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东先生词学交游考论

2011-11-20薛玉坤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交游词学黄侃

薛玉坤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汪东(1890-1963),原名汪东宝,字旭初,号寄庵,别署寄生、梦秋、宛童、弹佛等,江苏吴县 (今苏州)人。早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参加同盟会,任《民报》编撰。1912年经由黄侃、柳亚子、叶楚伧介绍加入南社。历任总统府咨议,内务部佥事,浙江象山、於潜、馀杭、桐庐等县知事,监察院监察委员,礼乐馆馆长,国史馆修纂等职;又任中央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及重庆复旦大学教授等。汪东为章太炎高足,精音韵、训诂、文字之学,而尤以能词著称。夏敬观称其“才丰志广,力能兼取南、北宋之长”[1](P1)。著有《梦秋词》20卷,另有《词学通论 》、《唐宋词选》、《寄庵随笔 》等 。

汪东一生徘徊于新旧之间,出入于学院内外。词业活动丰富,词学交游广泛,是 20世纪词坛公认的名家。本文拟以其民国期间词学交游为重心,钩稽相关史料,略事论析,庶几能明汪东之词学道路与词史地位。

1904年,年仅 15岁的汪东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学校和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1906年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并任《民报》编务、撰述,直至1908年4月《民报》第20号出版之后回国。其间所撰文字,多为鼓吹民主革命的政论文章。如《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法国革命史论》、《革命今势论》、《侦探与革命党》等。

辛亥革命后,汪东被江苏省都督程德全聘为都督府沪苏办事处秘书。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联合会成立于上海,章太炎被选为正会长,程德全为副会长。次日,联合会机关报《大共和日报》创刊,章太炎为社长,汪东任总编辑。此时,沪上党报如林,主事者多一时豪俊,如于右任、章士钊主《民立报》、黄侃主《民声报》、陈布雷主《天铎报 》、陈世宜主《民权报》、柳亚子主《太平洋报》等。诸人多相往来,时有文酒之会。其中黄侃与汪东因同为章太炎弟子,交期素笃,世论目为“馀杭二妙”[2](P269)。二人当时所居相近,游宴过从无虚日。[3](P2)于是相约同和清真,得词数十首(《梦秋词》今存 8首)。汪东《和清真词序》云:

词家之清真,集大成者也。……自方千里、杨泽民作和词,四声相依,一字不易,而后知音韵之严。顾其修词未工,等诸巴人下里,良未足以涉清真之藩也。东少治朴学,亦好倚声,偶然仿效,终无一似。蕲春黄君,精研学术,文尤安雅,馀暇为词,有北宋之遗音。平生友善,唯东与黄安刘仲蘧。岁在壬子,侨居海堧,遭世艰屯,意思萧槭,进无弭乱之方,退乏巢居之乐,酒酣相对,泣下沾襟。一夕相约,重和清真词。零露在庭,更鼓皆寂,犹复徘徊吟咏,忘此遥夜。……仲蘧既以事中辍,独与黄君互相程督,期以必成。短令俳曲,屏置弗与,凡得若干首。诚不敢卬冀清真,以视方、杨,或无多让。[4]

序称“东少治朴学,亦好倚声,偶然仿效,终无一似”,从《梦秋词》存词来看,其卷一《餐英集》收词起于 1909年,但到 1912年与黄侃同和清真词之前,三四年间,仅存词 5首,确乎为“ 偶然仿效”。而与黄侃同和清真,可以说是汪东真正肆力为词之始。这一变化或与汪东当时思想的彷徨状态有关。

汪东自少年时便立志从事民族革命,推翻满清。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更是鼓吹革命不遗馀力。汪东自谓:“那时的所谓革命,实质就是`排满'。上海的《苏报》,日本出版的留学界刊物如《江苏》、《浙江潮》、《新湖南》,以及章太炎先生的《驳康有为书》、邹容的《革命军》等等,都代表了这派思想。”[5](P24)所以,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他认为反满目的已经达到,“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武装斗争已无必要。[6](P333)但对军阀横行的现实,内心又充满无奈。《和清真词序》云:“侨居海堧,遭世艰屯,意思萧槭,进无弭乱之方,退乏巢居之乐,酒酣相对,泣下霑襟。”正是此时心态的写照。而肆力为词,可以认为既是对现实的无奈逃避,也是对传统的下意识回归。

这一时期汪东与黄侃除同和《清真词》外,又曾联句和李后主①按,汪东、黄侃联句《和南唐后主词》后刊于《雅言》杂志 1914年第8期,后有黄侃记曰:“壬子(1912)十月十九夜漏三下和成,颇愧不如重光,然尚无近代纤佻拗涩之病。”,并录以向郑文焯请益,受到郑的推许 ,郑书其后云 :“悱恻缠绵 ,不忍卒读”。[1](P2)值得玩味的是,被推为晚清词宗的朱彊村此时亦正隐居沪上,常往来沪苏间,但现有资料未见汪东与之有过交游。这应是政治立场的区隔使然——汪东是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的同盟会成员,而朱彊村则常以遗老自居。

此外,汪东虽曾于 1912年3月13日参加南社第六次雅集,并经黄侃、柳亚子、叶楚伧介绍正式加入南社,但细核南社历次雅集,汪东在南社的创作活动并不活跃,以至《南社》诗录、词录、文录均未见有汪东作品。

要之,此一阶段汪东兴趣与精力所在仍是政治,交游亦多政治人物。文学创作除政论文章外,偶有旧体诗歌。这种创作倾向一直延续到 1913年北上侍亲燕邸,任总统府咨议、内务部佥事,以及 1917年南下历任浙江象山、於潜、馀杭、桐乡等县知事。相较于 1912年即已刊行《纗华词》的同门友黄侃,此时的汪东,仍徘徊于词坛之外。虽时有佳作为人称许,②按,夏敬观《梦秋词题辞》称:“卅年前乍见君所为词,即惊叹当世能学周清真者莫君若。”所指当即汪东此时所作。尚不足以词名家,词业活动亦仅限于馀事为词而已。

汪东开始融入词坛并赢得声名是在南京中央大学时期。1927年,南京成立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采用法国大学院制,合并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等成立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9日,改名江苏大学。5月16日,复改称国立中央大学。汪东由江苏省长公署秘书出任文学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又被正式聘为文学院院长。此后一直主政中央大学中文系,直至 1937年夏投笔从戎,离开中大,任职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委员长西安行营。③吴梅《瞿安日记》丁丑四月初一(1937年5月10)日记云:“早课毕,与旭初闲谈,知渠将有长安之行,顾祝同特请为秘书长。”按,顾祝同时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

在中央大学的十年,汪东的词业活动渐趋活跃,这与中大浓厚的古典主义氛围以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白下词坛的繁荣不无关系。中大在东南大学时期即有所谓“学衡派”固守传统,排斥新文学。以当时东大文科所办刊物为例,《学衡》、《史地学报》、《文哲学报》、《国学丛刊》等刊物的“文苑”或“诗词”栏目即只刊登旧体诗词。合并成中央大学后,此一传统又得到很好继承。1929年中大中文系创办《艺林》(仅出一期),作为系主任的汪东为之“题辞 ”,刊物分设学术 、专集 、文录 、诗录 、词录 、曲录诸栏目,作者则有汪东、黄侃、汪辟疆、胡光炜、王易等,古典主义倾向十分明显。虽然 1929年10月1日创刊、1931年1月16日停刊的《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上出现了新旧文学并存的现象,但随着 1932年9月《国风》的创刊,旧体诗词的创作重又占据中大主流。④按,有关中央大学文学古典主义的兴盛,可参见沈卫威先生《文学的古典主义的复活》,《文艺争鸣》2008年第5期。而与学院内古典氛围形成桴鼓之应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下词坛唱和结社之风亦非常盛行。如本籍词人仇埰、王孝煃、石凌汉、黄剔冰、孙濬源等人时相唱和,先后有“仓庚唱和”(1927)与“蓼辛词社”雅集(1931)。

在如此氛围之中,汪东的交游方式更具传统文人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每多联句唱酬与结社雅集之举。据 1922年即任教东南大学的吴梅以及 1928年春为汪东延揽至中大的黄侃二人日记,汪东这一阶段与黄、吴二人及其他词友的词学交游非常频繁。如黄侃民国戊辰(1928)秋冬间日记记载:

九月初四(1928年10月16日):晚通一、伯沆、晓湘、辟疆、旭初在寓同饭。夏孝诚代借得方表(号民瞻)所买郑叔问校六十家词五本,予与旭初、晓湘分迻录之。

十一月廿七(1929年1月7日):旭初还,携来吴梅赠予《滂喜斋藏书记》二本。旭初见古林寺词,亦填《洞仙歌》一阕,予为窜定。

十二月初三(1929年1月13日):晓湘、旭初来饭,饭后连句填《渡江云》一首。

十二月初七(1929年1月17日):旭初来晚饭,饭后连句,咏水仙花二阕,一 《西江月》,一 《一剪梅》,均稳惬。

十二月十五(1929年1月25号):旭初以探春词一首见示,余依韵和之。《探春》雪中感怀,旭初先倡,用玉田韵,余亦继声。[7]

此处所记仅是汪黄二人的一般词学交游。事实上,黄侃到中大不久即组织有汪东参与的“上巳诗社”。1936年出版的《制言》第11期曾刊出“上巳诗社”第一集、第二集诗作,前有黄侃弟子孙世扬所撰按语,称:“季刚师平生好游览,每逢佳节必出游,以发抒其吟兴。民国十七年春,应旭初先生之约,教授于中央大学。上巳偕同事诸君修禊后湖,返而联句,因结为上巳诗社。自是遍游南都胜区,以及吴郡西山。凡五六集,每集皆各赋诗或填词如例。师尝称友朋唱酬之乐,南雍为最云。”

“上巳诗社”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修禊联句,虽不废词作,但以诗歌为主。对汪东而言,真正砥砺其词艺、播扬其词名的还是 1935年成立的词社——如社。吴白匋《金陵词坛盛会》一文回忆如社成立之始云:“先是,上海有词社,奉晚清大词人朱彊村先生孝臧为宗主,先生有别号`沤尹',故社名`沤社'。当时南北词家参加者颇多,廖、林两先生亦在其列,既相遇于南京,乃建议集合同道友好,另立一社,月课一词,以振朱氏宗风于不坠。”[8](P171)在三十年代词坛,如社可以说是影响最大、成就最著的词社之一。《词学季刊》1936年第三卷第三号《南京词坛近讯》称:“南京原有如社,为诸词家之游宦或教授于京中者所组织,历时数载,迄未少衰。年来海内词流,四方流转,沪津各社,嗣响无闻。惟金陵为人文荟萃之区,如社遂为仅存之硕果。”如社雅集,汪东从 1935年3月9日在南京美丽川菜馆举行的第一集开始便积极参与,直至 1937年6月5日第十八集。[9](P886)此后,因匆赴西安,此会遂辍。[10](P31)

民国词人大多上承晚清四家馀绪,受朱彊村影响尤钜。朱氏虽于 1931年即已下世,但其影响未歇,特别是在传统“体制内派”①按,胡明先生将民国朱彊村以来的正宗传统派词学队伍称为“体制内派”,认为这一派注重词的本体理论,词的内部深层结构,整理与研究工作多集中于词籍、词谱、词调、词韵、词史。参见胡明《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词人中嗣响不断。如社成立之初,即以“振朱氏宗风于不坠”为宗旨。而汪东加入如社,对彊村词学表示认同与接收,有助于其为当时正统词坛所接纳。此外,如社宗旨及如社词人填词取向对汪东词学观及词风的熏染作用亦不可轻忽。

参加如社,还让汪东的词学交游对象不再仅限于学院内部。如社社员众多,先后入社者凡 24人,依齿序为:廖恩焘、周树年、邵启贤、夏仁沂、蔡宝善、石凌汉、林鹍翔、杨玉衔、仇埰、孙濬源、夏仁虎、吴锡永、吴梅、陈世宜、寿鉨、蔡嵩云 、汪东 、向迪琮、乔曾劬、程龙骧、唐圭璋、卢前、吴白匋与杨胜葆。诸人之中,吴梅、乔曾劬为汪东中大同事(吴为中文系教授,乔为艺术系教授);程龙骧、唐圭璋、卢前、吴白匋、杨圣葆为汪、吴弟子辈;夏仁沂、石凌汉、仇埰、孙濬源、夏仁虎、陈世宜等为白下词坛名宿;其它如廖恩焘、林鹍翔、杨玉衔、蔡嵩云等则或为游宦,或为寓贤。

如社成员多半为学院以外词人,且早有词名。如廖恩焘、林鹍翔、杨玉衔是此前沪上词坛中坚,夏仁沂、夏仁虎兄弟是金陵词学世家,而石凌汉、仇埰、孙濬源 1931年春曾与王孝煃结“蓼辛词社”于南京,时称“蓼辛四友”。如果加上同年成立于上海的声社词人夏敬观、叶恭绰、林葆恒、黄濬、吴湖帆、陈方恪、赵尊岳、龙榆生等,则当时主导江南词坛风会者,均已在列。加之沪苏两地词人互动频繁,交流甚密,如社成员杨玉衔、卢前同样列名声社,即是一例。如此等等,均有助于汪东词名的远播。

概言之,词人结社唱酬,其创作固然会受到形式和内容的双重限制。但是,一者,词人通过拈题限韵,或联句、和韵等创作方式,砥砺词艺,能迅速提高个体创作水准。二者,词人间声应气求,通过结社唱酬更易形成相近的审美标准与美学风貌,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创作高潮,激荡词坛,引领词风,从而以群体的面貌影响词史的进程。以此来看如社对汪东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如社雅集,是汪东词业活动的重要推动力,亦是其提高词艺、融进词坛的重要途径。

1937年夏,汪东辞去中央大学教职,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秘书长。旋又西迁重庆,任重庆行营第二厅副厅长。1938年,应早年震旦学院同学于右任之邀,出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4年2月,又任国立礼乐馆馆长。[11](P126)期间,曾于 1943年秋兼任重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抗战胜利后东归。

在重庆的八年,汪东吟兴高涨。《梦秋词》卷二《纫芳集》、卷三 《兰畹集》、卷四 《昭华集》所存此间词计 176首,远多于卷一《餐英集》所存 1909~1936年间 51首词。这或与汪东词艺日臻成熟,以及抗战爆发后,并世词流云聚西南有关。当时与汪东唱酬往还者,除金陵故旧如陈匪石、乔大壮外,多为各界名流,如于右任、章士钊、沈尹默、沈士远、陈百年、叶元龙、曹经沅、彭醇士、谢稚柳、唐企林、杨少五、康心如、康心之等。

检视《梦秋词》二至四卷,每多与上述诸人唱酬之作。其中又以与章士钊、沈尹默唱酬为多。章士钊,字行严。早年在上海曾任《苏报》主笔,与章太炎、张继、邹容等气味相投。辛亥后,被聘为江苏省都督府顾问,又应于右任之邀,任《民立报》主笔,与汪东多有交游。抗战后,辗转入川,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与汪东往来更为密切。汪东《寄庵随笔》记其在重庆时与章士钊唱和之乐云:“从行严居时,日课数韵,而行严犹恨其懒,尝谑谓`旭初诗如胡桃,不敲之,不可得也。'”[3](P122)《梦秋词》二至四卷今存酬赠章士钊者有六首,从诸词词序可以看出二人唱酬往还情形,如《月下笛》词序:“行严久滞桂林,并偕燕婉。顷有词见寄,依调和之。”《齐天乐》词序:“答行严见怀之作。”《玲珑四犯》词序:“行严再和台城路词,以此报之,用白石韵。”二人交谊,于此可见一斑。

而此时的汪东,似与沈尹默交游更笃。沈尹默早以书艺名家,于词亦称擅场。1927年,曾手书《秋明小词》二卷,请朱彊村圈阅。抗战中,应于右任之邀,任监察院监察委员,与汪东为同僚,且曾同居考试院之鉴斋,往来甚密。汪东《寄庵随笔》称:“辛巳之夏,寓居歌乐山静石湾。考选委员会占地于此,委员长陈百年,副沈士远,各有官舍,一曰衡庐,一曰鉴斋。……士远为尹默兄,而百年则余同门友也,故交契如宿。于是求尹默书及余画者日众,缣素堆案,如扫落叶。吾二人亦假以遣忧,有时寇机在空,操翰自若,余为静石湾图并记,尹默书之。夕则篝灯论艺,诗歌而外,兼及倚声。尹默自言,作慢词由此始。”[3](P123)又云:“秋末,余宿疾大发,遂入中央医院,月馀还鉴斋。卧床不起,转侧者十有五月,尹默躬护视之。……此十五月中,凡有诗词,皆尹默为之录稿。”[3](P123)《梦秋词》存此时酬赠沈尹默词作有七首,为酬赠诸人中最多者。

汪东客居重庆之时,时相往还除旧故新知外,其中央大学门人先后来探问者亦甚众,每每有酬赠之词。先是,汪东在中大开设《唐宋词选》课,门下济济多士。学界传为美谈的是 1932年春词选课中,沈祖棻填《浣溪沙》词,有“有斜阳处有春愁”句,为汪东激赏。程千帆《涉江词笺》称:“祖棻由是受知汪先生,始专力倚声。”[12](P44)1938年秋,沈祖棻自南京经屯溪、安庆、武汉、长沙、益阳抵重庆,师徒得以重逢。其《喜迁莺》词序称:“乱后渝州重逢寄庵、方湖两师、伯璠、素秋、淑娟、叔楠诸友,酒肆小集,感赋。”[12](P58)次年秋,沈又“扶病西迁雅州,得《浣溪沙》十阕,分呈寄庵师及素秋”。[12](P220)汪东此时亦有《江城子》(病中寄千帆、祖棻)、《木兰花慢》(为祖棻作涉江填词图并题)为赠。

沈祖棻以外,中大弟子能词者又有萧县尉素秋。《寄庵随笔》称其:“读词课时,初无表见。及余卧病歌乐山,素秋亦入蜀,频来探问。出其词,音节忼爽,与祖棻之绮丽婉曲者异,盖各如其人也。”[3](P27)《梦秋词》中有赠其《尉迟杯》(尉素秋来视疾,因述金陵旧游。既去,作此寄之)一词。

此时又有慕名而来请益者。《寄庵随笔》称:“湖北马润琴,初从潘重规学,有志于词,因重规介,寄其所著《论词》一编请益。其中颇有见到语,复书奖之。遽请受业。……投《临江仙》一首为贽。余感其诚,遂以所作词稿,付之校阅。”[3](P20)后马润琴受西北大学之聘,将赴固城,汪东和其《临江仙》韵送之。

抗战胜利后,汪东东归南京,并于 1947年2月12日辞去监察院监察委员,旋任国史馆纂修,与夏敬观、冒鹤亭、柳诒徵、汪辟疆、刘成禺等共事。同事中多诗界老将、词坛名宿,而夏敬观、冒鹤亭尤为个中翘楚。汪东与二人除一般诗词唱和外,又曾持《梦秋词》稿请二人指点。此举名为请益,实为寻求认同,与民国词集多附诗词名宿题辞词用意相类。

1947年春,汪东以《梦秋词》前五卷录呈夏敬观,夏氏阅毕后题识称汪东为“善学周柳者”,又称其“最上乘者,泯迹蹊径,直入堂奥,意到辞谐,超然神理,功力至此,曷胜佩赞”[1](P1)。两年后,汪东又以《梦秋词》第六卷及近作请益,夏敬观复有识语云:“君词从清真入,堂庑之大不待言矣,近更析腔寻律及耆卿 《乐章》。”“能为周柳,今世惟君一人。”[1](P2)其推许如此。1950年,汪东与冒鹤亭同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9月,汪东持《梦秋词》稿请冒鹤亭评点。冒连十馀日始点竟,共五卷,后又交续稿一本,亦点竟。[13](P506)冒氏对汪东词,推许之外,稍有疵议。其 1952年间日记称:“海上词家,吾许汪旭初为作手,而时时篇为句累,句为字累,通人之蔽,作俑者其万(红友)与朱(古微)乎?”[13](P525)夏、冒二位词坛名宿对汪东词的推许,可以看作是词坛“体制内派”对汪东词学成就及词坛地位的最终确认。

综上所述,汪东民国初年与黄侃同和周清真词,又联句和李后主,可谓是为其一生词业奠下根基。其后主政中央大学中文系十年,结社雅集,广事交游,词艺日臻成熟,词学成就逐渐为词坛所认可。抗战以后,与各界名流唱酬往还,其词又经夏敬观、冒鹤亭等词坛名宿点定推许,词坛地位得以巩固。而审视汪东词学交游对象及交游方式,我们发现,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旧体诗词的创作表面上已让位于新文学的日渐繁荣。即便是在词坛,在新文化的激荡之下,也衍生出如胡适以白话入词的“破体”作风。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汪东诸人依然固守词体传统,坚持结社唱酬等传统交游方式,其行为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文化意味。且必须看到,包括汪东在内的“体制内派”词人,并非埋首故纸、游离于时代之外。面对民生之多艰,世变之无常,以及国家危机之日重,他们忧生念乱,感慨时事,以传统士大夫习用的形式,表现出具有时代感的忧患意识与悲悯人生的情怀。既固守文化传统,又能为千年词业别开新境,自不能简单以“陈腐守旧”视之。

[1]汪东.梦秋词[M].济南:齐鲁书社,1985.

[2]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A].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三)[Z].上海:上海书店,2002.

[3]汪东.寄庵随笔[M].上海:上海书店,1987.

[4]汪东.和清真词序[J].华国月刊,1925(5).

[5]汪东.同盟会与《民报》片段回忆[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六)[C].北京:中华书局,1963.

[6]张学群.苏州名门望族[M].扬州:广陵书社,2006.

[7]黄侃.黄侃日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8]吴白匋.金陵词坛盛会[A].吴白匋.吴白匋诗词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吴梅.瞿安日记[A].吴梅全集(日记卷下)[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汪东.寄庵随笔[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1]刘国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Z].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12]沈祖棻.沈祖棻诗词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3]冒怀苏.冒鹤亭先生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交游词学黄侃
拆包裹和挑盖头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视域宏大 立论允当
——评《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黄侃的痴迷
柳诒徵与镇江名流交游略考
词学胜境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
狠,有时是一种爱
顾梦游与方文交游考论
清代辽东诗人戴亨交游考