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山:幸福写意

2011-11-21沈荣均

四川文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摇钱树画眉鸟声

□沈荣均

彭山:幸福写意

□沈荣均

“摇钱树”,幸福树

小时候,喜欢听奶奶摆“摇钱树”的龙门阵。说,有一种树,能高能矮,高可升天,矮刚够人攀,神通好比孙猴子的金箍棒。奇的是,树上密密麻麻,结的都是金银财宝。那时候,家里很穷。穷人有穷人的过法,异想天开也挺开心的。就跟奶奶唱,“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装银。”唱着唱着,仿佛自家屋后也守了一棵“摇钱树”,啥时候没钱了,抱树一摇,树上就有钱飘,飘一地,捧起来,大把小把的,金灿灿一片。那心头美啊,没说的,连眼泪花子都出来了。后来长大了,就想人世间哪有这种无缘无故的好事。父亲经常说,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要吃馅饼,得去地里劳动。春种秋收,一把汗水一把粮。父亲是对的,他的人生经验,更符合男人的理性。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牛也是。牛,没日没夜辛苦。穷,是一天。累,也是一天。日子干巴巴,挺没劲的,还是要绵延下去。男人和牛,对过日子差不多都没了啥感觉——他们把人生都交付女人去打理了。日子很平庸,女人便不甘寂寞,总想搞点亮色来装扮,就做梦。做天上掉馅饼的梦。做“摇钱树”的梦。奶奶的奶奶做。奶奶也做。奶奶的孙女也做。直到奶奶的孙女也成了奶奶——还在唱“摇钱树”——不曾见过的未来的模样。直到奶奶的孙女,众多的孙女,也苍老如奶奶,安静地死去,成为今生的记忆。还是没停止梦想——她们把“摇钱树”种到了来生。听说来生是会遭遇缘分的——今生的或缺。把灶台搬到来生,把锅碗瓢盆搬到来生。把仓廪搬到来生。把鱼塘和水田搬到来生。连起居的床,也像模像样。今生有的,来生都有。什么都不缺。一切照旧,来生的日子,还是一天接一天地过。甚至今生没有的——仅存的梦想,来生都会有了。二O一一年的初夏,我在四川彭山江口崖墓遗址,目睹了上面这一幕——所谓的“视死如生”,或者生之继续。千年过去了,我们对于过日子的想法,竟是如此的相似:猪羊满圈,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稻花香飘,蛙声一片。而且,我如愿以偿,看见了梦想中的——“摇钱树”。是的,一棵“摇钱树”。作为文物,它是青铜质地的,出土于古镇,它的精美,享受着国宝待遇。作为精神寄托,它比上述的一幕,更具有力量——那种源于土地的崇拜。有人说,吾蜀是“摇钱树”之乡。蜀地先人,信奉神树,如若木,如建木,如扶桑,是对自然的原始崇拜。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奇异的魔法或力量,更是一种从土里来,又回归土里——幸福生活的轨迹或模型,是对于土地的根本信任和崇拜。土地,宽容,仁慈,繁衍生息,无穷无尽。我想到了女性,想到了村庄歌谣的那棵“摇钱树”。它就是一棵具有母性意义的神树。它早已不是一棵。它已是很多棵了,大大小小,高高下下,插满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树下,望眼欲穿的,满含晶莹的,是千年以前的我的女性先人。后来,到我奶奶的奶奶那里,依旧在口口相传。最令我惊讶的是,我真切地看到了,一群奶奶,也许是一群奶奶的奶奶。她们的老家在山下,她们是村庄的长者、寿星。她们步履摇曳。她们长发飘飘。她们手捧一种叫“摇钱树”的枝叶,为路人祈福。天呀,这就是从我奶奶的奶奶那里,一直念叨下来的“摇钱树”?这不是小时候,被我们叫做“薄皮空灯笼”的“灯笼树”,又叫“木老芽”、“黑叶树”、“山膀胱”的么,后山上有的是,几乎不在意呢!路边的奶奶们轻声告诉我,就是“木老芽”。“木老芽”,小时候曾吃过。它们还是嫩芽的时候,娘就从后山采回来,切成碎芽,嫩滑爽口,可当椿芽吃呢。椿芽早就成了名菜了,“木老芽”还是一副老土的样。奶奶们见我有些不屑的样,就说,“木老芽”野是野,要生钱的。到了秋天,果子挂满树,看起来像粽子,有些瘪,越往后越鼓,风一吹,满树都是元宝在响。奶奶们像是在对我诉说,又似在念念有辞。我从她们满脸的虔诚,看得出她们眼里分明就有一棵棵“摇钱树”,在摇曳作响。作为梦想的现实再现,他们手中之树点亮了眼里最生动最幸福的那一缕光泽。我由此不甚惊讶。我惊讶的是,村庄的老祖宗存续了千年的梦想,竟然是如此的坚定,不曾有一丝的动摇!我接过了奶奶赠送的“摇钱树”。导游说,叫“摇钱树”的,有很多种。彭祖山的“摇钱树”,学名叫“栾树”,古时名气可大了,叫“大夫树”。“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白虎通·崩薨》)是说,周礼规定,从天子到百姓,墓分五等,分种不同树类。天子陵培松,诸侯植柏,大夫种栾,士栽槐,小百姓就只有插杨柳了。现在社会等级不再,它的贵族身份,早就隐去,它的贵族血统,已然走进彭山的大小村落。“木老芽”,有些粗鄙,早就忘在老家的后山了。“大夫树”,唤醒了我们内心尚存的那一缕书生气质。但我,还是喜欢叫“摇钱树”。“小杉树,请你摇一摇,请你晃一晃,为我抖落一套礼服吧!”灰姑娘在最无助的时候,她想到了圣诞树——西方文化里的“摇钱树”。我天生对舶来品有抵触情绪,但灰姑娘对梦想的毫无掩饰,与我的奶奶的奶奶,与我的奶奶,与我奶奶的孙女,甚至与我,是多么的相似。她在西方的童话里,渴望着圣诞树,为其摇落一身礼服。我在东方的传说里,想象着灯笼树,一经风吹,哗琅琅元宝作响的美景。因为渴望的简单,我们都免不了世俗。就像崖墓里死去的先人,他们把对于幸福生活的崇拜,留存于一棵永恒的梦想之树。他们的生命,行将结束。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却在一天天继续——成为活着的子孙们,可以观瞻,可以触摸,可以摇曳,可以传唱,永不熄灭的幸福预期。

鸟声如瀑

大约在清晨五点左右,我被窗外的小声雀鸣,簇拥着醒来。曙明混沌未开,鸟声渐已明朗。枝头,叶下。低处,高处。短声,长声。除了鸟声,还是鸟声。远远近近都是鸟声。鸟声如瀑。长久蜗居于市,莫名滋生些病灶性记忆,魔魇一样。好在昨晚难得安静。没有好梦。不奢望好梦。能远离喧嚣,塌实睡一回已知足。何况,醒来还有鸟声。鸟影已难见了,它们都藏进清晨的雾霭。雾霭是薄薄的,刚容鸟声漏过。细听来,还很亲切,都是自小耳熟能详的。能分辨出来的,大致有这么几种:至少三种以上的山雀。山雀的鸣唱,更像是在觅食时的自说自话。它们觅食的范围,仅限于几棵矮树枝头。早起鸟儿有虫吃。山雀大人和孩子,深谙个中道理的。两种画眉:金画眉和土画眉。金画眉的歌喉,清脆婉转。听金画眉的歌唱,好似又倒回幼时,背一小背篓,穿林越涧,走过山路十八道弯。土画眉没了表演欲,它们的交谈,纯属日常范畴,生活或者劳作。稍微正式一点,也不过造访邻居,礼节性寒暄而已。绣眼,名与画眉一般,富有意境。画眉,当然的小家闺秀。启窗而妆,远山含黛,一峦如眉,正迎合了关于风情的别样想象——风情在窗外清晨,风情在春天深处。绣眼呢,则是戏班的青衣了。幕布未启,候场的小旦,要赶在第一声锣催响之前,描绘妥当。一切取决于最后一笔——得慢,再慢;得细,再细。飞扬之笔,意味精彩的开始。精彩在继续。一些鸟,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沙和尚,名字有点搞笑,但不影响发挥其表演天赋。显然它们天生一副搞摇滚的嗓门,干涩,发糙,音调老是在一个声区持续,还喜欢不时用短促的叹词加重语气。要命的是还跑调,老跑,真有股世纪漠风的劲道。山匝,或是三匝?这种鸟的名字我一直不会写。从鸟种分类来看,应与松鸦类似,估计是山鸦的误读。误读也是乡下老祖宗的事。这是一种腿和嘴都闲不下来的角色。两三只,或三五只,结伴而飞。从一棵树,绕到另一棵树。呷呷地叫几叫,又去找下一棵树。它们几乎只在做两件事情——串门,寒暄。清晨,林子里的那十来棵有点规模的大树,几乎都被它们造访过。它们不断重复的问候,枯燥,无味。它们飞翔的姿态,端庄,优雅,有着一般妇人少有的仪态。它们是林中最懂人情世故的贵夫人。也许它们是这场盛大演出的舞者。它们为林中的歌者翩翩起舞。它们以肢体的曼妙,告诉别的鸟类——有一种鸟语,可以悦目,可以赏心。也许观赏者只有自己。自恋。孤芳。美,首先为己而生,再向外释放。如果不能征服别人,那就自己为自己倾倒吧。何况,在清晨,它们的舞蹈还有我这个观众——林中唯一的另类。虽然,我无法走进枝头,去零距离接见它们,与它们交流心得。但我可以投入它们的氛围,全身心的投入——那种春天渐渐展开,无可逆转的趋势。猫头鹰,喜欢装神弄鬼。城里人没听过它的鬼叫,但看过恐怖大片,对深夜幽灵的怪叫一定印象深刻。骇人的气氛,因了夜色而凝重。现在是清晨。一切的演唱主题,兼围绕欢快展开。来自丛林深处的三五回幽灵般的长声短声,显然是一出歌剧的不协和音。仔细一听,有些滑稽,像是谁在故意搞鬼。这一搞,喜剧色彩倒出来了。真得感谢它们——那些另类的鸟中“九零后”。还要感谢的,是更远处的啄木鸟。突。突。突。缘于木制打击乐器的声音。很细微,很细微,要仔细辨认才能听分明。位置飘忽莫定,可能在山下溪涧的旁边,也可能在对面半山中。那声音,变化不大,乐感不强,更像是一种劳作的节奏。我在乡下的时候,总是把这种节奏与樵夫打柴搞混淆。但,现在是在仙女山。清晨,风景如画。一场大戏正往高潮推进。我更相信啄木鸟就是那高潮的制造者。它们在清晨八点以前,已退到舞台的背后。卸妆,收道具,清理场子。一切张弛有度,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劳作,也只有劳作,才使一天的来临有了真正的意义。

猜你喜欢

摇钱树画眉鸟声
肥料一换 技术一换 冬枣树成了“摇钱树”
期待
七种鸟声
不做画眉
不做画眉
闲情
不做画眉
猪球球想要“摇钱树”
鸟飞过冬天
我家有颗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