努力水平的函数,H=H(ei),假设H′(·)>0,H″(·)<0,H(ei)是一个累积密度函数。该假设保证了食品安全水平随着农户的努力水平增加,但是增速递减。
运行良好的食品追溯体系能够准确定位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源头,但是如其他的信息系统一样,追溯体系也会由于一些硬件、软件或者人为的原因而遭到破坏,在这类情况下,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性就会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在这里假设食品追溯体系正常工作的概率是f,工作失效的概率是1-f。
追溯体系的失败意味着在食品加工运销过程中,农户身份识别信息丢失了,即使食品被检测为安全或者不安全的,也不能对代理人进行嘉奖或者惩罚。这种情况类似于没有实施食品追溯体系。因此,不管食品安全状况如何,食品企业支付给农户的报酬等于农户未加入食品追溯体系前得到的报酬I0。而当追溯体系起作用时,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农户收到的报酬是I1;否则将面临处罚P,这时农户得到的报酬是I1-P。
农户观察到食品企业制定的合同(f,I0,I1,I1-P),只有当农户加入食品追溯体系后获得的期望效用U1大于或者等于未加入的效用时,农户才会选择与食品企业订立合约。因此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个人理性约束是:U1≥U0。
若个人理性约束满足,则农户接受食品企业制定的合同,并选择食品安全的努力水平e1,以此来最大化期望效用,如方程(2):
(2)
通过一阶必要条件来得到效用最大化水平时e1的内部解:
(3)
(4)
由前面的假设H″(·)<0,c″(·)>0,H′(·)>0以及事实u(I1)-u(I1-P)>0,可知(4)式分子、分母都为负,因此得到下面的结论:
(5)
由u′(·)> 0,得:
(6)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提高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性、增加对提供安全食品的农户的报酬以及加大对提供不安全食品的农户的惩罚力度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必要条件,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农户的隐匿行动,增加其生产安全食品的努力水平。但是对于农户来说,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所引致的更高水平的努力负效用需要食品企业通过支付更高的报酬来进行补偿。而农户对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报酬的预期又取决于对可追溯食品的价格预期、对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风险预期以及可能受到的惩罚预期。
(二)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激励因素分析
以上考虑的主要是影响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决策的经济因素。除经济因素外,根据农户投资决策理论,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影响农户参与农产食品追溯体系决策的激励因素还包括农户特征、相关行为和认知程度及外部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
(1)农户特征。包括被调查农户的年龄、教育水平、收入结构、生产规模等。
一般认为年龄越大的农户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倾向于采用传统技术,相反地,年轻的农户倾向于采用新的生产技术。但是另一方面,农户一般有比较强的规避风险、寻求安定的心理的特征,政府推行农产品生产追溯制度的建设,可以降低产品销售的不稳定性。农户年龄越大,农户寻求安定的心理也就越强,也就越可能参与或更愿意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年龄这个变量对农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意愿的影响并不确定。
在劳动力素质中,一般认为教育水平是影响接受新技术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假定农户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农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行为的重要个人特征。不同文化背景的农户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从理论上讲,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收集信息的能力越强,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更有可能,也更愿意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是一种利益诱导下的行为,农户收入是投资的直接动因,同时,农户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收入,这样,农户收入对农户投资双向制约[11]。因此,我们认为农户的收入结构会对其参与追溯制度的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非农收入占主体地位,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积极性就不会太高。
农产品经营规模对农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经营规模越大,农户进行某项投资的平均成本越小,投资越可能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同时经营规模大的农户为了提高声誉,扩大产品销售的市场,有可能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相关行为和认知程度。包括农户是否建立了农田档案、农户获得的蔬菜质量安全认证情况、农户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以及农户对食品追溯体系的认知程度。
农户生产过程中的田间档案建立情况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农产品田间生产档案记录的内容越详细,农户对农药化肥的特性和施用的要求越清楚,越有利于农户适应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各项技术要求,农户的参与意愿也就越强。
已获得蔬菜安全认证的农户,生产过程越规范,采用新技术的学习成本越小,越可能参与追溯体系。
农户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以及对食品追溯体系的认知程度这两个变量,反映了农户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农户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越高,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的需要也就越强烈;农户对食品追溯体系的认知程度越高,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技术要求、政策法规的了解也就越多,从而参与农产食品追溯体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经济因素。包括蔬菜种植的成本收益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惩罚力度、对加入食品追溯体系后的价格预期、风险预期。
农户种植蔬菜的成本收益率越高,其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新技术——食品追溯体系的可接受程度越高。食品追溯体系作为追踪食品安全问题源头、降低农户隐匿行动的重要工具,增加了对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人的定位和曝光能力,因此食品监管部门对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负责人的惩罚力度越大,农户越担心参与食品追溯体系后被曝光质量安全问题的危险性,致使其参与意愿下降。农户对可追溯食品的价格预期越高,越有可能加入食品追溯体系,而若对加入食品追溯体系的过高风险的预期,将使农户降低参与意愿。
(4)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化程度、支持政策和技术培训等。
组织化程度是影响农户参与追溯体系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决定了农户加入追溯体系后的产品价值实现,也紧密关系到其农业技术和知识的获得。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组织建立联系(口头或书面协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户面临的风险,可以减小自身力量薄弱的劣势,使农户利益得到保障。同时,产业化组织本身可能给农户提供的技术培训,减少农户所面临的技术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户参与追溯制度。
政府的支持可以表现为向农户提供食品追溯方面的技术培训、承担技术培训费用、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而且政府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发展,会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扶持作用,有利于增强农户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了解程度,减少农户在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过程中的投资。所以政府越支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发展,农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的行为及意愿也就越强。
三、样本资料来源及基本特征
2005年,北京市开展了自产蔬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针对北京市蔬菜产销的特点,以蔬菜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追溯实施主体,以大包装蔬菜产品和零售的小包装蔬菜产品为控制对象,分别对蔬菜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三个层次进行质量控制,同时生产与超市联动,共同开展追溯试点。本文选取北京市蔬菜产量较大且具备农户参与蔬菜追溯体系条件的区县大兴区、顺义区、通州、密云县、平谷区作为主要的调研地点,主要调查未参与蔬菜追溯体系的农户的参与意愿,调研共取得249户农户调查数据。
从表1被调查农户的个人特征来看:男性被调查者和女性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4.3%和35.7%。被调查农户的平均年龄为48岁,处在40岁到49岁年龄段的农户所占比例最高,为40.2%。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被调查农户占总样本的63.9%,具有小学文化水平和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户分别占22.89%和13.25%。53%的农户有非农收入,19.68%的农户曾得到信用社的贷款。被调查农户中从事蔬菜种植的最多有5人,最少有1人,2个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的占70.28%。蔬菜种植年限最长为30年,最短的仅1年,平均种植年限为10年。蔬菜种植面积最大达100亩,最小的仅有0.3亩,平均种植面积为4.5亩。全部被调查农户中仅有8户建立了农田生产档案,5户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没有获得任何食品安全认证的农户占70.28%。
表1 被调查农户基本统计特征
四、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激励机制的计量模型分析
(一)模型设置
结合上述理论分析结果,运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研究影响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因素。设如果农户参与农产食品追溯体系则y=1,否则y=0,则有:
其中p(y=1)表示农户参与农产食品追溯体系的概率;z表示农户参与农产食品追溯体系的概率比;xi表示影响农户参与农产食品追溯体系决策的各种因素。结合上部分的理论分析,模型中的自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表2 农户参与蔬菜追溯体系意愿的影响因素定义及预期作用方向
(二)回归结果及解释
本文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程度统计值如表3所示。根据% Correct、Chi-square值、H-L统计值的定义,可以知道北京市蔬菜种植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意愿的模型能很好的拟合总体样本数据,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很好的解释力,可以接受观测数据跟预测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的零假设。
表3 模型拟合程度
注:% Correct主要显示分组恰当的观察值所占的比例,这种分组是依据指定的预测准则和期望值进行的,分组恰当是指预测概率小于或等于指定的一个截断值(这里取截断值为0.5)且观察值y=0或预测概率大于截断值且y=1,否则为不恰当。分组越恰当,往往表明预测概率值与实际值(1或0)较为接近,所以分组恰当的观察值数越多,模型拟合越好。Chi-square值是wald检验的一个衡量指标,其零假设为估计系数为零,其相伴概率越小,拒绝零假设的可能性越大。H-L统计值的零假设是接受观测数据跟预测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相伴概率越小,拒绝零假设的可能性越大。
表4 农户参与蔬菜追溯体系意愿影响因素的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表4显示的结果,农户参与追溯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可归纳如下: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是否有非农收入、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不安全食品供应商的惩罚力度、风险预期、是否参加过技术培训、是否加入了产业化组织等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年龄、蔬菜种植面积、蔬菜种植的成本收益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价格、政府补贴等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截距项、教育水平、食品安全认证水平以及是否有农田记录等变量不显著,说明其对农户是否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影响较小。86.75%的被调查蔬菜种植者的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差别不大导致了其对农户是否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影响不明显。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仅有8个农户有农田记录,绝大多数农户没有农田记录使得这一变量对是否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影响不显著。农户种植蔬菜获得认证的等级与农户参与蔬菜追溯体系间有正向相关关系,但影响并不显著。获得蔬菜认证等级越高的农户,生产过程越规范,采用新技术的学习成本越小,对追溯体系关于生产过程规范的适应性也就越强,越愿意参与追溯体系。
除蔬菜种植面积、年龄等影响因素外,各显著变量对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意愿的影响方向与预期一致。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年龄的大小和农户参与蔬菜追溯体系的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年轻的农户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更愿意参与蔬菜追溯体系,而年龄越大的农户接受新事物,采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他们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技术,而不愿意参与蔬菜追溯体系。农户的蔬菜种植面积越大,其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意愿越小,说明农户对参与食品追溯体系后成本上升的担忧高于其蔬菜种植规模经济的增加。是否有非农收入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影响最大,农户有非农收入,将降低其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激励;其次为农户是否参与了产业化组织,如果农户参与了产业化组织,将激励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农产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而对于农户是否参与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农户加入产业化组织是其参与追溯体系的前提条件,同时农户加入产业化组织将提高其与市场交易主体的谈判地位,农户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将更加快捷,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洞察将更为敏锐,因此加入产业化组织是农户参与追溯体系的重要正向激励因素。农户对蔬菜质量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以及对食品追溯体系的认知水平越高,越能了解建立食品追溯体系的必要性和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重要性,进而越能激励其参与食品追溯。农户蔬菜种植的成本收益率越高,越能激励其参与追溯体系,从而确保销路,提高收益。可追溯食品的预期价格越高,越能激励农户参与追溯体系,而预期风险水平越高,将越成为农户参与追溯体系的负向激励。食品监管部门对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负责人的惩罚力度越大,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后,若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那么被曝光的几率也将越大,因此参与食品追溯体系的意愿越低。最后,农户是否接受了技术培训以及政府的补贴,将激励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因为接受了技术培训以及政府补贴的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更加容易,且强化了其对参与追溯后政府支持政策的预期。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提高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性、增加对提供安全食品的农户的报酬以及加大对提供不安全食品的农户的惩罚力度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必要条件。
第二,农户对蔬菜种植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信息较为关注,但对食品追溯体系的认知度较低,而已建立农田生产档案的更为鲜见。
第三,相对于“强制执行”,大多数被调查农户倾向于政府实行“自愿执行”的蔬菜追溯体系,59.44%的被调查农户愿意参与“自愿执行”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户愿意参与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好的产品价格必然高,获得丰厚利润”以及“产品销售渠道广,可以进入不同市场”。“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担心产品销路不好,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及“担心产量有所下降”则是农户不愿意参与追溯的三个主要原因。其中“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是农户最大的担忧,也是阻碍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四,农户对食品追溯体系的参与意愿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农户的年龄、是否有非农收入、蔬菜种植面积、蔬菜种植的成本收益率、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不安全食品供应商的惩罚力度、价格预期、风险预期、是否参加过技术培训、是否加入了产业化组织、是否接受过政府的补贴等。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给出一些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强农产食品追溯体系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加农户对食品追溯体系的认知,鼓励农户参与食品追溯体系,提高对已参与农户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其次,应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参与农产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在初期可以拿出专项建设资金支援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发挥产业化组织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第三,应强化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规制和惩罚力度,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监管水平,加强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第四,应培育可追溯食品市场,加强市场机制建设,实现可追溯食品“优质优价”,以市场机制拉动食品追溯体系的发展;最后,还应加强有关农产食品追溯体系相关法律的制定,以法律的形式规范食品追溯体系合同缔约方,降低或者分散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使农产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尽快走上规范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CASWELL J A.Valuing the Benefit and Costs of Improved Food Safety and Nutrition[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8,42(4):409-424.
[2] CASWELL J A,MOJDUSZKS E M.Using Informational Labeling to Influence the Market for Quality in Food Produc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5):1248-1253.
[3] HOBBS J E.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e Role of Traceability Systems[J].Agribusiness,2004,20(df4):397-415.
[4] LEE H, WOLFE M.Supply Chain Security without Tear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3,7(1):12-20.
[5] POULIOT S,SUMNER D A.Traceability,Liability,and Incentiv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90(1):15-27.
[6] WILSON W W.Costs and Risks of Conforming to EU Traceability Requirements:The Case of Hard Red Spring Wheat[J].Agribusiness,2008,24(1):85-101.
[7] RáBADE L A,ALFARO J A.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on Traceability Implementation in the Vegetable Industry[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6,12(1):39-50.
[8] BRIAN L B.Traceabi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eat Supply Chain:Implications for Firm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J].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2003,34(3):13-26.
[9] 周洁红,姜励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的农户行为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7,(2):118-127.
[10]杨永亮.农产品生产追溯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农户行为研究[C].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7.
[11]韩喜平.我国农户投资行为特征分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