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儒家优秀传统思想 重塑民间主流意识形态

2011-11-20于爱琴郝晓蕾

克拉玛依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儒教民间民族

张 峰 张 克 于爱琴 郝晓蕾

(1.新疆油田公司办公室,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2.新疆克拉玛依市文联,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3.新疆油田公司离退休中心,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4.新疆油田公司工会,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民间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历史形成的、被国家政权和社会共同认可和推崇的思想文化体系,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必要因素。任何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民间主流意识形态,民间主流意识形态无不发源于民族形成、相融、变迁、壮大的过程中,演变为具有民族特性的、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文化,从而引导和约束人们的道德和行为。因此,各民族内部的和谐以及国家之间的和睦也往往受民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相同民间主流意识形态的民族与国家其和谐度就高,反之也易形成冲突和隔阂。发源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博爱宗教精神的西方文明,形成了西方社会共同的社会伦理、政治理念和政治规则,整个欧洲和北美诸国甚至达到了“无国界”状态;中东以伊斯兰教统领的阿拉伯文化,由于其宗教发展过程中的教派教义的分歧和争论,导致了中东长期的历史纷争,并在与西方文化的相融与冲突中产生动荡;非洲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国家政权政体的更迭和多变;中国周边部分以汉儒文化为正统的国家,在尽历了近代的洗礼后,大都抓住了历史变革的发展机遇,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和谐,这都与各国民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相关;就是当前国际强权政治引发的跨海、跨洲、跨国冲突,也无不包涵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所以,为了维持国家、社会与民族的和谐,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都以不断地传承、巩固和强化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为社会和谐提供不竭的动力,使民族与国家的优势也逐渐体现为文化文明的优势。

“和”是儒家思想的主旨之一。早在 2500多年前,一生将推行“周礼”作为政治理想的儒家鼻祖孔子就讲:“礼之道,和为贵”。实际上,儒教思想中的“仁 ”、“礼 ”、“中庸 ”、“兼爱 ”、“尚同 ”都是为了追求和谐与建立和谐社会。正是儒教“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战乱纷争不断的封建社会迁延了几千年,甚至专制腐败极至的清王朝也依靠其苟延了二百多年。但是在阐述“和为贵”思想的同一篇章里,孔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论断:“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也就是说要建立和谐社会,没有社会普遍公认的道德行为准则和意识是不可能的。而民间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共存于民族群体思想中的那个“礼”。我们提出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广大民众思想中的“和”,即共同的道德伦理意识和价值观、义利观、处世观,以思想观念上的趋同形成社会行为的和谐。而现实生活当中,在很多领域内中国千百年来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已近荡然无存,如磐石般的民族文化基础变成散沙,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确立民间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因而造成民间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失。

发源于 2500多年前孔子学说和诸子百家的儒教,是中国和亚洲多国千百年来的民间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民族民间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是,儒教从来没有以宗教的形式传承,而是以说理和教诲的鲜明世俗特征留存于世,迁延发展了数千年。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历朝历代大多数时期的正统学说,在兼收了道学、佛教和各派文化后,形成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仰、道德、人际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学说体系,仅十三经总字数就达 65万字,阐释文字达 3亿多。经过两千多年的教谕和发扬,儒教已浸淫于中华民族和亚洲一些民族的骨髓。在政治上,儒教提倡以“仁政”为中心的民生民本思想;在治国上,儒教坚持“民惟邦本 ”,推崇“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 ”;在人的本质上 ,提出“性善论”;在社会规范上,儒教提倡行为与职责相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责任意识;在处世上,儒教讲求不走极端的“中庸”;在社会交往上,儒教要求人们要遵礼服礼,“温、良、恭、俭、让”;甚至在百姓婚嫁诞丧、饮食起居上都有一套学理说道。正是由于儒教深邃而博大的文化内涵和深入民间的世俗特性,成为历代统治者维护政权的思想学说和民间百姓道德行为的规范和礼仪模版,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文化因子。欧洲启蒙运动的大师狄德罗说:“我们是大诗人、大哲学家、大建筑学家、大天文学家……,但是,中国人比我们更懂得善良和道德的科学,如果有一天发现这是第一位的科学,那么,他们有两只眼,我们只有一只,而世界的其他人都是盲人了。”伏尔泰、霍尔巴赫、魁拿等都把儒家思想推为至尊,就连最鄙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孟德斯鸠,也不得不叹服儒家文化的崇高和成就,甚至于现在欧美国家把从未在中国历史上占主流的老庄道教思想都奉为贤理,推崇备至。

但是由于儒教鲜明的东方理性特征,较少宗教性和神学色彩,所以,其思想控制力就较弱。历朝历代多次发生废儒事件和运动,特别是在集权专制的朝代,儒家学说往往成为专权暴政和神鬼迷信的葬品,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魏晋的仙道玄学盛行,从封建昏庸帝王荒嬉国事到满清政权的覆灭,儒教经受了历史的洗练,几经毁弃。但是儒教学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道德、思想、伦理、处世行为的基理,近代以前从没有丧失其潜蕴的民间主流意识地位,而且维持了社会的阶段性和谐。中国几千年实行集权专制的封建政治,大多数封建统治者都把儒家学说奉为国教。清朝建立以来,中国封建政治由于掺入了王爷贵族、民族等级的满蛮文化,封建集权专制达到了顶峰,对思想文化的钳制和闭锁自大的民族劣性,使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大大落后于世界民族发展的进程。近代国民在反省和探索中,把中国落后的政治思想和集权专制带来的恶果归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排斥孔孟,批判中庸,崇迷外洋,从“五四”运动前后砸烂孔家店到国内外战乱中对儒礼的亵渎,一直到文革后期对孔孟儒学和中国传统文粹的随意歪曲和贬损,使中国迁延数千年的民间主流意识形态几近灰飞烟灭。儒家思想被逐出民间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中华民族不但没有强盛 ,反而“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与儒家思想相悖的又为当代人所担忧的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几乎俯拾皆是,酿成国民信仰危机和道德迷失的祸根。而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在汲取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的同时,并没有丢弃儒教和东方文化在本民族的民间主流文化地位,民知礼节,社会秩序井然,这已经日渐为国人所感悟。

中国经过近百年的意识形态调整,已经成为一个以“无神论”为主的国家。在“有神论”和信奉宗教的国家和民族中,“神”就是人们的信仰,在“无神论”国家里,“理”就是人们的信仰,一个没有民间主流意识形态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没有信仰文化、没有前途、没有地位、更无凝聚力可言的民族。所以确立民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应有地位,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和贯世之举。当前社会转型阶段矛盾显现 ,中华民族要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就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力来达到“尚同”的彼岸。而儒教的说理、世俗、趋善、海涵万象的社科特性,理所当然地再次担当起拯救民族灵魂的大任。

确立儒教思想的民间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不冲突的。儒教是世界上唯一不靠宗教和神学而自成体系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脉络是“说理”,而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理论,也是以“说理”而立论,两者都以哲理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所以,儒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不但不冲突,而且具有很强的相融性。儒教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是不相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当然要有文化的结合。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就是儒教“民本”思想的现世体现与儒教思想和国民求序、求顺、求和的愿望也是相符的。尽管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过去我们对儒教思想进行了歪曲和排斥,但民众以家教言传的方式传承了儒教“仁爱”、“礼教”、“孝悌”的思想。在温饱小康实现后,信仰的需求就会与日俱增。不确立民间的主流意识形态,类似“法轮功”的邪教歪理就会大行其道,仅靠政党理念和政府行为来控制社会舆情就会更为艰难。

确立儒教思想的民间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虽然是一个庞大艰巨的国家工程,但应当成为当代人应作为而可作为的一件大事。

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融入到党的执政思想、纲领、建设之中。党的领导不能只建立在政治理论学说之上,而应有通贯社会各方面的文化基理。“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一论断已经突破了文化建设的教条,在政党意识形态领域涵盖了民族文化,把党的先进性和民族性融汇起来,这是强化信仰系统的题中之意,以实现长期执政、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执政目标。

二、政府要担负起倡导、践行先进文化的主要责任。公共道德建设既是政府行政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要推行公民文化建设,树立公民遵章守规、有序和谐的意识,政府应当通过立法、执法、行政,制定公共政策,明确公共道德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从文化的层面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要传承儒教思想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启蒙教育、入仕教育体系,特别是以社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启蒙教育,对民众良好的道德养成具有教化的作用。例如“三字经”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正是青少年所最欠缺的。所以,要把儒教思想的文化精髓整理编入到学校文化教育的授课内容中,让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四、应对儒教文化的经典进行学术整理。儒教思想之所以近百年面临着从民间主流意识形态中被剔出的危机,也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狭獈局限性所致。落后的生产力和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使得知识化的文化精髓只被少数人所知,艰涩难懂的文言文给儒家思想及其他人文思想的传承带来巨大的障碍,甚至经常被滥释和曲解。实际上,以现代语言来看中国的文化经典,其生动性、论理性、哲理性、世俗性都是非常强的。政府应当协调社会有识之士对儒教文化的经典进行学术整理,使之变为结合现代人思维的通俗化、系统化、现代化思想文化体系教本,面向广大民众,并为民众所熟知。

五、要加大舆论媒体的正面宣扬,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过,还文化和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要组织真正的社科力量对儒家思想进行剖析,弘扬精华,剔除糟粕,使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文精神力量。

总之,在我们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大力倡导儒家优秀传统思想,并以此为主要内容,重塑我国民间主流意识形态,为国富民强提供强大的精神道德力量。

[1]王军.论语诠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邵龙宝.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M].济南:齐鲁书社,2004.

猜你喜欢

儒教民间民族
我们的民族
图书易学与儒教建构:喻国人思想研究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