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之培育
2011-11-21蒋小燕
蒋 小 燕
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之培育
蒋 小 燕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呼唤着艺术教育的高质量融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国民音乐艺术教育系统中的工作者,其中的钢琴演奏教学与教育活动,对未来音乐艺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之培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功能效应。
一、钢琴课程效能实施于人文素养培育之中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来传递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它既包含技术的一面,又反映了生成该音乐作品的社会土壤、历史背景,还蕴涵了与之相联系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音乐传播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德国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曾说过:“每一个人首先为文化所塑造,只是然后,他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文化塑造者,文化没有人去实现它就不会存在,但是人没有文化也将是虚无”。[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教师更需要一个灵魂的塑造过程,而深厚的人文素养是崇高灵魂必不可少的。高师钢琴演奏教学与教育活动,是综合钢琴知识技能与音乐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的一门学科,通过这一艺术学科的施教运行,使高师学生掌握钢琴演奏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悟音符中蕴藏的文化信息,进而认识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高师钢琴教学,重视对学生钢琴音乐文化的教育,并把它作为钢琴教育的首要目的,贯穿整个教学中。本人认为应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高师钢琴教学的内容应是宽广、多元化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西方钢琴音乐,更应了解本民族钢琴音乐,了解各个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不仅讲授作品的音乐语言、音乐风格,更要介绍作品产生的背景、作曲家所处的年代及其性格经历,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从音乐中学习文化,从文化中理解音乐。
每一位钢琴作曲家都有其生活背景、成长过程;他们的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与自己个性生活的印记,故应让学生充分了解钢琴大师的成长过程、生活阅历、其作品时代背景,注意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挖掘作品中的美感。例如,在学习肖邦钢琴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感知肖邦作品的音响美、形式美、织体美、旋律美、和声美等,同时让学生了解波兰民族的历史、特点,及钢琴诗人肖邦的生活环境、成长过程和肖邦的个性、气质、情感,这样就能充分认识他的个性色彩、其音乐的独特性,及充分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就具体作品来说,“革命练习曲”是肖邦前往巴黎途中,听到华沙起义失败消息后,在激动悲愤中写的一首充满热烈斗争和反抗激情的作品,反映了肖邦悲愤的心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及坚定不移的信念等,通过对肖邦作品的学习欣赏,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深刻的文化背景及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其二,通过不同民族风格音乐的比较、不同时期作家音乐风格的比较,同一时期不同作家风格的比较等,使学生较全面、正确地了解、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特点、风格,从而体会到各民族音乐特点,及各民族的文化特点。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特殊语言,但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使它们各具特色。如中国钢琴作品,大部分取材于民间音乐,将民歌或民间乐曲改编过来的音乐中,充满泥土芳香,带有浓郁中国特色,强烈的民族性格。如瞿维的“花鼓”、王建中的“百鸟朝凤”、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无不带有民族地域特色,民族钢琴音乐强调的是节奏、线条、韵味等,注重表现的是情境、情味、内涵,追求的是简朴、明快、单纯、富有韵律的音响效果,综合表现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音乐意境,人的内心感受与体验的特点。
而西方钢琴音乐在创作手法,音乐的形式不同于中国钢琴音乐之处,它重视逻辑,追求雕塑艺术中的立体感、主题表现的深刻强度和厚实、以及丰满、和谐的音响效果,感官引发的想象、思考和情感体验,音乐以理智、冷静地摹仿现实,给人感官世界的真实感的特点。中西钢琴音乐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意识、文化底蕴所决定的。正是通过对不同演奏方法、风格比较,让学生体会各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从中了解、认识、借鉴不同民族的文化,从中汲取养料,为发展民族钢琴音乐所用。
高师钢琴教学上要针对性地选择好所教学的作品曲目,这方面不仅仅考虑到钢琴音乐技术训练所必须掌握的因素,更应考虑能反映钢琴音乐艺术史中各个时期、各种体裁、风格有代表性的作品,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要注意精练与泛练的结合,通过泛练达到博览,了解世界各国钢琴音乐特点,通过精练更深入地了解某钢琴作家作品的技术与精神内涵,从中感受、体验其深厚的音乐文化,以点带面,由此及彼,最后让音乐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气质,通过演奏表现出来。
其三,钢琴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钢琴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既具有崇高的人格,又具有鲜明个性、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这也是人文素养一个很重要方面。俄罗斯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上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2]。
音乐是非语义的声音艺术,人们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研读,对作品有了感性认识,进而产生音乐思维,对作品进行联想。钢琴学科与其它音乐学科有紧密联系,同时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也是相通的,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如视唱练耳、声乐、和声、舞蹈、绘画、雕塑、书法、建筑、文学等,所以教学中要注意相同学科之间与跨学科之间纵横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将听觉与视觉艺术联系起来,以情境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思维,引发音乐想象力,例如,在弹奏钢琴悠长的乐句时,与声乐中的气息、歌唱联系起来;在表现钢琴音乐舞蹈节奏时,与舞蹈中的人体姿态、表情、动的画面联系起来;可以尝试把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形状,明暗变化运用到钢琴弹奏中,来理解、表现旋律的走向,音色的变化,音乐的表情和寓意;也可以尝试把建筑中的整体结构运用到对音乐作品结构的认识;还可以把文学中的语言、情景,与作品的内容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维,再造想象,使他们得到情感的体验等,拓宽学生音乐思维范围,从多侧面、多种角度来思考、理解钢琴音乐,丰富学生想象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对学生这种创新精神、思维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只有创新的教学思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培养出具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鉴赏,广泛吸收营养,开阔眼界、开阔思路,鼓励他们自己策划、组织钢琴演奏会、音乐会,让他们在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情景中,施展他们的才能,表现自我。使学生身上创新精神不断发扬,潜能得以不断发掘,从而使其人文素养得到升华。
二、钢琴课程效能实施于职业能力培育之中
钢琴演奏教学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育该类音乐艺术人才中具有“主干成型”作用。该课程的教学属性及教学内容应紧密地贴入该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育方向,重视学生的实际教学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情景性训练与培养。通过钢琴教学课程内容的全面实施,使学生能把所学到的音乐理论知识、钢琴演奏技能运用于实践,在理论上具有鉴赏与分析中小型钢琴作品的能力,在实践上具有钢琴伴奏和边弹边唱的演奏能力,具有从事基础钢琴教学的实际工作能力。
首先,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技能运用。例如,了解钢琴艺术发展简史,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运用掌握的技能技巧,对所学的钢琴作品进行准确、完整地表现;钢琴伴奏课上,掌握钢伴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能为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歌曲配弹简单的伴奏,并在不同的调上边弹边唱等;对即兴伴奏的训练应有计划地贯穿于每个学期中,作为音乐职业技能中一项主要的内容,落实在每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及期末考核中。主修钢琴的同学还应该了解儿童、成人钢琴教学的内容、过程及基本方法等,让学生具备从教必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
其二,拓宽音乐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广度。美国教师教育的普通教育课程有:哲学、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课。其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具备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3]。每门课都应围绕这一理念,钢琴演奏课应注意,不拘限于西方音乐古典、浪漫、印象派时期作品的学习,应增加本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并作为每位学生必学内容的一部分,还应增加现代音乐作品的学习,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电影插曲及歌曲改编钢琴作品、四手联弹等作品的学习,使他们更多地接触、了解、感受各种类型风格、特征的作品,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而不能单纯、狭隘地追求高深的理论知识,及高难度的演奏技能,不顾学生的程度,拔苗助长。钢琴伴奏课程关注五线谱与简谱结合学习,并可把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作为学习配弹歌曲内容的一部分,以及适当地增加对当前通俗歌曲配弹伴奏的学习,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在钢琴教学法课程内容教学中,不仅仅是讲授钢琴教学有关的基础知识,还应与心理学、教育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对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征的了解,对当前中小学教学大纲、新课表、教材有一定的了解与学习,尤其对当今先进教育有一定了解。
其三,注意钢琴艺术课程群的独立性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钢琴》(含《基础钢琴》、《钢琴演奏》)、《钢琴伴奏》(含《即兴伴奏》、《正谱伴奏》)、《钢琴文献》、《钢琴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教学上我们应把这四大课程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彼此呼应的一个整体,注意钢琴知识之间的互相渗透、整合与应用。例如,《钢基》课程是《钢伴》、《钢教》(简称)的前置性课程,又服务于整个钢琴教学;《钢琴文献》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时代的音乐文化、不同作家,作品、风格特征、音乐语言的理解,从而把握住演奏作品的音乐风格,更好地对音乐进行整体的表现;《钢伴》课它需要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并在对不同类型的歌曲伴奏织体与和声配置有一定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弹好伴奏和具备一定的歌曲配弹能力,是钢琴教学的必须要求,也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所在;《钢教》课则是对钢琴各课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钢琴教学上要注意各课之间的融会贯通。钢琴课上,要重视音乐知识与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结合,钢琴演奏技术训练与即兴编配能力培养的结合,钢琴演奏与钢琴文献课的结合,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去弹奏,还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弹,提高学生对钢琴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提升音乐的感知、音乐分析、理解能力及音乐表现能力。学生对音阶、琶音、和弦的基本练习,不仅提高了演奏技能,把它运用于歌曲即兴伴奏中,结合和弦连接,伴奏音型,在不同调上进行移调练习等。即兴伴奏训练不应仅仅停留在伴奏课上,应渗透在钢琴各课中,如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钢琴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声织体,丰富和声语言,积累伴奏音型,感受到不同音乐风格。通过课堂音乐教学、艺术实践提升钢琴伴奏能力。
其四,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教学。钢琴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的,理论联系实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只有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不同层面的实践活动,如定期举办钢琴演奏会、参加校内外各种类型音乐会、举行钢琴比赛等,让高师生们上台演出,在音乐会上、期末考试时为声乐伴奏,去校外中小学进行音乐辅导、节目排演等,才能培养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舞台经验,使他们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日后从事音乐教学的职业能力。
《钢琴教学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时应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课堂上开展同学间的互教,互评,组织学生教学观摩,听经验丰富教师的专题讲座。另外,学校应为学生设立教学实践基地,提供或创造条件给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多渠道参加社会实践,如去艺术培训的学校、幼儿园、琴行等地方教学实践,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个丰富的感性认识,身临其境,从知识、技能、经验及心理上作好较为充分的准备,在实践中,老师应不断给予指导,解决发生的问题,引导他们形成一定的教学思维结构,使他们日后走上社会后能较快地适应环境。
其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获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使职业能力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上,教师不能采取包办代替的教学方法,养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教师不仅讲解所以然,还要让学生知所以然,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如上资料室、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对相关资料、知识进行搜索、收集,广泛了解有关作品、作家各方面知识,并结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不同演奏家的相同作品进行音响上的对比、分析、鉴赏、评价等。在课堂上,师生交流、共同探讨。每学期,教师可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的内容,设立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结合课外收集整理的材料,提出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对音乐的认识,撰写2—3篇读书笔记,从而培养学生钻研探索精神、综合概括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及独立学习的能力,“高师生”踏上社会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获得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同步、与钢琴音乐发展同步,来适应时代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有关音乐教育基础中强调: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种民族,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4]。21世纪是人与自然趋于和谐的一个融合与升华的世纪,高师钢琴教育,应与时代教育发展同步,通过钢琴音乐教学,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5],成为既有高尚品质、文化修养,又有学习能力、从教技能,既有鲜明个性,又能与他人合作,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材,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音乐艺术工作者。
注释: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2][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34页。
[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责任编辑:李 雷
蒋小燕: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