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太行山之巅

2011-11-21

山西文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太行山大山老子

太行山脉,纵贯中华腹地,北起燕山脚下,南绝黄河北岸,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也是京都侧壁屏障。

生长在太行山脚下,抬头见山,但从来也没有深思过太行山的雄伟与魅力,也许应了那句古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多的地理知识,留在心底的印记只是不如昆仑山脉那样横空出世,高耸云端;不如黄山、华山那样奇峰俊秀、如诗如画,甚至相信了那句“黄山归来不看山”的传说。

沿太行山采风,有机会走进太行深处,感悟一点太行山风情,心胸豁然开阔。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郑国人列御寇撰写《列子·汤问》,以《愚公移山》一文,把太行山介绍给了世人:“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因有愚公世代的挖掘搬迁感动上苍,太行山改变了位置,变成南北走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又有一代伟人重写《愚公移山》,这既是向世人传导一种民族精神,也让世人了解一座与民族生命息息相关的大山。按照史学家的推论,黄土高原是亿万年之前由狂风裹挟来的黄土形成。那么为什么漫天黄尘到此为止没有继续向东蔓延,也许就与这太行山的屏障有直接关系了。黄河在晋陕大峡谷穿过,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有了如母亲乳汁般的甘露,孕育了一个民族,炎黄二帝在此繁衍生息。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必须离开黄河这个窄小的摇篮,穿越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太行山脉阻隔了他们的脚步,也让他们在这座大山中经受了历练,逐渐认识了山的世界,由渔猎走向农耕。太行山高万仞,我们的祖先却从中发现了“八陉”可以穿越,东出燕、赵、冀、豫、鲁,每道“陉”路关隘峡谷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今上党山上耸立着几十米高的炎帝——神农塑像就是对历史的标记。

最早见于《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种桑麻,食五谷;尝百草,除病患,华夏民族在这座大山中找到广阔的生存空间,农耕文化绵延几千年而不衰,也在进化中奠定了中医中药的理论基础,成为世界医学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优秀民族的标志。没有历史的民族,犹如一个暴发户,被世人所不齿。灿烂的东方文化,儒、道两家相传千年,乃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思维方式。一则出于齐鲁平原大地;一则在大山的幽谷关中诞生,又在这座大山深处得到升华。道家鼻祖老子——李聃骑青牛出幽谷关,似绝尘出世,却留下五千言道德文章。然后老子到哪里修炼去了?《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廼(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

老子撰写道德文章,是为警示后人,绝不是让世人都像他一样逃避世俗,进山隐居。老子也不可能像留遗言一样写下道德篇便从人间蒸发,或羽化成仙无影无踪飞去了。据说,幽谷关令尹喜是跟着老子一起出走的。有说去了秦国,还有说一起到了西域流沙一带,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还有一种说法:老子当年出关去了印度,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得到老子的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既然都是传说,两千多年来没有留下确切可考证的文字记载,那就以传说来圆这个千年的幽谷梦吧。在太行山深处性空山竟有一座肉身菩萨寺庙,据说是老子修道和圆寂的地方。老子在出幽谷关之前就曾梦游此山,出关来到太行山巡游,发现此山与梦中的山一样幽静严峻,于是就隐居在这里。老子在性空山庙中坐化在藤椅上,他曾预测日后会有人来推倒他的坐身,于是给弟子留下遗言:一旦预言成真,让徒弟们将他的遗体扶卧到寺后山洞的石床上,并将洞口用红石垒砌,永不与世人见面了。两千年后的“文革”和“红卫兵”演绎着一个残缺的故事,在太行山中留下了一段圆老子梦的文化传说。

传说是野史的版本形式,如此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仅靠通史、正传来记录一个多民族的灿烂文化是不可能的。民间传说多以山、水寄情,将历史人物和史实故事结合,多姿多彩地传承着历史文明。

太行山上可以找到远古神话“精卫填海”的发生地;商纣王朝忠良遇难的比干岭;汉王朝更迭鏖战,王莽追杀刘秀也在太行山上留下屯兵交战的遗迹。王莽岭千峰竞秀,万壑争奇,深渊万道,晨有云蒸霞蔚,雾海浮荡似江河瀑布流淌;夕照余晖万丈,漫山红遍如晶莹剔透的水晶宫殿。每座山峦都附有神奇传说,填补着正史的空白,用民间文化丰富着历史。

未能进入史册的事件,不论以什么形式流传下来都为野史和传说,但野史与传说并非虚构,其中的闪光点永远泽被后人。就像当今善于掌控较大现实题材的小说家崔巍先生撰写的《沉睡的土地》一样,文中鲜活地塑造了一群大山中与世隔绝的朴实农民,他们善良、天真而愚钝,倭寇铁蹄踏进家门了还以淳朴之心度量强盗,最终全家惨遭杀害。这段发人深省的故事也真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在太行山中抗击倭寇的历史。一九三八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在太行山中的武乡县东里庄,国、共两军协同作战,彻底“粉碎日寇九路围攻”,歼灭敌寇几千人,远胜于平型关大捷。敌酋苫米地旅团长败逃到沁县城中便羞愧地剖腹自杀。这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太行山抗战史,千百年后也许就成了一部虚构的野史。纪念抗战英烈是附加在历史事件中的情感,通过真实故事的演绎,更能永久地启迪一个民族的觉醒,那才是真正太行山精神的所在。

一支人民的军队,转战大江南北,历尽艰难险阻,只有在这座大山中才真正的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在这座壁立千仞沟壑纵横的大山中经受了艰苦卓绝的磨练,一曲《我们在太行山上》伴随着“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单衣,夜夜杀倭贼”的豪迈,使当年仅有的一一五、一二零、一二九三个主力师,发展成为三个野战军团,解放了全中国。太行山不仅是高大伟岸的图腾,也不仅是旅游者的乐园,如果说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太行山就应该是父亲的臂膀,任后辈攀援历练,在他的锤炼下锻造出了华夏民族百折不挠的倔强性格。在太行山中哺育出的人民军队,不惧贫困、艰难;遇强敌而不畏,敢于亮剑,所向披靡。

太行山是一道千里画廊,悬崖峭壁巧夺天工,千尺瀑布、万丈深渊,挂壁公路攀援而上,俯瞰沟壑峰涧如井底,堪称世界奇观;层峦叠嶂是百科植物生长的园地,万类生灵繁衍的乐园。采访行进在大山中,一不小心奇珍异宝就会砸在头上。由黎城赴壶关去感受闻名遐迩的“红豆峡、青龙峡”鬼斧神工的大峡谷奇观的路上,山坡路旁一株奇特的山核桃树让所有的人惊叹不已。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火红的山楂、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已不足为奇,但见核桃如苹果般大小实属罕见。核桃树用铁栏围着,树旁设有窝棚,常有两人喂养着四条狼狗看护。据说此树至今不可嫁接,不能人工培育,全凭沐浴千年山岚雾气、日月精华孕育而成。太行山脉中仅有两株,另一棵长在何方,知情者秘而不宣不便告人,可见此树为山中稀世珍宝。

都知道京城王孙、阔少有三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其中一宝就是此物。这棵树上的山核桃个大、皮厚,花纹均匀,色泽暗红,手感细腻,是当今收藏家和玩家的最宠。此宝稀世珍品,当然也价值不菲。据说一枚落地就值三四千元,焉能随便落入游人之手,能在太行深处一饱眼福就是三生有幸了。

走马太行山,行程分三路,中路经由左权进入和顺。左权县原名辽县,抗战中因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此战斗中牺牲,为纪念左权将军而改名为左权县,太行深处的左权小县没能逃脱日寇铁蹄的蹂躏,但正义永存青山常在,左权山水风光依旧。国家森林公园和桃花庄让人难辨太行与江南。清泉溪流绕山庄流过,潺潺如琴声;攀援百步台阶登上滴水崖山腰,山光水色一览无余,暑气顿消。老骥伏枥,年近七旬的作家周宗奇先生创作激情旺盛,步入“桃花庄”激情豪迈,即兴撰一联:“水漫浅滩声偏高,浪压深层波不惊。”说景拟人寓意颇深,众人喝彩:好联!为朋友助兴,也顺口拈来两句:“桃花庄上消暑热,滴水崖下起凉风。”坐在“桃花庄”休息室应主人邀请品茶、赋诗、撰联,大家、圣手各显神通。本人不懂诗韵,按捺不住冲动诌几句五言打油,当场未敢出丑一直留在手机中:暮夏暑气盛,崖下有凉风;清泉平地出,溪流波无声;浮云多变幻,山野不动容;凝神观世界,碧空悟苍穹。猖狂一回凑热闹而已。谈笑间感受一番世外桃源风光,也经受一次革命老区的精神洗礼。

和顺——地处太行山巅,多好听的名字。“和”且“顺”正合华夏民族的品性。优美的地理环境和淳朴民风不愧占据太行之巅的位置。太行山中部,且居山脉之巅,站在县城周边山巅看太行山断裂带,绵延几百里。绝崖峭壁如刀削斧砍一般立陡森严。崖畔浸染翠绿,沟壑中云海茫茫;岭上似草甸铺展,长城、烽火台、黄巢义军演练遗址依稀可见。整个小县虽处山巅间小盆地,气候却温和,雨量、泉水充沛。县城街道整洁,布局严谨如江南小镇;城边云龙山公园游人如织,是当今大城市人难以企及的生活环境。合山景区有“间歇泉”奇观,忽儿喷涌而出,转间又倒流泉中,汩汩有声,绝妙神奇实属罕见。县东部山区有牛郎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老牛口、相思背等多处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对应的地名。因海拔1800米的天河梁山为天然屏障,南天池、牛郎峪两个小山村常年云雾缭绕,美轮美奂如若人间仙境。乡间许村农家乐,每年接待几千名游客观光游览,其中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名中外艺术家在此饱览太行风光,激发了灵感,创作出了精美的画卷。许村人以“和·顺,一次东西方的艺术对话”为主题,组织艺术家们来观光、聚会、交流,并为“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募集收藏了一批珍贵画卷,开阔中国农民的眼界,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不能不说是太行山精神孕育中华民族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太行山采风,时间仓促走马观花,八百里太行仅能窥豹之一斑,感慨无限。正如陈毅元帅诗云:“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外线雾飘浮,内线云层积。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溪流走山谷,千里赴无极。清漳映垂柳,灌溉稻黍稷。园田村舍景,无与江南异……”

猜你喜欢

太行山大山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春天的大山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太行山(外二首)
大山
智者老子
太行山上忆当年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