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言的语篇分析
——以《伊索寓言》为例

2011-11-21

关键词:寓言寓意语篇

谢 君

(厦门大学 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一、引言

Swales[1]、Christie[2]、Martin & Rose[3]、Hyland[4]等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语类视为一种高度程式化的社会活动类型,其构成是某一话语社团里约定俗成的、为所有成员所接受的话语活动的样板。Hasan[5]认为一个语类的构成元素主要体现在:1)语类结构潜势的要素;2)主要的语义特征(semantic attributes);3)实现语义特征的词汇语法型式(lexicogrammatical patterns)。这三个元素使一个语类得以区别于另一个语类。

从教育儿童、启发智力这个目的来看,寓言、童话、童谣等属于相同的社会活动类型。Hasan在研究格林童话、约瑟夫·雅各布斯英国童话、伊索寓言以及其他一些育儿故事(nurserty tale)的语篇构成和词汇语法特征时,就把童话和寓言都归入育儿故事语类。同一语类下,话语发出者可能根据话语目的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社会地位、个性、态度等因素对话语结构和话语手段作出适当的调整(Hasan[5]、Hymes[6])。以寓言和童话为例,二者同属一个语类,但寓言侧重说理,而童话侧重叙事;寓言的读者偏向成人,兼顾儿童,而童话的读者以儿童为主,因此在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上,寓言语篇必然在语篇结构、语义和词汇语法特征上既具有和同语类下其他语篇相同的地方,也具有不同的地方。迄今为止,童话在功能文体学界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外的Propp[7]、Todorov[8]、Berger[9]、Courtes[10]都曾从叙事学的角度对童话故事的叙事结构及文体功能做了深入的研究;国内的廖益清、丁建新则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格林童话进行了文本分析[11]。而相比之下,对寓言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着这样的想法,笔者选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Aesop’s Fables全书共130篇伊索寓言为研究对象,以Hasan提出的育儿故事语类结构潜势为参照,考察伊索寓言语篇结构的具体实现及其各构成部分的词汇语法特征,试图发现寓言语篇的特征。

二、寓言的语篇构成

育儿故事语类的语类结构潜势是:

[(<场景设置>^)初始事件^]随后事件^最后事件[^(尾声)●(寓意)]

其中,圆括号之内的成分为可选择成分,也就是说,在某些育儿故事中可能缺失场景设置、尾声或寓意中的一项或几项;圆括号之外的成分为必须成分,缺少任何一项,故事将不完整;尖括号里的成分,其词汇语法实现可能融入到其他成分中;●表示其前后成分的顺序是可变的,但不能超过方括号所标示的范围;^表示其前后成分的顺序相对固定;箭号表示其下方的成分是可重复出现的。

语类结构潜势点明了寓言语篇的基本组成。下文将逐一考察寓言语篇场景设置、初始事件、尾声和寓意部分的语义、词汇语法特征。随后事件和最后事件的构成类似于初始事件,本文不一一赘述。

三、场景设置的语义、词汇语法特征

场景设置,顾名思义,介绍故事的人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人物的习惯以及人物所处的社会或物理环境等。针对育儿故事场景设置部分,Hasan总结归纳了五个语义特征及相应的词汇语法体现(见表1)[5]。

表1 场景设置语义特征及词汇语法体现

Hasan进一步区分了明显和不明显的场景设置、离散(discrete)型和融入初始事件型的场景设置。明显和不明显的场景设置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构成人物特殊化的词汇语法型式。如果人物以专有名词的形式出现,由于专有名词意味着这个人物已经为众人所知,更意味着其它相关文本的存在,就会造成人物特殊化失效,场景设置不再凸显。离散型和融入初始事件型的场景设置区分标准是场景设置中事件语义是习惯性的还是与特定情景相联系的。如果是后者,则为融入初始事件型场景设置。在育儿故事语类中,共有四种场景设置类型,即,明显且离散型场景设置,如“Once upon a time,there was a king who was fond of hunting…”;明显但融入初始事件型场景设置,如“An ant went to the bank of a river to quench its thirst…”;不明显但离散型场景设置,如“Tommy Grimes was sometimes a good boy,and sometimes a bad boy…”;不明显且融入初始事件型场景设置,如“Janet was looking in the window…”。

借鉴Hasan总结的育儿故事语类场景设置的语义特征,我们对130篇伊索寓言的场景设置部分做了分析统计(见表2)。

表2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伊索寓言》里,明显但融入初始事件型的场景设置出现频率最高,比如:(1)An Ass once carried through the streets of a city a famous wood Image,to be placed in one of its Temple.As he passed along,the crowd made lowly prostration before the Image.(The Ass Carrying the Image);(2)Two Men,one who always spoke the truth and the other who told nothing but lies,were traveling together and by chance came to the land of Apes….(The Apes and the Two Travelers)。明显且离散型的场景设置仅为6例,如:(3)A father had one son and one daughter,the former remarkable for his good looks,the latter for her extraordinary ugliness.(The Brother and the Sister);而不明显且融入初始事件型的场景设置也只有12例,如:(4)The Lion and the Fox went hunting together.(The Ass’Brains).

从数据上看,《伊索寓言》中明显的场景设置出现频率远高于不明显的场景设置的出现频率(比例为118∶12),因此寓言语篇场景设置的语义特征鲜明地体现为:人物特殊化、非人物化和时间距离。在词汇语法上首先表现为an ant,a traveler等由不定冠词修饰的表事物的名词的使用,有效暗指了与该事物相似的其他事物的存在。这种被特殊化和未被特殊化的实体之间形成的对比既突出了个体又体现了类属,有助于寓言说理的进行。其次,第三人称的使用,使得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眼光来叙事,显得冷静、客观、可靠[12],而且这种叙述方式可以通过杜撰的虚拟角色,假借原野的动物、空中飞鸟、林中之树或森林百兽之口,把叙述者的意图巧妙地隐藏起来,让读者接受忠告而又不觉得有忠告者存在[13],在不觉之间引导读者,唤起他的同情或激起他的义愤;第三,通过动词过去时态及时间状语long ago等对“过去”的利用则将叙事从现在、从读者、听众或讲述者的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成功地使故事虚构化。将故事置于一个虚构的世界,一方面可以避免教训或责备过于直率[13],另一方面,故事中虚拟的人物和事件使人们心理内部过程被外化,于是变得可以理解[9],进而帮助人们通过故事进行思考。这三类语义特征及对应的词汇语法的使用为《伊索寓言》很好地构建了一种符合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叙述方式。不过,在《伊索寓言》里,我们注意到有少数篇章的人物使用了定冠词修饰的表事物的名词,例如(4)。这种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类人物之间的互动基本基于各自类属的属性,而它们的属性通常鲜明且广为人知—比如无论在故事里还是在读者的认知中,狮子总是凶猛的,狐狸总是狡猾的,驴总是愚蠢的,猫和老鼠自古就是天敌,因此加了定冠词的the Lion、the Fox等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原型(prototype),不妨碍读者将其解读为该类人物整体属性的刻画,从而也间接具备了借此喻彼的功能。

表2还揭示了《伊索寓言》中融入初始事件型场景设置的出现频率远高于离散型场景设置的出现频率这一现象(比例为123∶7)。不仅如此,对比廖益清、丁建新对童话语篇结构的调查结果,我们还发现,在出现频率这一指标上,童话中融入初始事件型的场景设置却远低于离散型场景设置。寓言和童话在场景设置的类型选择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为什么寓言的场景设置更为隐性呢? Hymes针对言语行为模式曾提出了著名的SPEAKING模式[6],旨在说明成功的言语行为发出者应该根据言语行为的目的、背景、对象采用相应的言语行为次序、言语基调、言语方式,并遵守一定的言语规范和体裁。著名的德国文艺批评家Lessing对寓言的定义是: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遍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14]39。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寓言这一言语行为的目标指向“述理”,而非简单的故事讲述,寓言作家是为了讽刺、劝说、引导世人而编纂故事。他们以人或动物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其特殊的甚至反常态的活动来承载一定的教训或哲理,因此寓言是为哲理而艺术的。寓言的哲理性本质不仅决定了它的故事不可能也无需像童话那样在情节铺垫、人物背景等方面极尽细致周全之能,同时也决定了它的讲述对象倾向于成人,因此所采用的语言也无需繁复的渲染,故事情节也只需简短精练、点到为止即可。可以说,寓言的创作目的和服务对象共同决定了寓言场景设置多以和初始事件融为一体这一最简化的语篇形式出现。虽然,这种形式似乎不太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但幻想、夸张、和拟人等其他惯用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寓言具备了幽默、风趣、诙谐的特点,为儿童们喜闻乐见,于是有些寓言,比如《伊索寓言》,仍然渐渐地成为了儿童文学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归属了育儿故事语类的寓言依旧鲜明地保持着其固有的语篇构成特征。

四、初始事件的语义、词汇语法特征

(一)初始事件的语义特征

Hoey认为叙事的开篇通常都有“场景设置”[15]。但是“场景设置”这个概念的理解似乎因人而异。Hasan就与Labov等人在此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Labov将故事开篇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部分称作orientation,即所谓的“场景设置”[16];而Hasan认为这一部分应细分为两个概念,一个是placement,即场景设置,针对叙事整体而言,主要交代所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范畴、故事主人公的习性等,另一个是初始事件的frame,即框架,是针对初始事件而言的[5]。框架之于事件正如场景设置之于整个故事,它主要交代特定时间框架下冲突发生时的人物状态或冲突产生的背景。以(2)为例,“…one who always spoke the truth and the other who told nothing but lies…”描述的是两个旅行者的性格特征,属于整个故事的场景设置,而“Two Men,…were traveling together”交代的是误入猴子的地盘这个冲突产生时主人公的状态,属于初始事件的框架。我们倾向于采用Hasan的划分方式。

经考察发现,《伊索寓言》中,场景设置为离散型的故事,通常以诸如one day,after a time,one evening这样的时间附加语实现到初始事件的过渡;而场景设置为融入型的故事,则通常以独立出现的点式(punctiliar)动词(无表示习惯或经常性语义的情态动词、时间附加语或条件表达式修饰)标志事件的开始。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可能构成初始事件的框架,也可能是初始事件中推进情节发展的主要动作。全书130篇故事中,122篇故事的初始事件以框架开始,8篇故事的初始事件以主要动作开始;绝大多数框架与主要动作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关系。以(1)为例,其中“An Ass once carried through…in one of its Temples.“就是初始事件的框架,“the crowd made lowly prostration before the Image”是初始事件中的主要动作,与框架构成先后关系。直接以主要动作开始的初始事件,如(5)A Crab said to her son,“why do you walk so one-sided,my child?”(The Crab and Its Mother)。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寓言故事初始事件中框架的出现频率高达93.8%,这也间接印证了Hoey认为大部分叙事的开篇都有所谓的“场景设置”(大部分实则为框架)的说法。从初始事件的构成可以看出,该部分的语义体现为冲突发生的实时背景和代表冲突产生的第一个动作。

(二)初始事件的词汇语法特征

对于初始事件的词汇语法特征,我们着重从小句的主位和小句间的衔接进行考察。

我们知道,句子的主位只有一个成分充当,这个主位就是简单主位[17:40]。充当简单主位的成分可以是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副词词组、介词短语、小句,如下列各句话的划线部分:

(6)A Traveler hired an ass to convey him to a distant place.(The Ass and His Shadow)(名词充当主位)

(7)Slowly it fluttered down to the earth,with its life-blood pouring out of it.(The Eagle and the Arrow)(副词充当主位)

(8)In the wintertime,a dog curled up in as small a space as possible on account of the cold,determined to make himself a house.(The Dog’s House)(介词短语充当主位)

(9)When the master saw this he put a halter on him at once.(The Ass and his Purchaser)(定式小句充当主位)

(10)Fearing for their lives,the mice kept themselves close in their holes.(非定式小句充当主位)

(1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The Dog and the Wolf)(wh-词充当主位)

如果充当主位的成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构成,那就是多重主位,如下列句子中的划线部分:

(12)…,and while the men fought,the ass galloped off.(The Ass and His Shadow)(语篇主位+定式小句充当的经验主位)

(13)Then the ass,seeing all these things,changed his mind.(The Ass and the Charger)(语篇主位+名词充当的经验主位)

(14)Sir,I wish you would do me the favor of going around to the hollow trunk below me.(The Dog,the Cock,and the Fox)(人际主位+名词充当的经验主位)

全书初始事件部分共864个小句的主位类型的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

表3

我们发现551个由词或词组充当的简单主位中,共有471个主位成分是由表示人物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的,如例(6),比例约为所有小句类型的54.5%。“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充满形象的故事可以帮助儿童构建一个直观的认知世界;从语篇角度来讲,频繁使用故事角色做主位,可以构成已知信息——新信息的不断重复的模式,符合儿童探索未知世界的思维方式。”[18]Kamiloff-Smith’s在研究儿童叙事能力的时候发现,六岁的儿童在叙事时就已经开始倾向将故事的主角放在句子的首位,也就是功能语法中主位的位置[19]。Gillian Wigglesworth通过实验考察儿童叙事能力习得的时候进一步发现,六岁到八岁的儿童在讲述故事第二个角色的时候习惯使用名词词组,而不善于使用代词[20];尤其当这个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处在比较主动的位置时,儿童通常习惯将其放到句首,于是就出现故事的两个角色轮流出现在句首的情况。这两个实验结果从侧面证明了寓言中小句主位多数由表示人物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是符合儿童对叙事的认知能力的。

此外,在64个充当主位的定式小句中,有37个定式小句是时间状语从句,由诸如when,while,as等词引导。而在206个多重主位中,180个多重主位包含表时间或因果的语篇主位,如and,but,so,at last,then,but then,but soon,and at last等。时序-因果关系是西方叙事最基本的构成关系。诸如and,then等这样的接续词可以表示一系列连续不断发生的事件;而诸如while,when,after,before,until等时间连词则表示同时发生、前后顺序可调换或时间重叠等复杂的时序关系。Clark、Jacobs和Hicks等人的相关调查还表明西方儿童早在五岁时就已经会使用连词来展现事件的时序性和因果关系[21]。因此,寓言初始事件中的小句在主位类型的选择上,不仅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也有效地衔接了语篇。

Halliday认为小句间的衔接主要有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手段,其中语法衔接包括照应、省略、替代、连接成分,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性和搭配[17]。《伊索寓言》中主要的衔接手段为:(i)照应中的回指,如A bear boasted very much of his philanthropy,saying that of all animals he was the most tender in his regard for man,for he had such respect for him that he would not even touch his dead body.(The Bear and the Fox)其中he和his分别回指前文的熊或人;(ii)连接成分,如前文提过的and,but,then等连词;(iii)词汇重复,主要体现在表人物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的反复出现。值得注意的是,Gillian Wigglesworth发现儿童直到八岁左右才逐渐开始意识到回指在构建语篇连贯方面的重要性,并尝试区分不同的回指[20]。可见回指的频繁使用并不符合儿童对叙事的认知能力。这也可能是寓言语篇和其他育儿故事语篇的差异之一。

五、尾声的语义、词汇语法特征

尾声是叙事性文艺作品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以交代人物的归宿、事件发展的远景或表现作者的一些思想愿望。Labov在他提出的叙事结构模式中,认为尾声的叙事功能在于标志故事结束,并把听众带回他们一开始进入叙事世界的那个点,常采用的语言形式是一些无明显时间标志的总结性话语[16]。我们知道,由场景设置部分进入初始事件部分的重要指征是事件语义从习惯性的事件进入某特定情景下的事件。那么,相对应的,由最后事件进入尾声的语义指征则应该是从某特定情景下的事件返回到习惯性事件。以此为出发点,我们考察了《伊索寓言》中130篇寓言故事的尾声部分(见表4)。

表4

表4的数据反映了《伊索寓言》在语篇结构上的一个鲜明特点,即绝大多数故事没有尾声。而这个特点恰恰又与绝大多数童话有尾声构成了对比[11]。这一现象也是由寓言的本质决定的。Lessing在《论寓言的本质》中提到:“叙述诗和戏剧的情节,除了诗人贯穿在情节的意图外,必须具有一种内在的属于情节本身的意图。而寓言的情节却并不需要这种内在的意图;它只要能使诗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很够了。”狐狸骗到乌鸦嘴里的肉,至此,寓言的情节就完成了,人们没有必要再继续看到狐狸吃吞骗来的肉时的得意情景和乌鸦受骗后的哀伤和悔恨。乌鸦受骗这一情节已经完成了寓言贯穿在其中的意图,已经使人们形象地看到了一个有关虚荣的道德教训,目的已经达到,继续下去的情节是和寓言无关的[14]37。因此寓言中所包含的故事不像童话、神话那样总是有因有果,相反,大部分是无因无果的。

《伊索寓言》里的尾声如:(15)…The Ass resolved that he would live only upon dew,and in a short time died of hunger.(The Ass and the Grasshopper);(16)And thus they both,along with their families,perished from hunger,and afforded ample provision for the Cat and her kittens.(The Eagle,the Cat,and the Wild Sow);尾声共同具有的语义特征是描述了距离故事发生一定时间之后的情景或人物长期所处的状态。词汇语法方面,表现为使用时间附加语in short time,henceforth等来实现特定情景到非特定情景的跨跃,或perish,repay等在语义上表示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之后才能实现动作结果的动词。由此,我们认为寓言尾声的词汇语法型式多为诸如ever since then,after that,henceforth,never等时间附加语的使用,以及表习惯性状态或动作结果在一定时间距离之后得以实现的动词短语的使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尾声通常是离散的,不会融入到最后事件中。尾声为了交代人物归宿或事件发展远景,其语义必然要体现为一定的时间距离或一般性事件,因此无法在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最后事件中实现。

六、寓意部分的词汇语法特征

寓言的最后一部分通常是一段教训话语,人们称其为寓言的灵魂部分,又称为点题话、寄寓于言的言者,或教训总结等[14]81。对《伊索寓言》的寓意部分的调查显示(见表5)。

表5

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寓言都有独立的寓意部分,但总体上说有独立寓意部分的寓言故事在数量上还是多于寓意融入故事整体的寓言故事。Townsend提到寓言的寓意或教训应当十分明显,每个读者看过,都必然会有无可争辩的相同理解。“寓言诗往往采用卒章明志的写法,最后一段点明寓意,如果点得没劲,便成蛇足,不如不点;如果点得有劲,把诗的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能震动读者的灵魂”[22]。画龙点睛的寓意部分可以很好地实现寓言传达哲理教训的作用,因此也是寓言较常采用的形式。不过有时某些寓言故事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与欣赏时领会到很多东西,甚至超出原作者所赋予它的寓意,如果作者直白地点出寓意,反而有可能束缚了读者的想象。把寓意蕴含在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独立的寓意部分有助于儿童读者的阅读,而融入型的寓意部分更适合于成人读者。这或许是寓言语篇与其他育儿语篇的又一差异。下文仅讨论离散的寓意部分的语义和词汇语法特征。

《伊索寓言》的离散寓意部分的语义特征集中体现为:道德经验总结和劝告两种。例如(17)False confidence often leads into danger.(The Ass,the Cock,and the Lion)为道德经验总结;(18)Be on guard against men who can strike from a distance.(The Bowman and the Lion)为劝告。

Halliday认为言语交际的实质就是交换,交际者或是给予或是需求,所交换的或是物品、服务或是信息;表现出来的言语功能为“提供”、“声明”、“命令”或“问题”;这四项言语功能对应的预料回应是“接受”、“执行”、“认可”、“回答”。语义体现为道德经验总结的寓意部分,性质为作者给予信息,言语功能为“声明”,预料的回应是读者的认可;语义体现为劝告的寓意部分,性质为作者求取物品、服务,言语功能为“命令”,预料的回应是读者的执行。人际言语功能在词汇语法上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情态和意态)体现。《伊索寓言》中寓意为道德经验总结的共82篇,寓意部分语气结构全部为主语+限定词,体现为陈述句,如例(17);寓意为劝告的共7篇,语气结构为两类:一类为只包含剩余成分,如例(18),或只包含限定成分,都体现为祈使句;另一类以陈述句形式出现,仅有两例,分别是In avoiding one evil,care must be taken not to fall into another.(The Doe and the Lion)和 If words suffice not,blows must follow.(The Farmer and the Cranes)。Halliday指出,虽然命令常由祈使句体现,但也可由含意态的陈述句体现。我们知道在“声明”和“问题”两个言语功能中,情态表达讲话者的意见,表示不同量值的概率和频率。但是即使是高量值的情态词(如certainly,always)也不如极性形式肯定。调查显示,以陈述句形式出现的表道德经验总结的82例寓意部分中,情态为极性肯定的共63例,比例为76.8%;含有表中、高量值概率、频率的情态词或情态助动词的(如will,must,often,always)共14例,占15.6%;含有低量值的情态词或情态助动词的(如may,likely)共5例,占6.1%。类似的,“提供”和“命令”两大言语功能中,意态表达义务和意愿,也具有不同的中介值量。在表劝告的7例寓意部分中,4例意态为明确的归一性,如例(18);3例使用了高量值的情态词never,must。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寓意部分的词汇语法特征有两大趋向:语气结构多为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情态体现为高归一性或高量值情态。

Halliday认为情态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取向: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客观[17]358。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都是隐喻性的,即由小句来表达,如I think…,I want…;非明确主观取向和非明确客观取向则是非隐喻性情态,由情态助动词或情态词表达[17]123。《伊索寓言》中的离散型寓意部分的表达都呈现出了非明确主观或非明确客观的取向。这样的词汇语法特征既体现了作者作为旁观者的在场,又将作者作为忠告者的优越感隐藏起来,既降低了主观性,又避免寓意的绝对真理化,使读者在接受忠告的同时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

七、结语

语类是围绕特定目的进行的一个社会活动类型。语篇是语类的具体体现,语义和词汇语法型式是语篇的建筑材料。同属一个语类的语篇,除了具有该语类所有语篇的共性之外,也可能因创作目的、使用对象、创作背景等因素而形成特有的风格。对《伊索寓言》中130个语篇的分析表明,寓言语篇既具有与其他育儿语篇类似的语篇结构,同时在各结构成分出现的或然率、语义和词汇语法特征上又体现出自有的特点。由于本文语料仅限于《伊索寓言》,如果能以更大的语料为研究对象,考察结果将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 SWALES 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 CHRISTIE F,MARTIN J R.Genre and Institutions[M].London & Washington:Cassell,1997.

[3] 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2003.

[4] HYLAND K.Metadis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ontinuum,2008.

[5] HASAN R.The Nursery Tale as a Genre[M]∥In Cloran,C.,Butt,D.& Williams,G.(Eds),Ways of Saying:Ways of Meaning.London:Cassell,1996:51-71.

[6] HYMES D.Models of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al Life[M]∥In J.J.Gumperz and D.Hymes(Eds),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2.

[7] PROPP V.The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28/1968.

[8] TODOROV T.The Two Principles of Narrative[M]∥In Genres in Discour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9] BERGER A A.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Media and Everyday Life[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7:90.

[10]COURTES J.Introduction à la sémiotique narrative et discursive[M].Paris:Michel Hachette,1976.

[11]廖益清,丁建新.体裁结构潜势、语义特征与语法体现——格林童话的首尾研究[J].外国语,2007(4).

[12]申 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7.

[13]TOWNSEND G F.Aesop’s Fables[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4]吴秋林.寓言文学概论[M].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15]HOEY M.Textual Interaction[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1.

[16]LABOV W.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M].Oxford:Blackwell,1972.

[17]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40.

[18]陈建生,谭青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寓言体儿童故事《小鸟与大熊》[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19]KAMILOFF-SMITH A.The Grammatical Marking of Thematic Struc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Production[M]∥In W.Deutsch(Eds),The Child’s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London:Academic Press,1981.

[20]WIGGLESWORTH G.Children’s Narrative Acquistion:A Study of Some Aspects of Reference and Anaphora[J].In First Language(10),1990.

[21]HICKS D.Narrative Skills and Genre Knowledge:Ways of Telling in Primary School Grades[J].In Applied Linguistics(11),1990.

[22]马 达.http:∥www.zgyyjy.com.cn

猜你喜欢

寓言寓意语篇
美好寓意品芝麻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盛放的寓意
寓言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模仿老鹰的乌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