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时光那些人
2011-11-21编辑
文/张 涛 编辑/任 红
赫连勃勃与海宝塔
海宝塔又称赫宝塔、黑宝塔,俗称北塔,历代多次翻修,已不是最初的模样。海宝塔相传为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国主赫连勃勃所建。人们按图索骥,也只有“黑宝塔,赫连勃勃重修”(《朔方新志》)“盖汉、晋间物矣”(《乾隆宁夏府志》)的语焉不详。
参照历史关于大夏王赫连勃勃生性残暴的生平记载,不免让人疑窦丛生。这样的暴君是信佛向善之人吗?
五代十六国时期,狼烟四起。赫连勃勃带着队伍穿越边塞大漠,卷起阵阵风尘。伴随庞大前秦帝国的解体,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混乱的阶段。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不可避免地成为各路诸侯起家的摇篮,同时也是无数生灵的埋骨之地。
赫连勃勃为匈奴单于冒顿的后代,其父叫刘卫辰。公元391年,刘卫辰驻屯代来城,并以此为据点,不时侵犯北魏。北魏派人自五原金津渡河,一路攻打到了代来城。刘卫辰单骑出走,为部下所杀,换了400万牛马的奖赏。
赫连勃勃则逃亡到鲜卑族薛干部落。头领的兄长叱干阿利阻谏要网开一面。头领不答应,叱干阿利便买通押解劲勇,放了赫连勃勃。后赫连勃勃一路逃到后秦姚兴统辖的高平,高平公没奕于见他“器识高爽,风骨魁奇”,便将女儿许配给他。赫连勃勃以女婿的身份,以安北将军、五原公的名号协助岳父镇守高平。
成吉思汗的遗言致使党项族几乎灭绝。从此,这个曾经恢弘一时的游牧民族在战火纷飞中消失于历史长河,成为后人探踪寻访的目标。图为莫尔道嘎小镇龙岩山上的成吉思汗骑马射箭雕塑。摄影/刘兆明/CFP
海宝塔又称赫宝塔、黑宝塔,俗称北塔,历代多次翻修,已不是最初的模样。海宝塔相传为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国主赫连勃勃所建。摄影/吴吕明/CFP
赫连勃勃雄略过人,有攻必克,在高平公手下效力十多年。后秦主姚兴的弟弟观察到赫连勃勃的野心,提醒姚兴:“赫连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陛下宠遇太甚,让人不解。”而姚兴却说:“赫连勃勃有济世之才,就是与之共分天下又有何不可?”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得知后秦打算要与北魏通好,立即起兵叛变,扣押了河西鲜卑贡奉的八千匹骏马,召集三万余众,以狩猎为名,袭杀岳父没奕于。此后,赫连勃勃称雄漠北,正式割据政权,建立了大夏国。
如果银川北郊海宝塔确为大夏王赫连勃勃所修,应建于何时?出于何种目的修建?我们有两种推论:
其一:海宝塔修建于大夏政权建立前,是后秦主姚兴主张所建。十六国时期佛教已然盛起,姚兴是个忠实的佛教徒,致使国民“事佛者十室而九”,作为属下的赫连勃勃极有可能在他的授意下建立佛塔。
其二:海宝塔修建于大夏政权建立后。在大夏政权统治宁夏期间,战争不断,民怨累积。大夏王在饮汗城北重修佛塔,一来显示大夏政权的实力;二来借用向佛向善的仁慈手段安民。
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
落日时分,风沙荡起阵阵尘烟,黄河在余辉里发出咆哮,仿佛千军万马掩杀而来。伫立兵沟断崖边,心如潮涌。
公元前215年,大秦帝国初缔造,西北边陲便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大举南侵的消息。《史记》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戎狄,收河南地”。
然而,一些史料却提供了另外的证据:先秦时期,宁夏平原本为西戎人的故土,他们在河套及其以北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徙的生活。后来,西戎被秦灭,部分西戎人北逃匈奴。也就是说,这场争夺宁夏平原的战争,并不是秦国驱赶侵略者的卫国之争,而是扩土封疆的侵略战争。
蒙恬初战告捷。他采取了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为主的进攻方式。《史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
公元前214年,蒙恬与匈奴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争战厮杀,使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被彻底击溃。史书上记载,蒙恬“却匈奴七百里”,收取宁夏平原,控制了阴山一线要地。西汉贾谊在《过秦论》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之后中原再次陷入大乱,匈奴尤不敢深入汉境,便是与此战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将“北逐戎狄”看作是蒙恬骁勇的战绩,那么浑怀障则是蒙恬巩固国防的证据。
作为宁夏出现较早的军事建筑,浑怀障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唐朝年间,灵武县迁至胡地城,浑怀障被废弃。之后,历经朝代更迭,加上自然侵蚀,浑怀障具体地理位置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了。
有人推测,当年的浑怀障可能被黄河淹没。黄河数次改道,两岸地貌变化巨大,浑怀障极有可能消失在黄河改道中。也有人推测,浑怀障可能被风沙掩埋,兵沟地域沙丘较多,风沙流动较大,常年北风吹拂,沙埋城池很有可能。后来,人们通过发掘兵沟汉墓,似乎证实了浑怀障具体位置的方向,经过史料参考和对这里千年地理变化的分析,初步推断浑怀障的位置在汉墓附近的平罗陶乐镇西南。
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公元前214年,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后,继续坚守边陲,在宁夏平罗南部建立“浑怀障”,屯兵戍边。并根据“以险制塞”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与百姓共筑长城,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以北的防护城墙连接,重新加以整修、加固,建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长城。
西夏历代统治者的雕塑。摄影/高峰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县,统属九原郡,建立了一系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2年,发遣3万多名罪犯至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加强军事后备力量。此外,蒙恬派人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浑怀障建成多年后的西汉,美女王昭君远嫁匈奴路过此地,在浑怀障度过了一个夜晚。这个夜晚之后,这位清丽的美女饮下一杯挥泪酒,负命而去。
李元昊的前朝旧事
银川城西三十公里,莽莽贺兰山笼罩在夕阳余辉中,一座陵墓傲然挺立,据说它是一代帝王李元昊的埋身之所。
李元昊是党项族后裔,为夏国王李德明之子。他素喜白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箭,出行常常带百余个骑兵,胯下骏马,前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伞盖相随,左右簇拥,煞是好看。
李元昊幼年不仅好读诗文,更对兵书手不释卷,尤其倾心于治国安邦的著作。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称帝。
由于多年一直对邻国宋、辽称臣的缘故,这个新生国家,起初并未赢得宋、辽两国的认可。但在与宋、吐蕃、回鹘作战中,李元昊调动各种力量,善用谋略取胜。每战或诱降,或诈降,或离间,或偷袭,或设伏,将兵法战术运用娴熟自如。连续的胜利使降城一个个写入西夏版图,西夏所控制的领土已经“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事实上已形成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庞大的领域主权使宋不得不承认李元昊西夏国主的身份。
银川城西三十公里,莽莽贺兰山笼罩在夕阳余辉中,一座陵墓傲然挺立,据说它是一代帝王李元昊的埋身之所。摄影/张晓理/CFP
左:李元昊规定西夏国内所有艺文诰牒,一律都用新制西夏字书写。由于李元昊的大力提倡,上自官方文书,下至民间日常生活,西夏文得到了大力推广。图为西夏文物《西夏文残碑》。摄影/董金林/CFP
右:连续的胜利使降城一个个写入西夏版图,西夏所控制的领土已经“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事实上已形成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庞大的领域主权使宋不得不承认李元昊西夏国主的身份。图为《大敦煌》剧照,唐国强饰演西夏王李元昊。摄影/熊涛/CFP
党项族历来以畜牧业为其经济基础,李元昊广为吸收中原先进的经济体制,改变西夏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他在古渠基础上修筑了由青铜峡至今平罗县境长达200余里的水利工程——昊王渠,使兴庆府周围成为西夏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并在国家机构中设置农田司管理农业。
频繁的战争会大量消耗和损失牲畜,没有畜牧业的发展难以维持。在攻占了自古即有“畜牧甲天下”之称的河西走廊甘、凉地区后,李元昊大力发展畜牧业,著名的“党项马”及其他牲畜和畜产品便是党项族与汉族互市的主要商品。
为对抗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汉族文化,李元昊命开国重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后世称为善书。李元昊规定西夏国内所有艺文诰牒,一律都用新制西夏字书写。由于李元昊的大力提倡,上自官方文书,下至民间日常生活,西夏文得到了大力推广。
李元昊对党项民族受唐宋影响的礼乐制度十分不满。他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的标准,认为唐宋以来的中原礼乐过于繁缛,不适合于党项民族的习惯,于是“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简化了礼乐制度。
为了强化民族意识,李元昊还抛弃了唐、宋王朝赐封给其祖的李姓、赵姓,改姓嵬名,称“吾祖”。“吾祖”意为“青天子”。元昊认为祖宗是鲜卑拓跋,为了怀念祖先,保持旧俗,率先剃光头,并穿耳环戴重饰。同时,强令部族男性一律“秃发”,且限期三日,有不服从者,就下令处死。
蒙恬根据“以险制塞”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与百姓共筑长城,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以北的防护城墙连接,重新加以整修、加固,建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长城。图为贺兰山古长城关隘。摄影/张波/CFP
成吉思汗与中兴府
翻开宁夏的史册,蒙古军在对西夏的六次进攻中,三次围攻中兴府,使中兴府成为战争中瞩目的焦点。
成吉思汗为何誓攻中兴府?这个话题要从李元昊之父李德明定都说起。
史书这样记载:1017年,有人见到怀远镇北的温泉山(今贺兰县暖泉以西的贺兰山)有龙出现,便上报告李德明,李德明认为这是祥瑞之兆,派人祭祀,而后将都城由灵州迁都怀远镇(今银川市),并更名兴州。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时,又将这里更名为兴庆府。1025年兴庆府再次更名为中兴府,俗称东京。
贺兰山真有龙出现吗?李德明是为祥瑞之兆而迁都吗?后人认为,李德明以祥瑞之兆迁都不过是敷衍邻国宋、辽的借口。
迁都怀远有几大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所处的银川平原“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是西北地区当时的交通要道;从军事形势看,西夏原根据地东南为宋朝领土,东北为辽国领土,不但发展受限,而且容易受到军事威胁,而西边的怀远镇地域广阔,水草肥美,距离宋辽疆土较远,更适应西夏军事实力的发展;从经济环境上看,怀远镇汉源古渠道的引黄,使农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牧场,适于居住和建都;从居住环境来看,怀远镇在后汉时期已经有人居住,隋唐以后党项、吐蕃等民族的大量迁入,促进了地域繁荣,李德明之父李继迁攻取灵州时曾“尽驱居民城外”,数万百姓“皆徒依怀远”。
也正是因为怀远镇在军事、交通、农业等方面占有的绝对优势,才使成吉思汗窥视已久。成吉思汗曾经对人说:“人生最大的快慰在于战胜,在征服敌人,在追逐他们,在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所爱者哭泣,骑他们的马,搂抱他们的妻子。”
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第一次率军入侵西夏,借口追击逃入西夏的克烈部首领亦刺哈桑昆。这是一次试探性进攻,一路凯歌,掠夺而归。
在成吉思汗看来,西夏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与蒙古军抗衡。1209年,成吉思汗预谋侵占金国,为防止金国近邻西夏援助,对蒙古军造成威胁,他决意先征服西夏,将物丰地饶的西夏国作为战备供给之地。
金国与西夏相邻相依,两国的国主都没有认识到彼此间的唇亡齿寒。蒙古军队攻下三关口,第一次围攻中兴府,采取引水灌城的战略。虽然最后因堤决反而被淹退兵,但在这场战争中,西夏向金国求援,却遭到了金国的拒绝。这使得西夏国君襄宗李安全改变了依附金的政策,转而依附不断强大的蒙古军。他发动了对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令彼此的实力大大削弱。
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黄河渡口晚景。浑怀障就坐落在陶乐县内。摄影/刘亚中/CFP
西夏政权的没落令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了极点。李安全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民间怨声载道。然而,李安全依附蒙军抗金的做法并没有带来西夏与蒙古的友好,成吉思汗食骨思髓,不满足仅仅抢夺粮草,而是想把西夏的沃土良田完全纳入囊中。
1227年,成吉思汗再次大举进攻西夏,围困中兴府。同时,又分出一路大军去攻打金国。六月,宁夏已经十分燥热,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避暑时意外身亡。他最终没能看到蒙古大军踏平中兴府。
史载,横扫千军的成吉思汗受不了西夏久攻不破带来的奇耻大辱,留下遗言,要求蒙古军队攻克西夏后屠城。他的这个决定令西夏遭到了没顶之灾。
西夏军队最终未能阻挡蒙古军强悍的侵袭。当时中兴府粮尽援绝,又发生了地震,瘟疫流行。西夏最后一个国君李晛见回天无力只得投降。然而,蒙古军复仇之念迫切,当场杀死李晛,西夏国也遭到火烧连营几十天的灾难。
成吉思汗的遗言致使党项族几乎灭绝。从此,这个曾经恢弘一时的游牧民族在战火纷飞中消失于历史长河,成为后人探踪寻访的目标。成吉思汗也命丧宁夏大地,完成了征战大王的历史使命。
公元13世纪,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元朝的史家们奉命修著《宋史》、《辽史》、《金史》,给人以三朝皆是“正朔”的感觉,却未把西夏当成一个“国家”来修。人们猜测,这与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时病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