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交往的心理研究述评

2011-11-20亓胜辉

克拉玛依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现实个体

亓胜辉 余 林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种新的交往形式,即网络交往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对网络交往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起始于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的交往形式,具有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的特点、心理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网络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区别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以便人们能更好地利用网络。

一、网络交往的含义和特点

1.网络交往的含义

Stasser认为网络交往是处于特定环境的社会行动者与他们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情景意义进行谈判的过程,这一概念侧重强调网络交往发生的社会情境性。Decem ber认为网络交往发生在一个全球的、合作的网络系统当中,包含信息交换。信息经过分配操作,被编码成不同的媒体类型,作为结果而发生的信息内容包含人们为交往而广泛使用的符号,这一概念强调了网络交往以计算机为物质基础的互联网特性。吴宁认为网络交往是人与人在网上的虚拟式的交往,也包括人对网上资源的接触、选择、使用和改造。卜荣华认为网络交往是指交往双方以网络为载体,利用图像、文字和声音等技术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

综上所述,前两种概念主要指广义的网络交往,而后两种则主要指狭义的网络交往。广义上的网络交往等同于所有的以信息交换为基础的网络使用行为,狭义的网络交往则主要指以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为目的的虚拟社会交往。本文以狭义的网络交往为主要研究对象。

2.网络交往的特点

(1)间接性

与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面对面的交往不同,网络交往是人们借助于网络这个媒介而进行的交往。这种间接的交往形式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有别于现实社会中的面对面的富有情感的直接交流。

(2)去抑制性

心理学研究中的“抑制”指的是个体行为受到自我意识的约束,对社会情景维持一定的焦虑水平以及在乎他人的评价等种种现象。与之相反,“去抑制”是指个体行为更少受自我意识的约束,更不在乎他者的存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人们可以随意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约束甚至是禁止的言论,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自由和平等,人际交往也因此变得更有吸引力。W alther认为比起面对面的交流,网络交往可以实现更平等和更让个人期待的人际关系。

(3)虚拟性

交往的双方可以摈弃各自的年龄、性别、身份等社会特征,自由地选择自己在网络空间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虚拟性为交往的双方提供了充足的身体和心理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为网络空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平台。Daantje Derks的研究表明网络空间中不缺少情感的交流,而且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表达的程度和频率与面对面交流相同。

(4)自我暴露性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暴露是决定网络交往能否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V ikanda Pornsakulvanich发现网络交往中自我暴露的程度比现实交往中要高。他们的研究还发现,那些能够在网络上向别人更好地展示真实自己的人更容易与别人建立亲密的网络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网络交往的心理机制或动机

1.个人本身的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本身的人格特征可能预测了网络交往倾向性的强弱。目前,关于个性特征对于网络使用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比较一致的结论。Kraut认为外向的、善于交际的个体更可能使用网络来保持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或者使用网络结识新朋友,从而扩大自己的网络或现实的人际交往范围。相比较而言,内向的神经质的人一般是羞怯的、焦虑的,缺乏表达和交往的技巧,他们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较难形成亲密的社会关系,因此他们更依赖网络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对网络交往的依赖感会更强一些。但是当这种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弱连接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强连接之后,就会对现实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交往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从而避免孤独和获得社会支持

(1)克服孤独

当人的社交需要没有被满足时,就容易孤独,孤独感增加了人们使用在线网络交流的可能性。但目前研究者关于通过网络交往是否真正减轻个体孤独感的说法并不统一。有的研究表明,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加主动地参与网上在线社区可以缓解生活压力,使用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可降低孤独感并提高心理健康。而M orahan-M artina和 Schum a Cherb的研究则认为,孤独感强的用户更可能把网络当做情感支持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更可能通过网络来调节消极情绪,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

以上研究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的样本不同,孤独感不同的个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通过网络交往降低孤独感的效果也不一样。

(2)归属心仪的群体,获得社会支持

Hassel b ring和 Glaser的研究指出,对于那些在建立社会关系方面有障碍的个体来说,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建立社会联系的便捷方式,使他们获得了归属感,因为个体更容易从具有相似苦恼的人那里获得安慰和理解性支持。也有研究发现,在现实关系中存在的社会支持在网络关系中同样存在,包括信息、自尊、感情和工具等方面。目前,关于网络交往能否真正提供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说法不一。有的研究指出,对于社交焦虑个体来说,在网络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寻找更有利的社会支持和在线鼓励有关,并且与变得更加自信有关,但这可能是以削弱现实面对面交往为代价而实现的,会导致进一步的孤立与焦虑。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对于身体残疾的人而言,以计算机为渠道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得到了很多心理支持和个人建议,网络支持群体对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特殊人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来源。

三、影响网络交往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个人独特的内在品质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一般意义的网络交往中,现实社会中的生理特征、身份、地位等的作用相对较小,个体的内在品质对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比如:个性化的语言和谈吐的幽默性。Julie的研究指出,84%的人认为语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一些本质特点;96%的人认为幽默感中等或极端重要,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另外,他还发现人们倾向于选择各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研究中有 93.4%的人肯定了这一点。

2.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及网络交流使用的频度

V ikanda Pornsaku lvanich的研究发现网络亲密关系的形成与自我暴露的程度和网络交往使用的频度密切相关。与那些不轻易暴露自己的人相比,自我暴露水平在深度和广度上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网络关系。Am anda Nosko的研究表明,一般网络使用者会向对方暴露 25%的私人信息。若对方表明了自己的性别和年龄,那么表示他有进一步公开自己更敏感的私人信息的倾向。另外,网络的合理使用可以方便地保持彼此间的联络与情感交流,加强彼此的亲密关系。

3.是否以网络交往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

V ikanda Po rnsaku lvanich的研究表明,对于以交往为网络交流目的的个体来说,当交际的需要得到回报时,他们会更容易对网络交流产生满足感从而与对方保持密切关系。JanisW olak的研究发现与父母交流较少或经常发生冲突的青少年会有更多的抑郁和抱怨情绪,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流,形成亲密的在线关系。

四、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的性质的比较

1.关系的亲密性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争议比较大。一种认为通过网络可以形成新的、真实的、亲密的关系,而且在线关系和下线关系在深度、广度方面没有区别,他们对个人交流的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建立的人际关系如果发展良好的话可以促进现实中面对面接触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过网络建立的人际关系是浅薄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比如 K rau t认为通过在线交流发展起来的关系并不像现实生活中的关系那样亲密,基于此观点他们推断,那些把网络交流看成现实交流替代物的社会焦虑个体,并不能通过网络交往满足现实人际交往的需要。

2.维持人际交往的策略

在现实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在缺少身体接触的网络交往中,自我暴露的程度是决定交往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Julie认为,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倾向于暴露“真实的自我”,即“内在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是控制亲密关系发展的资源,其暴露的程度和数量将决定双方关系发展的质量。暴露得越多,表明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态度越真诚,从而交往关系建立得也越快。

3.印象形成的基础

在现实交往中,外部特征是决定交往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容易受刻板印象的影响,见面之初如果没有吸引力,交往很难进行下去。网络交往避免了生理特征可能带来的局限,在外貌不介入形成最初印象时,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方通过语言所传达的内在品质与涵养方面,通过语言所传达的个性品质是决定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在对方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若彼此对内在品质比较满意,则会比面对面的情况下更容易互相吸引,互有好感。

五、“特殊人群”的网络交往研究

1.网络交往与易害羞个体

很多研究指出害羞和很多负面情绪有关,如:容易感到孤独和不高兴,此外,害羞还与社会退缩等行为相关,由此限制了他们现实人际关系的保持和发展。Ebeling-W itte等的研究指出易害羞者会通过网络交往建立友谊的方式来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落差。C.A lber Bardi对在校 55名大学生 Instantm essaging( IM)使用情况做了调查,并将使用的动机分为以下三种: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降低孤独感;获得社会舒适感。结果表明,就总体样本来说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是使用 IM的最主要动机,降低孤独感和获得社会舒适感的动机水平相同,处于次要地位。但对于害羞个体来说,他们使用 IM的首要动机则是降低孤独。

2.网络交往与社交焦虑个体

Robin-M arie Shepherd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个体更喜欢在网络的匿名环境中进行人际交往,因为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他们更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B rigette A.Erw in认为网络交往能隐藏一些生理特征及面对面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特征,因此网络对社交焦虑个体来说是一种理想的交流工具。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网络为社交焦虑个体开辟了一个隔离的、更可以接受的世界,通过网络交往,个体报告了更多的交流的愉快感。

六、网络交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网络交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和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基本上分为两大对立阵营,没有得出统一结论。

1.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

持积极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网络作为新的交往工具,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际范围,加深了与他人关系的亲密程度。另外,网络的匿名性和社会线索的缺失使新关系的建立更加容易。持消极观点的研究者则认为网络交往使人们的社会卷入度降低,社交范围缩小,不利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发展。Kraut等人对 73个家庭的 169名被试者最初两年的网络使用情况做了追踪研究,结果发现,过多的网络使用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使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缩小,还会导致孤独感的增加。

2.网络交往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些研究指出,由于工业化社会的高度个人主义倾向以及与家人和同龄人在空间距离上的限制,如今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日益减少。因此, IM-ing成为青少年与别人进行交流的理想工具,这有利于减少成长过程中的抑郁和社会焦虑,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另外一些研究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Van den Eijnden对 12-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了6个月的追踪调查,发现 IM-ing对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在于取样被试的不同。M aarten在研究网络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时考虑了“朋友质量”这一社会背景因素,并提出了“富者更富”假说和“社会补偿”假说。他指出,对于拥有高质量朋友关系的个体来说, IM-ing的使用提供了保持这种亲密关系的新途径。另外,他们还可以运用 IM-ing去认识更多的在线新朋友,从而扩大社交生活范围。与此同时,“社会补偿”假说指出,对于那些具有低质量朋友关系的个体来说,他们也能够从 IM-ing的使用中获得很多益处。因为在“面对面”交流中的一些限制因素在网络这一网络环境中不复存在,因此网络交往成为他们发展交往技能和结识新朋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网络交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因人而异。对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网络新手来说,他们很容易沉浸于其中而对现实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对长期使用网络的成熟个体而言,网络交往只是现实生活的补充,他们对网络的使用会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七、目前网络交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网络交往含义的界定过于笼统。目前关于网络交往概念的界定比较笼统,虽然都肯定了以计算机为基础,以信息交换为主要手段,但其涵盖的范围不够严格。是侧重于网络的信息交换功能还是人际交往功能是区分广义网络交往和狭义网络交往的关键。

第二,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因果关系研究不够深入。关于网络的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还较少。网络的使用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还是孤独的个体更容易使用网络?另外,对人际交往感到焦虑的个体更喜欢参加网络交流的原因是网络交流让他们感觉更有控制力吗?这些方面还有待于做深入探讨。

第三,特殊个体网络交往的研究有待加强。目前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一般人群的研究,即一般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对特殊个体的网络使用研究较少,比如特殊个体在进行网络交往时的心理机制与一般人有什么区别?他们能否从网络交往中受益?这都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1]Stasser,G.Poo ling of unshared inform ation during group discussion[J].In:W orchell,S.W ood,W.&Simpson,J.A.(Eds.)Group Processes and Productivity.Newbury Park,CA:Sage,1992,(8).

[2]Decem ber,J.Units of analysis for in ternet comm unication[J].Journal of Comm unication,1996,46(1).

[3]吴宁,宋朝普,杨金画.网络交往对人的非理性的双重影响及其对策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02).

[4]卜荣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04).

[5]W alther,J.B.Computer-m ediated comm unication: 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J].Comm unication Research,1996,(28).

[6]Daantje Derks,Agneta H.Fischer,A rjan E.R.Bos.The ro le of emotion in computer-m ed iated comm unica-tion:A review[J].Com pu ters in Hum an Behavio r,2008,(24).

[7]Elisheva F.Gross.Ado lescent Internet use:W hatwe expect,what teens report[J].App lied Developm ental Psycho logy,2004,(25).

[8]Kraut R,K iesler S.,Boneva B.,Cumm ings J.,Helgeson V.&C raw ford A. In 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

[9]Rhonda J.Sw ickert.Relationships among Internet use,personality,and social support[J].Computers in Hum an Behavior,2002,(18).

[10]M orahan-M artina J.,Schum aCherb P.Loneliness and social uses of the Internet[J].Computers in Hum an Behavior,2003,(19).

[11]Hassel bring T.G&Glaser C.H.W.U 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o help students w ith special needs[J].The Future of Child ren:Children and Computer Techno logy,2000,10(2).

[12]B rigette A.Erw ina,Cynthia L.Turka,R ichard G.Heim berga,DavidM.Frescoa,Donald A.Hantu lab.The Internet:hom e to a severe popu lation of individualsw ith social anxiety diso rder?.[J]Anxiety D iso rders,2004,(18).

[13]JulieM.A lbright. Imp ression Form ation and A ttraction in ComputerM ediated Comm unication[EB/OL].http://www-rcf.usc.edu/~albright/dissertation.htm):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paper for Degree Doc to r of Philosophy,2001-05-18.

[14]Am anda Nosko,Eileen W ood,Seija M o lem a.A ll about m e:D isc losure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p rofiles:The case of FACEBOOK[J].Computers in Hum an Behavior,2010,(26).

[15]JanisW olak,Kim berly J.M itchell,David Finkelhor.Escap ing or connecting?Characteristicsof youthwho form c lose on line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Ado lescence,2003,(26).

[16]Ebeling-W itte S.,Frank M.L.&Lester D.Shyness,Internet use,and personality[DB/OL].Cyber Psycho logy and Behavio r,2007,10(5).

[17]C.A lbertBardi,M ichael F.B rady.W hy shy peop le use instantm essaging:Loneliness and o thermo tives[J].Computers in Hum an Behavior,2010,(26).

[18]Robin-M arie Shepherd.Robert J.Ede lm ann.Reasons for internet use and social anxiet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 ifferences,2005,(39).

[19]Kraut R,PattersonM,Lundm ark V,Kelser S,M ukopadhyay T,ScherlisW.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 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and invo lvem ent and psycho logical well-being?[J]Am erican Psycho logist,1998,(9).

[20]M aarten H.W.Selfhout,Susan J.T.B ran je,M.Delsing,Tom F.M.terBogt,W im H.J.M eeus.D ifferent types of Internet use,dep ression,and social anxiety:The ro le of perceived friendship quality[J].Journal of Ado lescence,2009,(32).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现实个体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认识相交线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