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主党政权本质分析
2011-11-21■王屏/文
■ 王 屏/文
日本民主党政权本质分析
■ 王 屏/文
日本自2009年9月“改朝换代”至今已有两年。在经过两任首相执掌政权之后,民主党第三位首相即日本第95位内阁总理大臣于8月30日选举产生。距离下次大选还有两年,本届内阁能否坚持到底还有相当大的疑问。且不说2012年9月份有到期的党代表选举,就是随时解散众议院提前大选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日本政界是否会重组以及朝野最大的两个政党是否会分裂成为我们观察未来日本政局的一个重要视角。自民党在下野前就出现过一年一换相的“政权末期综合症”现象,但是,民主党上台才两年就乱象丛生,这促使笔者对民主党政权的本质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探讨。
基础不牢 政权不稳
民主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形成的富于改革精神的保守政党。第一次结党即“鸠山新党”,于1996年9月成立。时任桥本内阁厚生大臣并很有人气的菅直人脱离先驱新党后加入民主党行列,并与鸠山由纪夫一起成为“第一次民主党”的双头党首之一。民主党内部构成一开始就很复杂,“第一次民主党”的成员主要来自社民党和先驱新党。如鸠山由纪夫、菅直人、枝野幸男、海江田万里来自先驱新党,还有的人来自旧社会党以及社民党。当时,小泽一郎领导的新进党是第一大在野党。相对于自民党和新进党这两个保守政党,民主党将自己定位在“第三极”和“中道自由”位置上。民主党创始人给新党起名时颇费脑筋,他们认为先驱新党和新进党的名字只能说明方向,不能表达政党的内涵,同时也为能与主张新自由主义的自民党有所区别,才起名为“民主党”。
当时正值日本改革选举制度并实施“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列制”之际,该选举制度有利于“两党制”的形成。由于在野第一大党新进党内部矛盾重重,这就给民主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民主党刚成立一个月就迎战大选,选举的结果是,自民党239席,新进党156席,民主党52席。民主党真的成了日本政坛的“第三极”,并达到了提出预算相关法案所需的法定人数51席。这样一来,民主党就可以参与日本政坛游戏规则的制定了。1997年12月“新进党”解体,小泽派成立了“自由党”,羽田派的“太阳党”与细川护熙等人于1998年1月23日联合成立了“民政党”。1998年4月27日,“民主党”、“民政党”、旧民社党的“新党友爱”以及“民主改革联盟”四家联合成立了新民主党,即“第二次民主党”,并仍沿用“民主党”这一名称。
新成立的民主党由菅直人任党首,羽田孜任干事长,鸠山任干事长代理。民主党第二次结党后仅三个月就迎来参议院选举。1998年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大败,新成立的民主党获得27个议席,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并从“第三极”上升到“两大政党政治”的主角地位。此后,民主党就将实现“政权轮替”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当时在野的民主党做的最为得意的一件事就是促使执政党在1998年9月2日全盘接受了他们提出的“金融重建法案”。当时有利的发展环境使民主党对自己的“夺权战略”充满信心,当时的党首菅直人就认为,“自民党会自己崩溃”,民主党守株待兔即可。不过,两次选举中民主党都匆忙上阵,内部整合不足的缺点被掩盖下来。
1999年9月鸠山被选为民主党的独立代表,成为日本第一大在野党党首。同年12月中曾根康弘对鸠山的母亲说,“由纪夫具备当首相的素质”。鸠山连任三届党首后,由于急于夺取政权整合其他在野党未果并导致混乱而辞职。2003年7月23日,小泽领导的自由党与民主党签订合并协议,同年9月24日两党合并。双方合并的目的就是夺取下届政权,实现“政权更替”。“民主党结党以来,其成员第一次意识到政权更替具有了现实性与可能性,这是一种戏剧性的变化。”
尽管民主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成员混杂以及组织整合不到位使其基础不牢的弱点暴露出来。目前,民主党内有九个派系。小泽派(120人)、前原派(50人)、菅派(40人)、鸠山派(30人)、旧民社党(30人)、野田派(25人)、樽床派(20人)、羽田派(20人)、旧社会党(20人)。这九个派别形成的原因,一是门户界限,即来源不同。二是立场有别,即价值观有差异。三是存在代沟,即老中青之间关系不和谐,少壮派议员在权力交接过程中显得情绪有些焦躁。与自民党内派阀政治斗争相比,民主党的派阀政治斗争更显得激烈和无序。
本次党首选举一结束,民主党国会议员就将目光投向未来党内的主导权之争,派阀重组又有新的动向。如,8月31日鹿野道彦就将本次代表选举时支持自己的30个国会议员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派阀组织,鹿野任会长。鹿野宣称,“坚定地支持野田体制,恢复国民的信任是我们的使命”,这表明“鹿野派”已经加入主流派行列。令人吃惊的是该派的会长代理竟然是鸠山派会长国土交通相大畠章宏。“前原派”和“野田派”成员之间也称兄道弟,为“后野田”时代的到来做铺垫。
组织建设的薄弱使民主党“打天下”不易,内部结构的松动使民主党“坐天下”更难。民主党执政两年来,对内搞得鸡犬不宁,对外搞得四邻不安。民主党内部鹰派中青年议员的思想与行动直接影响该党未来的发展前景,民主党领袖人物的素质决定该党的生死存亡,党内派系斗争的加剧动摇着民主党政权的根基。
政见分歧 决策不力
如上所述,民主党自成立起就成员混杂。因此,一涉及具体的政策路线,分歧就会显现。与自民党不同,民主党越接近权力时,其内部的争斗就越激烈。这不仅分散了精力,又加剧了内部矛盾,降低了凝聚力。自民党派阀政治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民主党的派阀政治还处于一种无序的内耗状态。从民主党的发展历程看,其领导层整合全局时“能力有限”,老练的政治家小泽一郎加入民主党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主党经验不足的弱点。但是,小泽与党内少壮派之间在权力运作方式以及政策方针上分歧很大,这大大地降低了民主党的执政能力。
民主党领导人在出身和政治理念上也有很大差别。鸠山由纪夫出身政治世家,其家族连续五代出自名校东京大学。鸠山经济上财力雄厚,但政治上积累不深,甚至被视为“宇宙人”、“非永田町人类”。他倡导“友爱”精神,崇尚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正与平等。鸠山39岁时由学者转入政坛,属于自民党“竹下登派”。“爱国”是鸠山从政的出发点,“独立个体与共生社会”是其奋斗目标。看似“奶油小生”的鸠山在创立民主党时将反对修宪的人士一律拒之门外。后来,当两大政党态势形成之后,鸠山为了快速扩展队伍,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容忍度提高。2006年小泽任党首时,他作为“三驾马车”的一翼为2007年民主党在参议院选举获胜以及2009年“政权更替”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直至成为民主党政权第一任首相。上任后,他提出“日美对等”、构建“东亚共同体”等政策主张。
菅直人与鸠山不同,出身律师的他既非名门亦非望族,而靠搞工人运动和“市民运动”起家。初选议员,他三战三败后才最终当选。其后13年,他一直经营着一个5人小党“社民联”。并历任该党副书记长、政审会长、副代表等职务。其仕途的转折点是1994年1月脱离革新阵营社民联,加入保守的“先驱新党”。1996年1月6日自民党、社会党、先驱新党联合政府桥本内阁成立时,作为先驱新党的政调会长,菅直人入阁并担任厚生大臣。一上任,他就强势出击,救助弱者并试图打破官僚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称他是“单枪匹马与官僚机构战斗的政治家”。
菅直人是在人气高涨时加入鸠山新党的,因此,晚到的菅直人还是坐上了民主党这条新船的“头等舱”,并与鸠山共同执掌刚刚诞生的民主党。菅直人在政坛上的战略战术是“突破一点,推进全盘”,即用最少的资源与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他往往是单打独斗而非依靠集体的力量。在找准突破口之后,他就会勇往直前,坚韧不拔。这一点在他四面楚歌被逼宫之际还能坚持通过三个与赈灾相关的法案上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其缺乏统领全局的能力也十分明显。菅直人认为,组织只不过是达成目标的工具,应由自己来编织。因此,他不重视组织的利用,并且要打破原有的组织架构。这既是他改革的思想基础,也是他统领全局时组织保证缺失的根本原因。
小泽一郎是日本新保守政治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战略蓝图。民族独立、自主制宪一直是日本“民族派”、“国防族”以及“新保守派”的夙愿。小泽一郎继承了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义思想,提出了中日美“等边三角形”的外交思想。民主党政权的“日美对等”外交路线就是这一外交思想的具体实践。不过,在美国以及党内亲美派的打压下这条外交路线无法实施,小泽也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小泽极力主张建立“联合国预备役部队”,同意在有联合国决议的情况下“行使集体自卫权”。这与以前原为核心的亲美少壮派的主张有明显区别。
如此,民主党领导层在价值观念以及国家发展大战略上的意见分歧导致民主党在决策时力量不足甚至误判。民主党夺取政权之前内部的政策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潜在对立;第二,在修宪和防卫政策上的意见对立;第三,在党务运营以及人事安排上的对立。”夺取政权后的民主党,其内部的政策对立表现为,是否修改“政权公约”、如何制定外交安保政策以及采取何种经济政策和能源政策。
艰难执政 前景堪忧
2009年日本政坛发生划时代变化,最大在野党民主党通过大选获得执政权力。实现“政权更替”后的民主党可以独立地制定自己的内外政策了。选举前民主党就通过竞选公约在政策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向选民进行承诺。民主党政权向国民明确地亮出了自己的“五项原则”、“五项政策”以及“五项承诺”。
民主党的治国理念与方略甚至可以说是日本政坛的一次思想革命和制度上的脱胎换骨。不仅内政有新思路,外交也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即提出“日美对等”和构建“东亚共同体”政策主张。令人遗憾的是,其理念与政策在民主党执政的两年期间里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有的虎头蛇尾,有的还停留在纸面上甚至提都不提。如,外交上的“日美对等”和构建“东亚共同体”,菅直人上台后只字不提,“行政刷新”工作也越来越悄无声息。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一是外交方面有美国及日本“美国帮”的围堵。二是内政方面有官僚的抵制和掣肘。鸠山执政时,为了体现“政治主导”,他常常摆脱官僚自己写讲话稿。但结果是受到来自有关职能部门的钳制,即便作为首相他也无法实施既定的内外政策方针,只能被迫辞职。
菅直人比鸠山韧性大,又“目无组织”我行我素。与鸠山不同的是,有些政策不能实施是菅直人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如,菅直人一上台就立即表态在普天间问题上与美国更好地配合,同时“日美对等”和构建“东亚共同体”也不再提了。另外,他还力图与官僚协商,改善政权运营的困境。菅内阁的最大败笔是一上台搞“去小泽”化,导致后院起火,使政权受到来自朝野的内外夹击直至内阁总辞职。不过,由于菅直人作为“草根首相”耐压性较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他还是最后促使国会通过了与救灾相关的三个法案,令人刮目相看。
民主党第三任首相野田佳彦已经走马上任,野田政权内外政策的走向受到日本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菅政权之所以“四面楚歌”,除“后院起火”外,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菅直人未能很好地履行民主党的“政权公约”,其执政的合理性受到在野党和选民的质疑,导致内阁支持率急剧下降。另外,其外交左右摇摆也失去周边国家的信赖。因此,小泽派和鸠山派要求菅直人领导集体回到民主党政策主张的“原点”。那么,接替菅直人执政的野田能否纠正菅直人内阁在方针路线上的偏差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野田组阁还没有完成,其有关政策构想的发言就已经表明了野田内阁未来的政策走向,野田政权不仅不会纠正前任的偏差,还会变本加厉地修正民主党上台时的政策主张和对选民的承诺内容。
首先,为了与在野党协调,民主党将修改其招牌政策“儿童补贴”和“高速公路不收费”规定。其次,民主党的决策过程将取消“一元化”目标,重现自民党时代的“二元体制”。第三,在能源政策上,野田会比菅直人后退一步,坚持利用核能的政策方针。最后,野田还将继续采取“增税”方针,完全背离小泽、鸠山倡导的“国民生活第一”的基本路线。因此,尽管野田提拔了亲小泽派的輿石東担任民主党干事长,但政策主张的截然对立会使民主党内部矛盾加剧。加之在野党的穷追不舍,野田政权能否坚持到2012年党代表选举还是个疑问。内政暂且不论,野田内阁的外交也令人关注。野田刚被提名为首相,未待组阁就急忙与美国搭讪并讨好地说,日美关系是“日本外交基轴中的基轴”,其媚美程度让保守的自民党都自愧不如。
民主党的“政权公约”是其对选民的承诺,如遭破坏将直接影响民主党政权执政的合理性,选民也会在下次国政选举中给予回应,刚刚有了“两党制”雏形的日本政党政治又将面临新的考验。野田内阁还没有出征,最大在野党自民党就提出尽早解散众议院实行大选。日本政界重组、各派势力重新洗牌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在日本政局变动的过程中,中国也应对中日关系的相应变化做好思想准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日本政治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