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大抢救保护扶持力度促进昆曲艺术科学发展

2011-11-21文化部艺术司

艺术评论 2011年6期
关键词:昆曲剧目舞台

文化部艺术司

昆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有着600多年悠久的历史。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中国昆曲艺术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可以说,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超越了民族与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例如,周总理在困难时期为“北昆”批黄金50两做戏服),昆曲“申遗”的成功,也为昆曲艺术的保护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机遇。特别是从2005至2010年的六年时间里,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文化部启动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加大了对昆曲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昆曲院团乘势而上,奋力前行,在昆曲优秀传统剧目的挖掘与整理,昆曲新剧目的创作,昆曲优秀折子戏的录制,昆曲的普及性、公益性演出,昆曲资料的抢救与保存,昆曲人才培养和举办有社会影响力的昆曲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有力推动了昆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也全面带动了海内外“昆曲文化热”的形成,在整体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以抢救和继承优秀传统剧目为重点,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再铸中国昆曲的辉煌。

昆曲是中国戏曲最为古老的代表性剧种之一,也是我国古典戏剧之集大成者,素有“百戏之师”的美誉。在它鼎新发展的600百年历史当中,延承着中国韵文文化发展的脉络,从元曲杂剧、南曲戏文到明清传奇,作为“一代之文学”,无数的文人作家创作出了一部部彪炳千古的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上取得了高度成就。而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历经数百年传承下来的大量传统剧目,经过一代又一代戏剧艺术家的精心锤炼,其经典形态已非常成熟和完善,是昆剧舞台表演艺术的精华所在。加大优秀传统剧目及整体表演艺术的挖掘、抢救、传承和创新,并使之展现于当今戏曲舞台,是昆曲艺术继承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2005至2010年,《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首先以抢救和继承昆曲优秀传统剧目为切入点,每年有目标、有重点地资助扶持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45台优秀的传统名剧和新编历史剧,录制保存了由当代名家表演的200出经典折子戏。其中传统名剧主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大南戏,有《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中国五大古典名剧,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这些优秀传统剧目的整体舞台呈现,都较好地继承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昆曲传统的舞台表演形态,古朴、本色、秀美的艺术追求和典雅、浪漫、富有诗意的视觉审美,也得到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和赞美。特别是五大名剧600年后在第四届中国昆曲节上的首度聚首,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绚丽优美的词乐韵律和精湛绝美的舞台表演,强力凸显了中国昆曲恒久的艺术魅力。而在新编传统戏、历史剧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新编历史剧《班昭》、《公孙子都》先后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殊荣,《梁山伯与祝英台》、《关汉卿》、《红楼梦》、《一片桃花红》、《红泥关》、《湘水郎中》等,也力求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理念上有所突破,都尝试着以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基点,努力构筑起与时代相共鸣的美学品格和审美体现。

折子戏是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的精髓,也是历代昆曲艺术家舞台表演艺术成就的结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有规划、有选择、抢救性地录制由当代昆曲名家主演的优秀传统折子戏,并制作成音像资料,不仅使许多老艺术家珍贵的舞台表演技艺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确保了昆曲这一“活态传承”的“世界文化遗产”更具有真实性、稳定性、长期性的记录和保存。目前已录制的200出折子戏,可谓是内容丰富多彩,表演形式风格各异,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等均见传承,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相映成辉,充分展示了昆剧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的历史深度和广度,进而使昆曲传统剧目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更具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努力造就一代又一代优秀艺术人才,彰显和赋予昆曲艺术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推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剧目,更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领军人物。而昆曲作为一种以舞台艺术为载体进行“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继承保护还是改革创新,主要还是有赖于精品剧目能超越时空传递出历史与现代的人生悲欢,有赖于优秀剧团的精良制作和完美展现,有赖于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和薪火相传,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这才是昆曲艺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关键和保证。

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全国昆曲院团都曾存在艺术人才缺乏,特别是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昆曲艺术生存和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进一步加强昆曲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根据《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方案,从2005年开始,分别在浙江、上海建立了昆曲创作人才培训中心和昆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并连续五年分别举办了五届编、导、音、舞美昆曲创作人员培训班和生、旦、武生、老生、净、丑各行当的昆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共有来自全国各昆曲院团的170余位昆曲编、导、音、舞美创作人员和200余位在职优秀青年演员接受了集中学习和深造,如今亦已日渐成为昆曲舞台上创作、表演的中坚力量。用连续五年的时间举办单剧种、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戏剧建设领域中所罕见,它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昆曲艺术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昆曲艺术多层次人才梯队的形成。目前全国昆曲人才队伍已逐渐形成了以蔡正仁、汪世瑜、张继青、侯少奎等老艺术家为核心,以王芳、林为林、柯军、杨凤一、魏春荣、谷好好、黎安等中生代演员为骨干,俞玖琳、沈丰英、施夏明、罗晨雪、单雯等第四代、第五代后起之秀为后备力量的梯队人才结构。而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全国昆曲院团的人才队伍建设已基本完成了新老交替,年轻一代艺术家日益成为舞台表演艺术的主体,他们正以青春的姿态向我们走来,并以光彩照人、青春亮丽、扎实见功的表演技艺,让人们在感受昆曲艺术博大精深、情韵超然的同时,又有清风拂面的全新感受。古老深厚的昆曲让年轻的艺术生命得以尽情的释放和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一台台流传数百年、浓缩着昆曲艺术精华的传统剧目,又因年轻一代艺术新人的演绎而展现出一派新意和亮色,充分显示出了昆曲园林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从而也为昆曲艺术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术与艺术的齐头并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构筑起昆曲传承保护的整体形态,全面推进了昆曲艺术在当代的振兴与繁荣。

在中国戏剧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化精英在从事与昆曲相关活动时,都赋予它更多的理性思辨和哲学思考。大批理论家不断涌现,一系列厚重的戏剧理论和昆曲表演理论著作的应运而生,最终成就了昆曲的艺术地位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根据《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实施方案,在苏州建立了昆曲艺术理论研究中心,并资助中国昆曲博物馆收集整理了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昆曲文物和文献资料。连续五年在苏州举办了五届“中国昆曲论坛”,共有150余位海内外昆曲学者参加了论坛,许多专家学者对昆曲的研究已逐渐突破以往仅仅停留在文本研究的层面上,而更注重把目光转向昆曲表演的舞台。更多的昆曲学者纷纷走进剧院欣赏昆曲,从舞台表演的角度对昆曲进行更为贴近演出现实的分析和探讨。昆曲研讨会还吸引了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学术研究者的关注和参与,海内外学者相互切磋交流,从不同角度切入昆曲研究,国际化特点愈加明显。而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的参与,更是显现出昆曲保护、传承在学术研究领域后继有人的喜人局面。到目前为止,已编辑出版了《中国昆曲论坛论文集》5部、《昆曲艺术家系列人物传记》6部、《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10部。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参与昆曲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学昆曲、看昆曲、研究昆曲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也正是昆曲艺术生生不息和存活于当代最为重要的意义之一。为了加速培养青年艺术家和新的观众群体,《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积极推动和资助全国7个昆曲院团进行常态性的昆曲进校园公益性、普及性演出,共演出800余场,观众总人次达100余万,它不仅使更多的优秀青年演员获得了舞台实践的机会,也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能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欣赏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风采,并日益成为当今昆曲观众的主体。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先后资助了全国各昆曲院团赴美国、英国、希腊、荷兰、瑞士、瑞典、比利时、日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土库斯曼等十几个国家进行了近100场的演出,从而为近年来世界性“中国昆曲文化热”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开拓昆曲的海外演出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港、澳、台众多文化界人士、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更是以昆曲为桥梁,以曲会友,沟通情感,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为当代昆曲的保护和继承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意义。

为不断检验和展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各资助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曾先后于2006年和2009年在苏州举办了第三、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20位优秀青年演员分获“十佳演员”和“十佳新秀奖”,32位潜心钻研昆曲艺术的老艺术家、21位昆曲优秀主创人员、18位昆曲优秀理论研究工作者、7家对昆曲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受到了表彰。通过这一系列的艺术活动,不仅推出了一大批新人新作,也进一步扩大了昆曲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四、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专业工作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是推动当代昆曲复兴的重要成因。

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十年,也是昆曲艺术传承和再度复兴的十年。特别是自2005年文化部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以来,昆曲艺术的生存环境已逐渐走出困境,日益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回顾和总结当代昆曲艺术再度复兴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对昆曲艺术的传承保护所作的重要批示,文化部和财政部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设立专项资金,直接对全国昆剧表演团体重点剧目的创作、演出进行资助,在认识、政策和物质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昆曲工作者的创作、演出激情,从根本上确保和推动了昆曲艺术的传承和进步;二是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使全社会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共识,从而也为昆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新的空间;三是广大昆曲专业工作者的执着追求和潜心坚守,使昆曲这一靠一代代艺术家“活体传承”的民族文化遗产,始终做到既不失本体,又与时俱进,并不断以新的舞台实践形成新的艺术积累,使其不仅活在人们的记忆和史料记载里,活在被抢救、被保护的静态传统里,更是活在当代的戏曲舞台上,活在动态的继承发展中,薪火不断,生生不息;四是社会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专业院团与挚爱昆曲的社会人士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国有昆曲艺术院团运作机制和惯性思维的局限,为当代昆曲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理念、新思路、新风尚,并逐渐带动和形成了海内外的“昆曲文化热”,走出了一条“回归古典、走进现代”的新的发展之路;五是昆曲与青年相结合,舞台上青年演员挑大梁,“青春版”古典昆曲已成为昆曲演出的一大品牌,舞台下青年观众日益成为观赏昆曲的主体。舞台上下众多的年轻守望者,正以他们的青春华彩,彰显和赋予昆曲艺术以新的活力,这也正是古老昆曲在当代的复兴和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2011年是推动我国“十二五”文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对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的力度,促进昆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一、准确把握昆曲本体艺术的内涵。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昆曲抢救、传承、保护工作,它的实践意义和所取得的成果,已远远超越了昆曲乃至戏曲艺术本身,更具有了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昆曲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存世方式不是凝固不变的实体文物,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活体传承”来实现薪传与发展。因此,对于昆曲的传承、保护、革新和发展都要慎重对待,要对昆曲的本体艺术和核心价值有一个整体而准确的把握。

二、积极推动昆曲走出去战略。自2001年中国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引起了海内外对昆曲艺术的广泛关注,世界性的“中国昆曲文化热”正在形成,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推动和引导,以充分展示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同时,要积极推动昆曲优秀剧目“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升昆曲乃至中华优秀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努力做好昆曲剧目的整理挖掘。从昆曲目前的生存现状和发展态势看,经过过去几年扎扎实实的工作,总体上有了明显好转,但就昆剧艺术本身而言,还有大量经典、优秀的传统剧目亟待全面挖掘、整理和抢救。要继续加大对昆曲传统剧目的抢救、整理和再现于当代舞台。同时,要通过对经典折子戏的音像录制,采用指定艺术家和指定剧目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当代昆曲老艺术家所积累的舞台表演艺术精华的纪录和保存。

四、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坚持辩证的科学发展观,对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既要做到不失本体,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加大对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又要创作出具有当代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新的舞台实践形成新的艺术积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才的数量是否充足,人才的结构是否合理,人才的素质是否优良,激发艺术创造力的机制是否建全。要遵循艺术规律,继续加大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的培养,确保昆曲艺术后继有人。特别是要通过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青年人才培训班和举办有影响力的各类昆曲活动,努力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展示其艺术才华的平台。

六、大力培养新一代的观众。要继续鼓励全国各昆曲院团进一步开展“昆曲进校园活动”,在培育新一代观众群的同时,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喜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这不仅是未来昆剧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当代青年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想品格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同时要充分认识昆曲艺术的人文本质特征,要看到在昆曲传承发展过程中剧团和从业者本身的努力所存在的局限性,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各届知名人士参与和投入,使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具有社会性和开放性。

七、加强昆曲艺术理论建设。昆曲是一个历史性、文化性非常深厚的剧种,对于历代大量昆曲资料和文献的抢救、保护与整理还亟待加强。而对当代艺术家个人舞台表演艺术的文字记录和理论性总结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加以进一步实施。要加强艺术理论研究,争取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有识之士,为昆曲乃至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和舞台实践,提供更为前瞻性的学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从而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推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加强对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二期)工程》,力求在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取得成果的同时,逐渐形成常态性、实效性和规范化的国家昆曲保护机制,使昆曲这一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以更为强劲的姿态,传承历史,走进现代,面向未来。

猜你喜欢

昆曲剧目舞台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优秀剧目进校园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