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心一片照汗青——观梨园戏《朱弁》有感

2011-11-20陈少萍

艺苑 2011年4期
关键词:戏文金国气节

文/陈少萍

梨园戏《朱弁》是小梨园流派的优秀传统剧目之一。它主要讲述的是南宋朝廷派遣朱弁以“通问副使”的身份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在云中(今山西大同)十六年,一直持节不屈,将使者名节保全完整。在传统剧本中,它共有十一个戏文,其中最著名的有“中状元”、“过西楼”、“裁衣”、“公主别”等。但传统剧本线条、枝节过多,又有虚构的人物传奇事件,导致戏剧跳跃性过大。林任生先生对剧本进行了整理,忍痛去掉了“过西楼”和“裁衣”等唱做并重、感人极深的折戏,将朱弁入金后的事迹作为主线,并把“公主别”的戏文风格提升为全戏的风格,这样就使朱弁的爱国形象更为突出。

《宋史·朱弁传》中记载:“正使王伦将归,朱弁请日:‘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弁一行中持节的为通问使王伦,朱弁代表南宋出使金国时的身份仅是“通问副使”,根本没有持节的资格。然而,梨园戏《朱弁》在舞台上展示的形象却是持节的,戏剧借“节”这一特定信物来塑造朱弁的形象,展示他的忠义精神和爱国气节。戏一开场,朱弁就手持汉节随军士从后台走上,使这种爱国英雄形象一开始就深入观众心田。而当留金十六年后朱弁手持汉节上冷山的那一瞬间,则天地动容,堪比苏武。看到朱弁手中那根节旄脱落的汉节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返宋时,城外百姓迎接其归来时集体痛哭的情景,这时朱弁早已与汉节融为一体,不知是朱弁似汉节,还是汉节似朱弁!

梨园戏《朱弁》中“上冷山”一出戏文是朱弁留金十六年后抒发心中悲愤的一出重戏。《宋史》中记载,当时被金国流放到冷山的是另一位使者,名为洪皓,而非朱弁本人。但是在传统折戏“花娇报”中有提及到朱弁在冷山上吟诗哀怨的场景,后金国大王见状,倍感朱弁的爱国之情,遂决定放他回到南宋。此外,在南音中也有描述朱弁上冷山后的曲子,分别为“远望乡里”和“冷山上”。林任生先生正是根据“花娇报”、“远望乡里”和“冷山上”等线索,将“上冷山”这出经典戏文编入整理本《朱弁》中。不管怎样,借用洪皓的“牧马冷山”,将其转化为朱弁的“上冷山”,是对朱弁爱国之情的肯定和赞许。“上冷山”戏文中开场一句“汉节凋零士节留”,使其爱国气节令人震撼。“一十六年,切切思思,全都是悲愤情绪”更唱出了朱弁十六年来悲愤孤寂、思亲思国的情切,令观众声泪俱下。

“公主别”是梨园戏《朱弁》中最精彩的一出戏,其精致细腻的生旦戏,也是梨园戏的一大特色。在“公主别”中观众一边感慨朱弁与雪花公主这对“苦命鸳鸯”的悲苦情感,一边又为朱弁与雪花公主的爱国之情所折服。金国一举灭掉辽国与北宋,作为两国的遗民忠臣,朱弁与雪花公主一样,对金国都心怀家仇国恨。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雪花公主愿将终身托付给朱弁,而朱弁在感慨雪花公主“隐藏血海深仇”、“娘子身份不忍闻”悲惨命运的同时,却无法面对自己的爱国之心。无论雪花公主是辽国贵族也好,金国公主也罢,但让自己与敌对国家的公主结为金兰之好,是对自己誓死保持的爱国士大夫形象的巨大嘲讽。偏如此,在金国大王粘罕威逼利诱下,两人结为“夫妻”,而对外实际上是假夫妻,对内则以兄妹相称。然而,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十六年,有着同样的家仇国恨,又同命相怜,很难不产生出一点爱情火花。但是,对于朱弁而言,他会因为自己的汉家气节而不去接受雪花公主的爱,雪花公主也明白朱弁不会因为自己的爱而去舍弃他的爱国气节。这出“公主别”深刻表现出了朱弁对雪花公主的爱,也正是朱弁的爱,更加折射出了朱弁对宋朝的爱国气节。雪花公主也是如此。这出戏中的爱国之情与男女之情相互交织,感人肺腑。雪花公主追出送别朱弁时,两人相视无语,朱弁隐忍转身,雪花牵衣不舍,两人在这无声的舞台上,在相爱不能爱的情感犹豫中,给予观众深深的震撼。而后在雪花公主一声“啊咦”的悲情叹声中,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戏文中“心肝跋碎”的悲痛,十六年的爱恨情仇,通过“啊咦”两字宣泄出来了。朱弁与雪花公主的爱情由此在爱国气节中得到了升华。

梨园戏《朱弁》在舞台上的演绎令人动容,朱弁“书生誓死守汉节”的爱国之情的确令人折服,不愧为“丹心一片照汗青”!

[1](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张建伟,范婷婷.论金初“南冠诗人”的忠义精神 [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林任生.梨园戏《朱弁》[J].福建艺术,2010(1).

猜你喜欢

戏文金国气节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透明的红萝卜》中戏文对人物情感及命运的影射
竹外疏花
独特年俗:划船水上看戏文
守护中华民族气节
武戏文唱
再议“潮泉腔”与宋元戏文的传播
锋刃
“不等于”启迪
美术院校雕塑教学思想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