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阅读的若干热点冲撞

2011-11-21

图书与情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电子图书阅读器电子书

张 洁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顾晓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1 前言

早在公元前3300多年,古埃及人就用墨水在莎草纸上书写。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古埃及的书记员曾这样吟诵:“是读书人把他的故事传扬”。在他们的心目中,“阅读”就是“朗诵”。[1]5000多年过去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已完全不同,从甲骨、竹帛到比特,阅读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历史。从西方的贵族阅读和宗教阅读、中国的“不为功名不读书”到现在的信息过载,以至于信息焦虑,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爱泼斯坦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被阅读所塑造的。”

自从Michael S.Hart于1971年在古登堡计划中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图书以来,40年过去了,人类文明成果展现的载体已经从传统的纸质悄然进入到了数字化平台,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阅读已经不再囿于图书及文字,而是多平台、多资源类型的展现。

2 数字阅读的兴起

从家用电脑到移动终端,阅读的平台在近十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十年。人们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当手机、PDA、PSP、MP4等移动终端慢慢成为人们进行数字文档阅读的载体后,基于电子墨水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器出现了。2007年11月,美国亚马逊公司发布了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后,阅读器成为新兴产业,所以有人将2007年称为电子书阅读器元年。

2010年4月,苹果公司推出了平板电脑iPad,引发了购买狂潮,80天内售出了300万台。iPad内置iBooks应用程序,用户可以从其网上书店下载电子图书进行阅读,同时还有包括Kindle等多款可选的应用程序用来阅读。

这一切都是技术带来的革新,当我们在家用电脑上阅读文献的时候,有人说那种正襟危坐的感觉不是阅读的感觉,没有体验到捧着书本阅读的随意和方便,于是移动终端出现了。经过十多年的技术发展,在近三年内以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达到了一个突破性的变化。

从传统的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除了介质的变化、平台的革新、传播方式的扩展之外,最具有突破性的是提供给我们资源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网络游戏、网络动漫、博客、播客等。

从文本呈现到多媒体的形式展现资源内容,阅读的方式表现为多元化态势。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逐渐改变。比如数字杂志发行商Zinio推出了针对iPad的多种电子杂志,在这些电子杂志中,既有文本文章,也有音视频及图片。[2]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样式也发生了改变,比如美国的Vook公司已经与25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媒体电子图书,[3]在传统图书的电子版基础上嵌入了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除了能够展现更多的内容,还可以作为增值内容而获得额外的收入。

3 数字阅读的若干热点冲撞

3.1 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王余光、汪琴在《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一文中认为“浅阅读、读图、读网是当前阅读的主要特征”;[4]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Ⅱ作文的题目是《深阅读浅阅读》,可以看出这已经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文化现象。

当大部头的著作被拆分的七零八散,当博客、微博等所谓的快餐文化甚嚣尘上的时候,当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品茗读书被大量网页不断冲击自己的眼球、昏天黑地、心烦气躁所替代时,我们如何去看待数字时代下的阅读?

王余光认为读书还是读网,“这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什么内容。阅读习惯的改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我们看来,如果确实是有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差别,那么我们应该更加欣喜,因为我们有了更多阅读感受的选择。它们并非相生相克,并非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网络时代阅读生态变化的一种必然。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阅读的快感。

3.2 文字还是多媒体?

虽然在传统的纸质环境下,也会有缩微胶片、光盘等内容的展现载体,但它们基本上还是以文字的表现为主。但在网络时代,文字变得不是那么纯粹了,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多媒体资源的风起云涌中,我们是不是需要做一个阅读的纯粹者、一个传统的捍卫者或者说一个文字的洁癖者呢?

可能人们很难去逃避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文字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开启了我们对于事物的想象力,但多媒体形式的表现并没有让文字失去原有的力量,而是让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我们在阅读新闻的时候,网页中会出现一个嵌入的音频或者视频来还原背景;当我们在iPad上阅读一本图书的时候,里面加载了几个视频,作者在讲述创作这本书的心得;当我们在做家务的时候,打开电子书阅读器的文本朗读功能,可以将耳朵唤醒,使得我们的眼睛得以放松。对于有视力障碍的读者来说,这就是他们了解世界、洗涤心灵的古登堡。

数字时代的阅读已经不仅是文字的阅读,是利用一切IT技术表现内容的阅读。我们既读“书”、读“图”,也读“网”。根据comScore公司统计,[5]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在2008年12月份的访问量为59亿次,2010年5月份的访问量就达到了146亿次,而这个庞大的数字仅是由美国网民贡献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片分享网站,Flickr在2010年9月存储的照片总量达到了 50亿张。[6]

文字和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的互补显而易见,我们无须去辩论多媒体是否侵蚀了我们对于文字的想象力,它的存在如同中国文字的变化一样,都烙在了技术驱动下时代发展的影子上。

3.3 自媒体还是出版大鳄?

在亚马逊公司的平台上,作者可以直接上传自己的作品,自行定价并通过Kindle平台进行销售,这种个人出版的模式直接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模式。2010年10月,亚马逊又推出一种叫做“Kindle Singles”的计划,[7]吸引作者在Kindle平台发布篇幅介于短篇和长篇著作之间的“小册子”。在传统出版的模式下,这种篇幅的作品也不常见,而Kindle的此举正是适应用户阅读习惯变化的一招妙棋。

几年前,已经有不少作者绕开传统出版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网络营销。从亚马逊的例子看出,个人的出版如果借助于网络的平台能够取得非常不俗的成绩。我国盛大的起点中文网拥有大批的网络写手和读者群,通过读者的阅览量进行收费,并与作者进行收益的分成。这些都改变了传统出版的方式。

虽然以上的例子并非主流,短期内还没有对传统的出版商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它们的发展速度却不容小视,如果传统的出版商抱残守缺,不能紧跟数字出版的步伐,也许将很快被市场淘汰。

3.4 收费还是免费?

Google模式下的网络环境,让用户感受到免费带来的好处。当免费的乌托邦成为网民的伊甸园时,又有多少人想为他们所需的内容付费?

现在来说,网络资源免费的共产主义时代已经到来确是妄言,但Google“免费+广告”的策略成为了产业模式一个代表。在互联网初始的混沌状态中,Google为其拨开了一片天空。与之相对应的,当音乐产业日薄西山之时,苹果公司的“iPod+iTunes”的收费模式让音乐产业看到了崛起的曙光。随后的“亚马逊 +Kindle”、“iPad+iBooks”都效仿此收费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10年8月撰文《Web已死,因特网万岁》,[8]他在文中说“我们正在逐渐抛弃开放而自由的Web,寻找更加简单、时髦、用起来更舒服的服务,这丝毫不亚于我们当初对它的喜爱之情”。在这篇引起业界广泛热议的文章中,作者充满了对商业模式变革的推崇。他特别提到了苹果公司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推出iPad版的图书、杂志、报纸、游戏等内容。

虽然,免费的资源越来越多,但收费资源的营收增长同样非常迅速。美国出版商协会的报告显示,[9]美国2010年1月至8月的电子图书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3%,达到了2.63亿美元。

收费和免费将是以后网络良性发展的两把利剑,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完善需要两种模式的共同促进。

3.5 创作共用协议还是版权独有?

一位制作电子书阅读器的业内人士说过目前中国出版社官方推出的用于阅读器epub格式的电子图书不足五千本。具体数字虽然较难考证,但大量劣质和非法电子图书的存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任何人都可以无视版权制作电子图书进行发布,甚至从中赢利。诸如百度文库等资源分享网站被以盛大为首的出版商告上法庭以及汉王科技被中华书局认定侵权的案例比比皆是。

我们如何才能辨认出以及阅读到“良币”的电子图书呢?造成大量“劣币”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传统的版权规则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水土不服。同时,网络环境下分享理念的渗透,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进入了新的阵营。本着知识共享的理念,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CC)协议应运而生,[10]它是网络上的数字作品(文学、美术、音乐等)许可授权机制,致力于让任何创造性作品都有机会被更多人分享和再创造,共同促进人类知识作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最大价值。

该协议以构建一个合理、灵活的著作权体系为宗旨,在作者保留某些权利的情况下,作品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被自由复制或修改,这与传统的所有权利保留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使其他人能够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创作素材。

CC协议的出现虽然没有撼动传统的版权规则,却是一次互联网知识共享理念的胜利。作为阅读的群体,我们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当旧势力的改革跟不上现代的步伐,手中满盘的蛋糕必将会被他人分割。同时,因为变革初始的种种不确定性,使得内容产业出现某种混沌的状态。

3.6 Web还是APP?

克里斯·安德森所说的“Web已死”的背景之一是互联网大量应用程序的出现。由于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不同于家用电脑的特点和某些局限,用户越来越多的阅读从网页浏览转移到应用程序(APP)的使用。Kindle的应用程序不仅可以在Kindle上使用,而且还可以在手机、iPad上使用,摆脱了敲入网址的束缚,以单独的形式供用户使用。苹果公司的iBooks也可以在iPad和iPhone上使用。同时,针对于阅读电子图书的APP更是层出不穷。《连线》杂志推出iPad版的电子杂志APP后,第一期便得到了超过传统纸本杂志订阅量的佳绩。目前,越来越多的杂志推出了iPad版,无论是传统杂志的扫描版还是专门为iPad所做的iPad扩展版,都是以APP的形式进行呈现。

不得不说,这是移动终端阅读的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虽然Web不会死去,我们还要通过它进行查询、浏览、记录,但在移动终端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情形下,APP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和应用。

3.7 推送还是拉取?

传统阅读需要我们按图索骥地寻找所需的资源,但在网络时代,我们要应对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

如果说传统阅读是“拉取”(Pull)的话,那么网络时代的阅读则要丰富许多。RSS(真正简易聚合)的应用改变了这一切,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管理方式和网络阅读的革命。用户根据自己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通过RSS,使信息发布者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即时地“推送”过来,实现了信息的整合传播。

这也是刚才提到的“Web已死”的一个例证。我们打开Google Reader的应用程序,不需要再登录新闻网站就可以接收到所关心的新闻报道,并且摒弃掉那些我们并不在意的其他信息。我们不需要每天对着图书馆主页的新书目录进行刷屏,而是图书馆主动将我们关心的主题目录推送到我们面前。

尼葛洛庞帝在上世纪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提到;[11]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变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

庞杂纷乱的网络资源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被动变主动,信息传播与接收从神交已久到比特知音,从远在天边到近在眼前,这是Web2.0的力量。

3.8 “容”重要还是“器”重要?

Kindle的成功让出版业看到电子墨水技术带来的春天没有多久,我国的汉王科技等一批阅读器厂商也迅速跟进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很快我们又被苹果公司的iPad炫目的资源展现形式所折服。它们同时成为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强力催化剂。

对于阅读器来说,是纯粹的软硬件设计重要还是里面的内容重要?赵亮用“有‘容’乃‘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2]只有“内容”才是电子书阅读器成功的关键。但在现实中,却并非这么简单。由于阅读器的历史较短,在进入数字出版产业领域中还需要很长的路需要走,特别是大多厂商在内容合作开发上没有与出版商达成某种良性循环的模式,所以像国内的阅读器厂商大多还是通过售卖硬件进行赢利,而没有达到Kindle在内容建设上所取得的成绩。

从长期的发展来看,抓住数字出版的源头才是关键,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如何能够拿到“内容”以及如何能够平衡相关权益方的分配,这两个方面互为因果。

3.9 平板电脑还是电子墨水阅读器?

基于电子墨水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器以最接近传统纸张阅读的方式近几年横空出世,成绩不俗。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①家用电脑等阅读终端的普及使更多的人习惯于电子书的阅读;②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慢慢改变;③eInk技术成为电子书阅读器在这几年发力的一个硬件条件;④亚马逊Kindle阅读器的商业模式创造并引领了一个较好的产业环境。直到2010年4月,苹果公司推出了平板电脑iPad,打破了以Kindle为首的阅读器一枝独秀的市场。它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多媒体资源阅读体验,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此前景并加入到资源合作中。

除了iBooks应用程序外,很多类型的内容都能够在iPad上得以展现。比如漫画书已经进入了iPad平台,Boom、Graphic.ly、iVerse等公司开始开发出 iPad应用程序,除了用数字化展现内容外,Graphic.ly就将社交网络整合到移动和桌面应用中,用户登陆后即可以对每帧漫画进行评论。[13]

同时,另外一个名为Flipboard的应用通过与众不同的理念和设计将用户的Twitter和Facebook变成了一本杂志,并拥有优于网页浏览的便捷。Twitter带来了一场新闻革命,而社交网站Facebook已经拥有超过五亿的用户,并且按页面浏览量计算,Facebook上周占美国互联网市场的24.27%。[14]两者通过苹果的应用程序对网页的内容有了更好地展示。

ChangeWave公司对 2,800名美国消费者进行了调查。2010年11月的调查结果显示;[15]75%的iPad用户对他们在这款设备上的阅读体验表示“非常满意”,而Kindle用户仅有54%给出了同样的反馈。要是把认为“还不错”的读者也算进去,iPad得到了96%的认可,而Kindle依旧要逊色一些,数值为92%。

根据ChangeWave研究负责人Paul Carton的介绍,从8月份至今,iPad在电子书市场的份额已经翻了一倍,而且与Kindle的差距已经缩小到15%以内了,目前他所占市场份额达到了32%。相反与8月相比,Kindle的市场份额则下降了15%,变成了47%。

虽然iPad的销量不错,但并没有阻止Kindle前进的步伐。亚马逊公司的报告显示,2010年第二季度,亚马逊的电子图书的销量首次超过精装本图书销量,每卖100本精装本的图书就能卖出143本电子书。总裁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针对这个数据说[16]:“想到购买精装书的亚马逊顾客还没电子书多,我真的很惊异。我们卖精装书15年了,卖电子书的时间只有33个月。”图书的种类大大增加,从三年前的8万多种到现在的70多万种,而且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的图书。在内容建设上,将iPad远远地甩在身后。[17]

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于2010年11月宣布,[18]他的新闻集团将与苹果公司合作,推出一份专门以iPad为平台的电子日报,并命名为《The Daily》(日报),他们看中了苹果应用程序的影响力。

可以看出iPad正在一步步地侵蚀Kindle的份额,但它们的增长量确实齐头并进,共同推进了数字阅读的发展。与其说是选择Kindle还是iPad,不如说是选择阅读文字的快感还是选择多媒体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代理的冲击。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虽然这两个设备在阅读体验上还有一些待改进之处。

3.1 0 个体与群体

一直以来,阅读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行为,甚至关切到自己的隐私。虽然也有读书会这样的阅读团体,但由于缺少沟通的有效渠道,阅读还是不经意地贴上了“个体”的标签。

网络时代让这一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豆瓣网站进行记录、分享自己所阅读的图书、观看的电影和聆听的音乐。用户通过对图书的评价来影响其他人对于本书的阅读。而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建立某个主题小组,类似于读书会,形成一个小的社区,互通有无,交流心得。

打开网上商店准备购买一本图书时,网站会提醒你购买本书的读者可能还会购买的其他图书,这种社会化的复杂网络技术应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来源。

网络所具有的分享特征使得用户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某些资源,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是否去进一步的阅读。传统的口耳相传移植到网络中,让那些少人问津甚至是历史遗孤的资源游入“蓝海”中,甚至跃入“红海”。“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对于网络资源来说也许会比传统出版下的资源更有说服力。

网络社区文化的力量将我们的阅读环境从一个小山村走向了整个地球村,你影响着我,我影响着你。

4 结语

福楼拜在《致尚特皮小姐》中写道“阅读是为了活着”,这句话成为很多读书人的座右铭。数字时代的阅读不仅是为了活着,而且是为了活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数字阅读的时代还没有真正来临,它还“在路上”;也可以说数字阅读的时代已经到来,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自我修正,亦步亦趋。数字时代的阅读并非去纸质化,而是信息时代资源存取与拥有的多元化,它提升而非消除原有的模式。资源类型的多元化与阅读平台的延伸是数字化阅读的纵横坐标,它们的长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引领阅读的方向。

[1]费希尔.李瑞林等译.阅读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2.

[2]iPad杂志初探:看上去很美[EB/OL].[2010-12-12].http://blog.it.sohu.com/readwriteweb/archives/7460.

[3]E-Books Fly Beyond Mere Text[EB/OL].[2010-12-12].http://www.nytimes.com/2010/07/29/books/29ebook.html?scp=4&sq=book&st=cse.

[4]王余光,汪琴.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N].中国图书商报,2005-01-21.

[5]comScore:5月 YouTube视频访问量创历史新高[EB/OL].[2010-12-12].http://tech.sina.com.cn/i/2010-06-25/08284350288.shtml.

[6]Flickr网站用户上传照片量达50亿张年增10亿[EB/OL].[2010-12-12].http://tech.cn.yahoo.com/yxk/20100919/4c26.html.

[7]Kindle Singles Will Bring Novellas,Chapbooks and Pamphlets to E-Readers[EB/OL].[2010-12-12].http://www.wired.com/gadgetlab/2010/10/kindle-singles-willbring-novellas-chapbooks-and-pamphlets-to-e-readers/.

[8]The Web Is Dead.Long Live the Internet[EB/OL].[2010-12-12].http://www.wired.com/magazine/2010/08/ff_webrip/all/1.

[9]Year to Date E-Book Sales Comprise 9.0%of Trade Book Sales[EB/OL].[2010-12-12].http://www.publishe rs.org/main/PressCenter/Archicves/2010_Oct/August StatsPressRelease.htm.

[10]Creative Commons[EB/OL].[2010-12-12].http://creativecommons.org/.

[11]尼葛洛庞帝.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4.

[12]赵亮.电子书阅读器,现在与未来的桥梁——2009年电子书阅读器产业的发展与影响述评[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6):1-19.

[13]传统漫画书会被iPad所取代吗?[EB/OL].[2010-12-12].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63030/155429.

[14]Facebook页面访问量占美互联网市场 1/4[EB/OL].[2010-12-12].http://tech.sina.com.cn/i/2010-11-20/09564889398.shtml.

[15]电子书之战:Kindle快成明日黄花,iPad锋芒毕露[EB/OL].[2010-12-12].http://www.ipadzh.com/?p=6267.

[16]亚马逊电子书销量首超纸质精装书[EB/OL].[2010-12-12].http://www.dianzhishu.com/amazon/20100721-718.html.

[17]Amazon Says E-Books Now Top Hardcover Sales[EB/OL].[2010-12-12].http://www.nytimes.com/2010/07/20/technology/20kindle.

[18]A News Corp.Newspaper,but Not in Print[EB/OL].[2010-12-12].http://www.nytimes.com/2010/11/22/business/media/22carr.html.

猜你喜欢

电子图书阅读器电子书
The Magna Carta
Winner Takes All
谈谈电子书
电子图书的出版模式及版权保护创新
电子书可以帮助提高儿童的词汇量
我与电子书结了缘
亚马逊推出全新Kindle Paperwhite电子书阅读器
电子书 等
电子书是否会取代传统图书?
北大方正提供373种电子图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