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主 借鉴为辅——谈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吸收与借鉴
2011-11-21孟新洋
孟新洋
一、我国民族唱法的传统特点与韵味
我国民歌演唱声音讲究有明亮清澈、圆润柔和的音色;有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控制气息;保持吸气的状态歌唱,喉头位置相对稳定和喉咙的放松打开,使声音和气息流通顺畅;有充分的头腔共鸣和浑厚结实的音量。在声音的表现力上,能使宽厚与纤细、泼辣与轻柔相结合。我国的民歌演唱艺术历来就是准确清晰的语言、优美秀丽的声音、真实细腻的感情三者高度统一的有机结合,通过以字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来打动听众,让世人瞩目赞叹。
1.咬字上的独特魅力
民族唱法对于咬字的讲究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早在古代的声乐论著中,就有许多关于歌唱中如何咬字的精辟见解,如元代《唱论》中关于“字真、句笃,依腔,贴调”的评说;明代《曲律》中关于“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的评说;《闲情偶寄》中关于“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既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的说法,所有这些都说明早在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中,就已把歌唱的咬字清晰准确作为一个衡量演唱水平和艺术表现的重要准则。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中,很多的演唱技巧也是通过“咬字”来体现的,如“字正腔圆”、“字领腔行”、“腔随字走”、“以字行腔”、“字清腔纯”等等。这些理论都是以“字”为前提的,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的精华。它们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中关于如何咬字的精辟见解,而且还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关于咬字、吐字的理论,如“五音四呼”、“开齐撮合”、“出声”、“收腹”、“归韵”、“十三辙”等等。这些理论立足于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在歌唱技巧中,把“咬字”放在了首位,一切的歌唱技巧都通过“咬字”来实现,形成了民族唱法不同于美声唱法的个性魅力。
2.注重声情并茂
在我国的古代声乐论著中,对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早就已经有了很好的阐述,如“唱曲之法,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相背,不但不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又如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所说的“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心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与蒙童背书,同一勉强而非自然也。虽腔板极正,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唱曲之“有情”与“无情”差别是多么大。有情之曲,可以“变死曲为活曲”,而无情之曲,则如“蒙童背书”,因此,民族唱法也把“声情并茂”的演唱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正因为我们遵循了这一审美原则,我国的民族唱法才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使我国民族声乐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涌现出许多具有“声情并茂”演唱特点的演唱家。如老一辈的艺术家、歌唱家郭兰英,她的演唱无处不体现了“声情并茂”的审美原则;才旦卓玛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以其真切朴实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听众。象这样的演唱家还有很多,他们都能很好地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从而感动广大的听众,使听众从中体会民族唱法的巨大魅力。
3.唱法上讲究“韵味”
“韵味”在任秋风的关于《略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所谓‘韵味’,即指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在演唱中所表现出的浓郁的民族色彩。”可见,“韵味”一词对于民族声乐来讲,它是一部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地域性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是体现一部声乐作品个性魅力的重要手段。
“润腔”技巧是民族声乐艺术“韵味”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们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宝贵财富。所谓“润腔”,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创作手段,它是演唱者根据所演唱曲子的内容、风格而加入的能够更好地体现这种风格、韵味的若干“润腔”手段,目的就是使乐曲能够更具表现力,也使自身的演唱更具感染力。这些“润腔”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通过带有感情色彩的咬字来润色其演唱的,如咬字的喷口、哭腔的运用,以及字的轻重缓急等等;有通过装饰音的手段来“润腔”的,如连音、跳音、倚音、上滑音、下滑音、揉音、波音、嗽音、颤音等等;还有通过变换节奏速度的方式来“润腔”的,如演唱中的抑扬顿挫、催板、撤板的运用等等。“润腔”赋予了我们民族唱法独特的美学色彩,这一美学色彩是以其独特性而大放异彩,“韵味”也就是这样形成的。“韵味”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因此,作为我们民族唱法灵魂的“韵味”,我们必须保留。
二、美声唱法的吸收与借鉴
中西方演唱艺术的融合和借鉴须符合客观实际要求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吸收与借鉴中,合理的找到与之相通的融合点,进而转换成为中华文化血液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中国民族声乐的吸收与借鉴才能继而不土,合而不洋。
1.注意声乐唱法与咬字语言的契合
中国的民族声乐在吸收和借鉴西洋唱法中,女声演唱基本上消除了纯用大本嗓歌唱的方法,混声的运用使音域的宽度扩大了,运用有呼吸支托的声带积极闭合挡气振动发声的方法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使音量相对增大厚实,音色更加明亮动听。男声演唱也基本上消除了用纯假声唱高音的现象,在运用坚实的假声同时,增加了高音区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共鸣,使声音高亢明亮,富有穿透力,同时注意中低声区声音的厚实雄浑,形成了明亮圆润、音域宽广、有光泽、穿透力的声音。
西洋美声唱法在强调深厚的气息基础上,注意稳定的喉头位置,共鸣上讲究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和充分的泛音,音域宽广,发声自如,音色优美,声音之间过渡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以及能增加嗓音美感的微颤和循序渐进的练声方法等,对民歌演唱艺术声音的铸造和演唱能力、技巧方法的充实补充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也是必要的。例如在我国传统唱腔中,闭口音和鼻母音的演唱偏挤、偏白;而开口音的唱法则比较饱满、通畅(如:京剧唱白中高音演唱“脑后摘金”的审美观念)。故而我们在吸收西洋唱腔闭口音唱法时,应采用“闭口音开口唱”的方法来解决闭口音和鼻母音的演唱。而在演唱民族歌曲时,常常会因为歌词音节过多,元音、辅音出现转换频率较快,加之“复合母音、鼻音母音”等语言特点,使声音和气息与西洋发生相比较不是那么流畅。这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特点、审美要求和发声方法所致。为此,当代一批声乐教育家立足于本民族语言的发声基础,利用西洋唱法中“母音造形”的方法,结合我国传统唱腔中“归韵十三辙”辅音清楚有力、收音到家、圆润华美的优点,创造了以“字正腔圆、词清声润”为审美标准的新式民族声乐唱腔咬字法。这种立足于本民族的借鉴理念,值得肯定和提倡。
2.遵循中国传统特质下的声情并茂
歌唱是声音艺术、表演艺术,更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民族声乐在演唱和欣赏过程中,歌者与听众之间声音与听觉的交流在本质上也就是一种感情的交流和互动。听众在聆听歌者演唱时,被美好的声音和优美的旋律所打动,内心产生巨大的艺术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情感上得到满足。演员演唱时与观众情绪的交融,以及用声音传达出来的情感和信息,使演唱水平和歌曲表现力大大增强。歌唱技巧的运用由于歌者演唱情感的准确把握而变得更加娴熟,歌者的演唱技艺得到进一步升华,即“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情声交融,声情并茂”。这是中国民族声乐遵循的传统特质。
“声情并茂”的观点同时存在于中西方文化艺术领域,是中西方声乐表演艺术一致追求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当今人类文明在声音美学领域中达成的又一共识。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中,是中西声乐表演艺术的共同切入点。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今中国在接受外来音乐艺术形式的态度和表现上显得越来越积极。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中西”结合的表现上,主要体现在对西洋美声唱法和表演形式的吸收和借鉴,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上,尤其是在高音音色上有着同西洋美声唱法相一致、相媲美的听觉特征,但是,重要的是中国民族声乐传统特质是主导基点。
3.兼收并蓄 保留特色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春秋战国“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具有高超水平的歌唱,到汉乐府的“相和歌”,唐诗宋词的“吟诵”,从宋代的说唱、元代的散曲、戏剧、杂剧,到明清的民歌、戏曲等,形成了丰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多样的声乐艺术风格。祖先们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文化遗产。声乐作为一门文化蕴涵极为丰富的表演艺术,不仅要展示出演唱者的技能,还要表现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对声乐传统文化的继承,其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声音技巧,去表现蕴涵在作品中的民族文化。众所周知,声音的技巧是以科学的发声理论作为指导,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它是既继承了传统的戏曲、说唱、民间演唱艺术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经验和技巧,根据中华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语言、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族的文化及其审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是生活的衍生物,它以最为直叙的思想与非常贴切生活的内容成为显著的特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群体,都会通过不同的声乐艺术来表现出它各自不同的风格与特点,因而也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歌唱题材、体裁、歌唱形式和歌唱技法。民族声乐在内容上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民歌的演唱技法也随着所表现的内容而日渐完善与日趋丰富。
在尊重客观规律、用好了科学方法的前提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还要体现其独有的艺术性。因为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的形态与内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是建立在传统的民歌、说唱、戏曲和歌舞的基础之上。在声音上要求甜、脆、圆、亮等;在演唱上讲究以字行腔,声随字发;在表现上要求润色,讲究意境和韵味,并以情感表现为核心。这些传统声乐艺术表现中的要求,构筑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风俗多样,语种丰富,各民族和地区都有其语言音调及发音的特殊性,由语言音韵的不同而产生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民族传统中的艺术风格应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继承传统、发展民族声乐,仅用汉语演唱好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还不够,还须用不同方言演唱好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等。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更为必要,因为它是我们声乐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正是由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歌演唱,才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绚丽多姿的声乐艺术风格。任何民族文化离开了传统,其文化就会因无根基而枯竭,甚至消亡。但是民族传统也应是变化发展的,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审美意识及观念的更新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它的变化发展体现的是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三、以我为主 借鉴为辅
作为以诗与歌著称的中华民族,其民族声乐必须是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三者高度结合的结果。演唱者必须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沃土之中,这样的歌声才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民族气质和民族特色。在学习借鉴西方声乐艺术中有用的东西,创造发展我国民歌演唱艺术时,首先必须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民歌演唱艺术传统,恪守自己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和色彩气质,使外来演唱方法为我所用。
1. 以我为主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都有其历史根源,即所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都与其民族主体文化密不可分。中国的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不断创作出优美的音乐,它是中华民族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在音乐发展的长河中,悠久的历史文化变迁,民歌的社会文化功能的适应和改变,是一种多向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多种民族与地方语言特点,音乐思维的传承和创造等,不仅造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心理、音乐思维特征,同时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特点,奠定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后续发展的雄厚基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以她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声乐舞台上独领风骚,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民族声乐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高校艺术院校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的民族声乐艺术无论在概念上、技巧上还是作品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提高。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科学发声技术的新型声乐艺术。从当代声乐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定位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以我为主,和而不同”。“以我为主”,指以中华民族声乐文化为主导,以汉语语言为主体,通过与各民族声乐文化对话、交流、沟通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和而不同”,指中华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不等于盲目排斥其他声乐文化。中华民族声乐文化是在吸纳、融汇它种声乐文化所形成的开放、有序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其次,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对内是寻求文化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境下的多样化统一,而不是“废黜百家,独尊儒学”式的统一。我们要通过多元整合,把“民族声乐”当成一个多元的话语平台。同时,要以提升中华音乐文化竞争力的视野来看待民族声乐发展路径的选择。文化力量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已日渐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当今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民族声乐作为中华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从这一角度出发选择民族声乐的发展路径,我们需要更开放的心态和更为自觉的主体文化意识。
2. “借鉴”为辅
我国民族声乐培养出的声乐人才不只是只能演唱本民族民歌的民间歌手,而是能唱好以汉语言为基础的,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同时还能演唱一些戏曲、说唱和其他形式和风格的声乐作品。实践证明近年来培养的民族声乐人才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上,深受各地区、各民族的喜爱。他(她)们演唱所表现的情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语言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技术技巧是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借鉴其他唱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技法。如果说民族声乐学派的重要标志是有无教学方法,及理论体系和歌唱人才,那么,千百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上,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西洋”的兼收并蓄的结果。民族声乐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传承关系问题,我们的着眼点应该落在继承优秀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歌唱方法的长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唱法。在教学的方式、程序和方法上对欧洲的歌唱方法有所借鉴,即以“我”为主,以“借”为辅。
在继承方面,将传统转为现实活动时,不断地根据现实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新内容、新风貌,这种不断地注入新内容的本身,既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和对自身的弱点进行不断地扬弃、修正,又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丰富和创造。在借鉴方面,学习一切姊妹艺术包括欧洲唱法的长处,经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总之,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现象到内容,已经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声乐了,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下它更加艺术化。单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当代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和特征已是远远不够的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生的变化可以说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根源”与“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是,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相统一的声乐艺术。未来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状况将更多的是多元的、复杂的。中国民族声乐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完成自身的发展和转型。我们要以传统化为基点,以运动、变化的观念和国际化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发展。
在继承发扬、学习运用本民族优秀传统方法的同时,要吸取西洋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在保持民族传统特质的同时,不断完善发展我国的民歌声乐艺术。我们恪守“继承传统不复古,借鉴西洋不媚外”理念,一定能创造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和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民族声乐艺术,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努力的方向。
1. 朱耀娟:《浅谈“原生态民歌”保护的现实意义》,《艺术教育》2008年第1期。
2. 苏高丽:《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之比较》,《艺术教育》2008年第1期。
3. 唐海燕:《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润腔技巧》,《音乐创作》2008年第1期。
4. 郭伟萍:《民族唱法的创新问题探讨》,《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 王强:《发展民歌艺术传承民族文化》, 《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1期。
7. 郭克俭:《分歧与弥合——新中国第二次声乐学术论争高潮回顾与思考》,《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
8. 郑永江:《借鉴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开展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教育》2008年第1期。
9. 田玉红:《论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年第1期。
10.石月婷:《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特点》,《民族音乐》2008年第1期。
11.鲁林:《新时期民族唱法的思考》,《民族音乐》2008年第 1期。
12.孟妍:《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13. 金铁霖:《在第三届中国民族声乐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